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二)制作方法 1.先把医用输液管用塑料三叉连成一部分毛细血管网,在网隙中放置4-6个橡皮泥制作的细胞,再用有盲端的输液管连成与细胞靠近的毛细淋巴管.以此设置出毛细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相互关系的环境,为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产生提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答:淋巴是指细胞间隙里的组织液透过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液体成分。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成分之一。淋巴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属于白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按其发生和免疫机能的差异主要分为两类:B  相似文献   

3.
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做血管系统的补充。在哺乳动物,它由广布全身的淋巴管网和淋巴器(淋巴结、脾等)组成。最细的淋巴管叫毛细淋巴管,人体除脑、软骨、角膜、晶状体、内耳、胎盘等处外都有毛细淋巴管分布,数目大约与毛细血管一样多。小肠区的毛细淋巴管叫乳糜管。众多的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按其位置分为深浅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简称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若干条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循行路线见图1。胸导管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收集全身  相似文献   

4.
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5’-Nase-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呈5’-Nase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呈ALP显示强阳性反应,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与血管毛细血管区别开来。实验结果表明:裸鼠皮肤真皮内有较多的毛细淋巴管,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裸鼠皮下移植后自发性淋巴道转移机理,以及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问题征答     
问:组织须既然在组织细胞之间,遍布全身,那么组织波会不会因直力作用而流动到身体下部去呢?是否身体下部的组织液要比身体上部的多?(苏春英提问,见《生物学通报》1997年第1期)答1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因此组织液不会因重力作用而流动到身体下部去。另外,身体下部的组织液不比身体上部的多是因为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到血管中去,构成了动态平衡,组织液回流到血管中去的途径有2种:①大部分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到毛细血管中;②一部分组织液则流人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以后经…  相似文献   

6.
喉淋巴管的几种组织化学显色法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ase),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结果酶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有清楚的蓝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则呈棕色轮廓,两者易于鉴别。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清楚的棕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轮廓极其浅淡,两者亦可鉴别。结论酶组化和免疫组化显色法是喉内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一种可靠且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启宪 《生物学通报》2001,36(10):31-32
本文试从试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考试目标要求、答案理由陈述 3个方面 ,按卷面题号顺序分别来谈谈个人意见。试题 1答案 :B[主要知识 ] 对过敏反应、血浆蛋白质性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考试目标 ]  1)理解在内环境中“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转化形成的原理 ;2 )理解毛细血管在正常时的通透性特征与过敏时所发生的异常改变 ;3)理解血浆蛋白质影响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转移的原理 ;4 )根据以上认识 ,对过敏时体液转移趋势作出分析和判断。[答案理由 ] 血浆蛋白质作为大分子亲水性胶体…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胃壁组织内淋巴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胃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将淋巴管、血管区别开来、本研究发现胃癌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较多的棕色实性条状组织,这些条状物可能是新生的毛细淋巴管。上述结果为研究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及胃癌淋巴道转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5’-N-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及人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和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呈5’-N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血管的ALP呈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区别开来.本法能显示呈褐色的毛细淋巴管,特别是呈实性条索状的毛细淋巴管,因而双重染色比HE染色更能客观、准确地显示毛细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淋巴管显示的方法观察大鼠小肠淋巴管分布走行及淋巴流的状态。肠壁淋巴管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网格样分布,管径粗细不均,为15─73μm。肠壁淋巴管内未见淋巴瓣膜,淋巴液在管腔内流动。在肠壁交界处的淋巴管内有淋巴瓣膜和淋巴管的收缩运动,收缩频率4─38次/min。由静脉输注葡萄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生理盐水溶液,测量淋巴流量和压力的变化。小肠淋巴流量正常时为0.05ml。用3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后,淋巴流量和压力为0.78±0.28ml和0.92±0.46kPa,比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淋巴流量改变作用不明显。表明葡萄糖液能促进淋巴液的生成,使淋巴流量增加,有利于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  相似文献   

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肝脏淋巴管的形态学研究中,过去多采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从宏观到微观提示了肝脏淋巴管的大体形态结构、光镜下结构和超微结构,但关于如何在光镜下区分较小的淋巴管与血管以及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获得较理想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了毛细淋巴管及毛细血管的染色观察,试求一种更好地显示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以便为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卷分第 卷 (选择题 )和第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满分 30 0分 ,考试时间 15 0 min。(说明 :题号是原试卷中的号 )第 卷 (选择题共 14 4分 )本卷共 2 4题 ,每题 6分 ,共 14 4分。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 ,只有 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 ,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2 在 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比较几种组织化学显色法在肺内毛细淋巴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 采用5’-核苷酸酶一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及特殊染色法。结果 5′-Nase-ALP显色法能够较客观、较清楚地区分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结论 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及特殊染色法不够准确或受器官结构特点限制,但对于部分实质性或空腔性器官及肿瘤淋巴管的研究仍不为是一种客观、可靠、经济、实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4.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物学通报》2000,35(8):16-18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 ;淋巴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淋巴结和淋巴液 (本文略 )。循环系统是体内物质运输和维持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稳定的重要系统。循环系统还是重要的免疫系统 ,并参与体温的调节。1 心脏和血液循环脊椎动物的血液在管道内按一定方向不断地流动 ,即在身体背部从前向后 ,而在腹部是从后向前。但在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即尾索动物(urochordates)海鞘中的血液循环属于开管式 ,而且血液不沿固定的方向流动 ,定期改…  相似文献   

15.
尿的形成过程开始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以下缩写GCW)。血浆借心脏泵作用所产生的水力驱动,使其中多达1/3的液体分离出来经毛细血管壁进入肾小球囊形成超滤液,其分离率是迄今所研究过的各种生物膜中最大者。虽然GCW对液流的内阻力  相似文献   

16.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研究了家兔盲肠和阑尾淋巴管的起始、走向及所属淋巴结。盲肠和阑尾的毛细淋巴营均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肠壁各层移行为系膜内淋巴管。后者经阑尾、盲肠淋巴结与肠系膜上淋巴结群中的相应淋巴结相联系。盲肠粘膜下层淋巴管内开始出现瓣膜;阑尾淋巴管瓣膜则在阑尾系膜缘内才出现。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系统在组织液稳态、免疫监视和脂质吸收中起关键性作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是淋巴管的主要组成结构,主要参与维持体液平衡、调节淋巴细胞再循环和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因此,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可导致淋巴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管生成异常,进而引起多种疾病,如淋巴水肿、炎症、肿瘤转移和心血管疾病等。然而,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生成异常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相关综述也是甚少。本文简要整理了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生成异常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每期10题     
1.从心脏射出的总血量应与( )相等。 A.全身动脉和静脉的总血量; B.流回心脏的静脉血和淋巴的总量; C.从上、下腔静脉流回的总血量。 D.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流回的总血量。 2.两条最大的总淋巴管直接流入( )。 A.锁骨下静脉 B.锁骨下的静脉 C.上腔静脉 D.分别为上、下腔静脉 3.下图所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关系的箭头中,错误的是( )。  相似文献   

19.
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约占体重的60%,其中溶解了很多种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的三分之二左右分布于各组织的细胞之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三分之一左右则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其中包括组织间隙液(或简称组织液)、血浆、淋巴、脑脊液、眼球内液、各体腔内的微量液体等。杰出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于1857年首先注意到:机体细胞实际上是生活在细胞外液所构成的液体环境之中,因  相似文献   

20.
李慧  李继承 《动物学报》2002,48(4):511-518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胚胎期和出生后不同时期小鼠膈腹膜淋巴孔(PLS)和膈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并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PL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胚胎13天时,膈腹膜仅由扁平形间皮细胞(FMC)组成;胚胎15天时,FMC间出现立方形间皮细胞(CMC)和早期腹膜淋巴孔(NLS);胚胎18天时,膈毛细淋巴管出现,台盼蓝吸收试验显示NLS无物质吸收功能;出生后1天(PND1),膈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向PLS伸出胞质突起,并横跨CMC下结缔组织纤维和基底膜,形成腹膜下小管。后者与PLS沟通,建立了腹膜腔内物质转归通路。台盼蓝吸收试验表明,出生后PLS具有物质吸收功能,即为成熟腹膜淋巴孔(MLS)。PND5,立方细胞嵴(CMCR)发生,膈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PND10,大量立方细胞嵴融合,形成条带状分布的立方细胞区域,其上分布有大量MLS。随着发育进展,MLS平均面积和平均分布密度逐渐增大,且随着膈淋巴管的发育,吸收功能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