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鹿属动物的线粒体DNA差异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明  玉手英利 《动物学报》1999,45(1):99-105
用聚合酶链反应,从水鹿,坡鹿,梅花鹿和马鹿等四种鹿属动物中分别扩增出线粒体DNAR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并测定得到了367bp的碱基序列,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在4.09% ̄7.08%之间。  相似文献   

2.
马鹿四个亚种的起源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利用线粒体DNA的细胞色b基因片段序列差异来分析探讨马鹿4个亚种的起源和遗传分化问题。结果表明:马鹿各亚种的DNA差异都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并指出天山马鹿东西两个种群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亚种;马鹿各亚种在54-76万年前开始分化,其中天山马鹿最先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3.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別名:泽鹿、“梅花鹿”、眉角鹿、暹罗鹿 一、分布与数量 我国鹿科动物有19种,在南方热带性地区出产的只有水鹿(C.unicolor)、赤鹿(Muntiacus muntzak)、豚鹿(Axis porcinus)和坡鹿等数种,后者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200米以下低海拔的坡地,故名坡鹿。其种的分布范围则包括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海南坡鹿的起源、进化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鹿是世界濒危物种,三个亚种分布在东南亚大陆,仅海南坡鹿种群分布在中国海南岛.2003年,国际社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野生种群的建议.在此种情况下,明确海南坡鹿的起源、与其它亚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水平对有效保护坡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线粒体DNA D-loop区490 bp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比较分析了海南坡鹿、泰国亚种和缅甸亚种共35个样本的序列差异.我们所测的样本中,总共发现4种单倍型.所有21个海南坡鹿样品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海南坡鹿种群与泰国亚种的关系较近.但是,二者也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的遗传距离均值为0.026.我们推测海南坡鹿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69万年前)通过陆桥由东南亚大陆迁入中国海南岛.我们的结论说明海南坡鹿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并且已独立进化很长时间.因此,我们不支持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的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的野生种群的设想和建议.我们建议将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ESUs)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5.
《化石》1997,(1)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蹄类动物有:奇蹄类: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3种均有一级保护动物。偶蹄类:一级;野骆驼、蹊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高鼻羚牛、扭角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共17种。二级:原麝、林麝、马麝、河麝、马鹿、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羚、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共15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有蹄类)  相似文献   

6.
2009 年1 ~12 月,我们对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马鹿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107 个马鹿活动位点和572 个马鹿痕迹位点,分别用95% 的固定核空间法(Fixed kernel estimation,FKE)和100% 的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马鹿分布面积约为642.33 km2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 19% ,分布范围介于小水沟和榆树沟之间,插旗口和大水沟是马鹿分布密度最大的两个区域,而人为干扰较严重的黄旗口和小口子在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马鹿实体。我们对马鹿在冬季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利用模型均匀分布和简易多项式级数展开(Uniform + Simple polynomial),Distance 6. 0 的结果显示宁夏贺兰山马鹿的种群数量约为1 420 头(880 ~ 2 300)。保护区内的马鹿在不同的季节有垂直迁移现象,冬季活动在低海拔地区。保护区内的马鹿集群较小(3.50 ± 2.76,1 ~ 13 头,n = 107),且集群大小有季节性差异,冬季(4. 26 ± 3.09)明显大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7.
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的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获得毛冠鹿、小鹿、赤麂和黑麂等4种麂亚科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b核酸序列366bp,麂属动物之间的序列差异为3.5%-4.6%,毛冠鹿属与麂属之间的序列差异为9.29%-10.11%,麂属3种动物分歧时间约为142-184万年,毛冠鹿与麂属动物的分歧时间约为370万年。结合鹿科其余3亚科动物的同源序列,用MEGA软件的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小麂、赤麂与黑麂组成一个单系群,毛冠鹿细胞色素b核苷酸序列与麂属的分化程度似已达到属间水平。  相似文献   

8.
鹿科动物血清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鹿科动物(黑鹿、白唇鹿、黇鹿、白黇鹿、麋鹿、东北马鹿、甘肃马鹿、中亚马鹿、日本梅花鹿、东北梅花鹿、狍)的2个亚科、4个属、7个种进行了血清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结果表明,鹿的血清蛋白在该种电泳方法中,共可分辨出分子量在1.24—9.5×10~4范围内的53个蛋白区带。其中最少的是白唇鹿,黇鹿为24条,最多的是日本梅花鹿为35条。  相似文献   

9.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和I值分别为0.6739和0.9098,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分别达261.10 hm~2和2048.41 hm~2,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地中、南部低山河谷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加强水鹿、羚牛、斑羚等同域偶蹄目动物的食性研究以及食性特征与栖息地选择利用之间的相关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梅花鹿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37只中国大陆梅花鹿(Cervus nippon)不同种群mtDNA控制区5′端351 bp的序列,共发现2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种单元型。分子变异分析表明,中国大陆梅花鹿出现了显著的种群分化(Φm=0.45,Fst=0.60,P<0.001),支持把分布于东北、华南和四川的梅花鹿种群归入各自独立的管理单元。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之间无共享单元型,且有25个鉴别位点。最小跨度网络图(Minimum spannlng network,MSN)和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均把单元型聚类为对应于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的三个单系,其中中国大陆和日本南部梅花鹿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日本梅花鹿的祖先通过至少两个大陆桥从亚洲迁移到日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