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鱼腥草褐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晋  刘思睿  赵致  李忠 《菌物学报》2020,39(7):1215-1225
在贵州省施秉县鱼腥草上发生一种新的叶斑类病害,有危害加重趋势。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 ITS和Tef1两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将该病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系鱼腥草上首次报告。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于该菌菌丝体生长,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宜pH 8,病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光照有利于菌丝体生长。  相似文献   

2.
许蓉  刘正慧  付永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5):669-678
为明确吉林省蛟河市灵芝Ganoderma lingzhi栽培主产区发生的疑似灵芝蛛网病的病原菌,作者通过罹病灵芝子实体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引起吉林省蛟河市灵芝蛛网病的病原菌为嗜菌枝葡霉Cladobotryum mycophilum。该菌营养体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5℃、pH 5、蔗糖作碳源、酵母浸粉作氮源,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完全黑暗最适宜生长。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罗智檜  牛鑫  魏生龙  于海萍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2020,39(9):1741-1749
以采自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保育区的野生侧耳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将其鉴定为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豆粉;在以棉籽壳、木屑和麸皮为栽培料时,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徐佳  王燕春 《菌物学报》2020,39(2):312-322
桔梗匍柄霉叶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病害,病原菌为桔梗匍柄霉Stemphylium platycodontis。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为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4,而最适合产孢的pH值为8;24h黑暗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最有利;PCA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桔梗汁液培养基对病原菌产孢最有利;可溶性淀粉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蔗糖最利于病原菌产孢;乙酰铵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都最有利;26.8μg/mL氟硅唑对桔梗匍柄霉的抑制效果最好,毒力持效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落葵上一种新病害的发病规律,文中对其病原菌落葵匍柄霉(Stemphylium basellae)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钾,菌丝在15~35℃范围内适宜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 H 5.0,黑暗条件更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在落葵煎汁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最适碳氮源、最适温度、最适p H和光照条件与菌丝相同。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45℃处理15 min和43℃处理15 min。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干腐病菌硫色镰孢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碳源、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硫色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pH8?为最佳;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体生长以麦芽糖为最佳碳源,以硝酸钠为最佳氮源,pH6?为最佳;在分生孢子萌发阶段,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胨和谷氨酸为碳、氮源的营养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适pH 6–8。该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致死  相似文献   

7.
双孢斑褶菇是一种著名的神经致幻菌物,菌丝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分类地位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研究了C源、N源、C/N比、pH值、温度和培养料的料水比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料的选择试验和出菇条件试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C源是淀粉、蔗糖、纤维素;酵母膏、硝酸钾、玉米粉和硝酸铵为最佳氮源;菌丝体生长对培养基碳氮比的适应比较广泛;适宜温度是5℃~35℃,最适为25℃~30℃;适宜的pH范围是4~13,最适为6.5~8.0;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45%~75%,最适为65%~70%。适合菌丝体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在山西省昆诺阿藜种植区采集典型症状的标本分离病原菌,选择代表性菌株LGB-b和LGB-h对其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综合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Alt a 1endoPG 和OPA10-2)分析,确定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6 d后病斑呈灰绿至黄绿色,表面具有灰棕至灰褐色霉层,周围具黄绿色晕圈,与田间症状基本一致。菌株LGB-b和LGB-h均可侵染昆诺阿藜、藜和台湾藜。菌株LGB-b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V8 蔬菜汁琼脂培养基(V8)、温度为25-30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6-7。菌株LGB-h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PCA)、温度为20-25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7-8。  相似文献   

9.
草坪草离蠕孢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坪离蠕孢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由禾草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而孢子的致死温度则为55℃;该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中性偏酸性的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有利,而pH值为8.0时最易产孢;各碳源对菌丝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很大,单糖和双糖利于产孢,多糖对产孢的影响不大。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非常重要,无机氮效果较好,硝态氮好于氨态氮,有机氮效果最差。花粉、叶面物质和草坪草汁液可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掌握莱芜灰树花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技术分离纯化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长适宜条件。结果:该野生菌株的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5;在被测的11种碳源和7种氮源中,最佳碳源为甘露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KH2PO4对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效果达223.64%;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24~30℃,平均转化率为66.37%。结论:莱芜灰树花野生菌株为转化率中等的高温型株系。  相似文献   

11.
张晓宇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7):1099-1110
对采自海南省白沙县鹦哥岭阔叶树腐木上的标本,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析,鉴定为脆木耳Auricularia fibrillifera,经分离纯化获得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木耳属资源,首次对该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进行了研究。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脆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脆木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粉,最佳无机盐添加量为1.5% PO43--1% Mg2+,最佳生长因子为玉米汁。驯化栽培过程中,栽培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石灰粉1%,发菌温度为22℃可使脆木耳菌丝在40d左右满袋,且生长旺盛,可培育出子实体。  相似文献   

12.
王刚正  罗义  李佳璐  P 《菌物学报》2019,38(3):341-348
从2010年起,在江苏省丰县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产区观察到蛛网病症状,该病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毛木耳产量和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经过2015-2016年两年的调查研究,分析毛木耳蛛网病的发病规律。致病菌分别与毛木耳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互作研究表明,该病原真菌仅危害毛木耳子实体,使毛木耳子实体的子实层出现裂缝,进而引起子实体畸形甚至停止生长。该病原本被鉴定为Cladobotryum cubitense。经37℃高温处理7d可抑制其菌丝的生长,50%咪鲜胺锰盐也能够抑制C. cubitense菌丝的生长,为减轻或控制毛木耳蛛网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菌核侧耳是一种珍稀药食同源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该类野生真菌资源,本研究对采自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的一株野生侧耳属子实体进行了菌株分离纯化培养,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以此菌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0,温度35 ℃。驯化出菇试验中,二级种选用玉米粒,25 ℃黑暗培养;出菇栽培的基质为杂木屑52%、玉米芯25%、麦麸20%、石灰2%、石膏1%,50 d左右出现原基,加大空气湿度至85%-90%,在28 ℃以上培养5 d后子实体成熟。本试验成功对野生菌核侧耳进行了人工出菇栽培,为该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是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大型真菌资源,对采自吉林省寒葱岭的一株野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获取的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薄皮干酪菌Tyromyces chioneus。本实验研究了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并从4个单因素实验中选出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同时,在对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薄皮干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果糖(20 g/L)、酵母浸粉(2 g/L)、pH 4.0、温度30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氮源对其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源、pH和温度。驯化栽培结果表明,菌丝发菌时间为21 d;空气湿度为85%-95%,适量的散射光,降低温度至18-20 ℃刺激后原基逐步变成菇蕾,将温度、湿度分别提高至24-25 ℃、90%-98%,30 d后子实体成熟。通过本实验的研究为薄皮干酪菌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陈鹏  宋佳  郭璞  冀瑞卿 《菌物学报》2023,42(1):297-311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栽培,野生资源的供应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确定菌株JG19016为奥氏蜜环菌A. ostoyae,菌株JG19017为高卢蜜环菌A. gallica,菌株JG19018为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奥氏蜜环菌JG190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高卢蜜环菌JG1901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则在22-25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个菌株最适pH为5-6。奥氏蜜环菌JG19016对葡萄糖和蔗糖利用率较好,高卢蜜环菌JG19017对葡萄糖利用率较好,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对葡萄糖和淀粉利用率较好;蛋白胨对3个菌株促进作用最强,为最适氮源。培养基中加入VB1,对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奥氏蜜环菌JG19016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VB1 10 mg,琼脂20 g,水1 L。在木屑基质中培养,其配方的最优碳氮比为38:1,最佳木屑粗细比为3:1以上。出菇条件探索结果显示,菌丝及菌索长满菌袋(17 mm×33 mm×5 mm丝聚乙烯袋)需要50-60 d,之后在18 ℃、60%湿度和12 h散射光的环境中,10 d左右可观察到原基产生。增加菇房湿度到90%-95%,2-3 d可观察到1-3 cm的幼子实体,7 d左右菌柄和菌盖完全分化,10 d左右观察到菌盖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初始pH、碳源和氮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6.5;最适碳源为木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在玉米、高粱和小麦3种基质中,对原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高粱和玉米在接种后的第1天和第2天开始萌发,且可更好地促进粗毛纤孔菌菌丝的生长。对粗毛纤孔菌栽培料的3种配方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配方:木屑78%、稻壳2%、玉米粉17%、蔗糖1%、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2%的比例为栽培种培养料可使粗毛纤孔菌菌丝在接种28d后长满菌袋,且生长旺盛,可较快地培育出子实体。  相似文献   

17.
郭迪哲  马敖  胡佳君  李丹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7):1111-1119
毛榆孔菌Elmerina hispida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一种很重要的酶——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在工业废水处理、有机颜料脱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充分开发利用毛榆孔菌这一野生资源,本研究采用十字画线法测定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毛榆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从4个单因素试验中选取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榆孔菌菌丝的最适生长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生长氮源是酵母膏,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 7.0。驯化栽培的栽培基质为78%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质量比),30d左右出现原基,40d以后原基分化,形成子实体。通过测定毛榆孔菌在栽培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纤维素酶,发现酶活力最高可达805.63U/g。本试验成功对毛榆孔菌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为该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