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CP组(采用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疗效总优良率高的优点,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手术组(35例)患者采用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33例)患者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内固定术组(3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外固定术组及内固定术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及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使用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创伤小、负重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1例股骨远端骨折进行临床随机分组手术,分别在手术中使用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以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逆行髓内钉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另外,逆行髓内钉组手术过程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上述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骨折行逆行髓内钉治疗的疗效优于顺行髓内钉以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小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例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Kofoed评分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92%低于对照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能有效减少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状况采用切开或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钢板治疗,手术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动力组(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每组38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定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动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患者优良率为89.47%,显著高于动力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动力组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1.1%,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掌倾角及尺偏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慢性疼痛、骨折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创伤小且安全性高的特点,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与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44例,三叶草钢板治疗48例,随访观察并比较二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二种治疗方法在Neer评分优良率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锁定加压钢板优于三叶草钢板(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架对不同部位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关节恢复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胫腓骨严重开放骨折行单侧外固定术治疗患者,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A组12例,为胫腓骨近端骨折或波及膝关节,固定时需要跨膝关节固定,B组30例,为胫腓骨中段骨折,固定时不跨关节,C组18例,为胫腓骨远端骨折或波及踝关节,固定时需跨踝关节固定。分别对其进行单侧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膝、踝关节活动度统计,对比观察各组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不良事件发生,A组下肢功能优良率为83.3%;B组为96.7%;C组为83.3%。下肢功能恢复情况B组与A、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膝、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膝66.7%,踝91.7%;B组为膝93.3%,踝96.7%;C组为膝94.4%,踝72.2%。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组与B、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C组与A、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外固定架对不同部位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良好,关节恢复情况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内固定组(n=52)和外固定组(n=50)。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外固定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通过影像学测量两组患者的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同时测量患者腕部功能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内固定组患者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均低于外固定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的旋前旋后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捏力、握力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的上述指标在术后1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54%,外固定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相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患者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的恢复效果较好,同时患者能及早进行腕部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患者采用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记忆合金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痛缓解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痛缓解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快的特点,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480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后给予连续坐骨神经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疼痛控制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干燥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24 h与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的感觉阻滞情况0级、1级、2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83、0.083,P=1.0、0.773、0.773),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切口裂开、感染、皮下血肿与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x2=18.148,P=0.00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影响阻滞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比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98例,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n=50,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和B组(n=48,弹性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优良率、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至内固定拆除时间、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术中、术后指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和传统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 年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 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减 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及伤椎高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能较好的复位固定胸 腰椎骨折,但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