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关系,并分析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术后发生谵妄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患者术前HbAlc水平与术后意识障碍评估量表(CA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者根据剔除标准剔除20例,最终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谵妄42例,发生率为21.00%(42/200)。将发生谵妄的患者纳为谵妄组(n=42),未发生谵妄的患者纳为非谵妄组(n=158)。谵妄组的术前HbAlc水平、术后CAM评分均高于非谵妄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术前HbAlc水平与术后CAM评分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与年龄、术前合并呼吸系统性疾病、手术时间、发生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存在电解质紊乱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发生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3分、术前HbAlc水平>8%均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术前HbAlc水平较高的患者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高危人群,且围术期应尽量给予减少疼痛、预防术后低氧血症的措施,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调查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296例,统计其术后谵妄发生率,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6例老年脊柱手术患者中有31例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47%。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与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年龄、脑卒中病史、术中低氧血症、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术前焦虑、苏醒时间、慢阻肺病史、术中低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前Hb<100 g/L、有慢阻肺病史、手术部位为颈椎、有术前焦虑、苏醒时间≥60 min、有术中低氧血症是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且受手术时间、年龄、术前Hb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结合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麻醉深度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并分析其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30例老年THA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意识深度分为A、B、C组,其中A组41例,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40~49;B组43例,BIS值为50~59;C组46例,BIS值为60~69。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包括苏醒质量、术后谵妄发生情况、麻醉不良反应。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无谵妄组和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HA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B组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呼叫开始至睁眼时间短于C组,且B组短于A组(P<0.05)。B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C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谵妄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5)。A组、C组的谵妄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冠心病、术中出血量、血钠浓度、术后低氧血症、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焦虑、麻醉时间、术后贫血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术后贫血、体质量指数偏低、血钠浓度偏低、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低氧血症、麻醉时间偏长、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老年THA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IS值为50~59的情况下复合右美托咪定治疗老年THA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可降低术后谵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年龄、术后贫血、体质量指数、血钠浓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低氧血症、麻醉时间、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均是老年THA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腹腔镜术的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08例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中,约有22例患者发生EA,发生率为10.58%。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n=22)和无EA组(n=1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与ASA分级、年龄、合并高血压、性别、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前焦虑、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情况、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中低体温、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补液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无术后镇痛、术前焦虑、年龄≧60岁、术中低体温、合并糖尿病、ASA分级II级、性别男均是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较高,且受到手术时间、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后镇痛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防治措施,以期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根据躁动情况分为躁动组和平静组,每组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中失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躁动组患者各种不良刺激的比例。结果:术前,与平静组相比,躁动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水平较高(P0.05),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平静组相比,躁动组尿量水平较低(P0.05),失血量、心率、麻醉时间、收缩压水平较高(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组不良刺激影响中尿管刺激占比例最高,疼痛刺激其次。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期躁动与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术中失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心率、收缩压水平,尿管刺激、疼痛刺激、气管导管刺激及体位不当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并分析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53例)、B组(53例)和C组(54例)。A组和B组均于麻醉诱导前给予0.5 μg/kg右美托咪定,以0.2 μg/kg?h速率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术后镇痛时再给予右美托咪定0.05 μg/kg?h。C组给予等容量和等速率的生理盐水。观察三组的应激反应、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n=28)和无谵妄组(n=13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术后第3 d 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多巴胺、肾上腺素均较手术结束升高(P<0.05)。A组、B组术后第3 d CRP、IL-6、多巴胺、肾上腺素低于C组(P<0.05)。A组、B组术后第3dCRP、IL-6、多巴胺、肾上腺素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P<0.05)。A组、C组谵妄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年龄、术前抑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白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抑郁、年龄≥70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3、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偏高、白蛋白偏低是导致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提高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谵妄的发生率,同时术前抑郁、年龄≥70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3、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偏高、白蛋白偏低是引起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麻醉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骨科行手术的227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无障碍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手术相关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术后共有6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行全麻的患者比例、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障碍组,而术中血压及应用超前镇痛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障碍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BMI及手术部位等指标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全麻、术中失血量过多、过长手术时间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均是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3.796,3.826,1.712,6.937;均P<0.05);而术中高收缩压、舒张压及术前给予超前镇痛是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OR=0.953,0.913,0.333;均P<0.05);列线图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4(95%Cl 0.862~0.961)。结论:高龄、全麻、无超前镇痛、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失血量过多、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是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麻组,每组各40例。全麻组患者术前应用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前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MMSE评分变化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均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药用量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72 h,腰硬联合麻醉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全麻组患者(P0.05)。术后1 d,全麻组的患者出现19例POCD,腰硬联合麻醉组出现4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麻醉起效快,缩短了完全阻滞时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麻醉药物用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选择对老年肺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肺肿瘤患者,分别有62例用全凭静脉麻醉和61例用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评定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出麻醉室时及1、3、5天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判断患者的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1天比较,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出麻醉恢复室时、术后1 d时MMSE评分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在术后3天和7天时MMSE评分恢复正常(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MMSE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前、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麻醉恢复室时,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POCD24例(39.34%),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25例(40.32%),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3天、7天两组分别POCD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患者,将其按照术式分为研究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研究组选择达芬奇机器人开展手术,对照组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抑郁情况、术后疼痛度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手术时间、总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研究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3)术后24 h及48 h研究组疼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0%(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对老年患者实施腹部手术可行性较好,能够显著减小对患者的创伤,加快其术后康复,同时还能够降低其术后不良情绪和并发症发生,提高其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合理管理对老年下肢骨折全麻手术患者血糖水平、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术前合理管理,对照组(60例)给予传统术前管理。对比两组围术期血糖水平、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因子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体外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含量(TFC)、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C肽、皮质醇 (Cor)、肾素(Rn)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或术后各时点MAP、CO、TFC、胰岛素、C肽高于对照组,SVR、血糖、胰高血糖素、Cor、Rn、ACTH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口渴饥饿、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合理管理可稳定老年下肢骨折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降低应激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h的MMSE评分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3±10.5)min、(30.3±7.8)min、(33.2±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11.6)min、(30.1±6.6)min、(34.3±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2±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1±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24h时的MMSE评分28.7±1.0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和12h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分级复温措施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认知功能、应激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老年骨科手术患者8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传统复温措施,研究组予以系统分级复温措施,统计比较两组围术期温度变化、手术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血清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寒战发生情况、恢复期相关指标。结果:麻醉诱导后、麻醉30 min、手术结束时研究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4 h、48 h研究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4 h、48 h研究组NE、AD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2 h、24 h、48 h研究组血清S100B、MBP、NSE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寒战发生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分级复温措施可维持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体温平稳,减少寒战发生,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缩短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