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 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 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 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 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 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 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野生与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造成资源浪费,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甘草(Glye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止咳、祛痰和解毒等作用。近年来,从甘草根茎中分离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用于烟草、食品和制药工业。目前只利用甘草的根茎,而大量的种子未被利用。根据H.L.Tookey和Quentin Jones的介绍,水溶性的种子胶大多数来源于豆科植物,它具有很高的粘性,  相似文献   

4.
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声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黑龙江省西部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方法提取甘草酸是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最佳提取条件为50%甲醇提取液,超声提取45m in。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主根 > 横根茎 > 不定根 > 垂根茎;栽培甘草则为不定根 > 主根 > 横根茎;总体上看地上部分甘草酸含量是微量的,其中叶的甘草酸含量相对较多,地上茎、种子等器官甘草酸含量较低。无论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 10月份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大于5月份,并且这种差别在栽培甘草中表现更明显。人工管理措施对甘草酸含量具有较大影响,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经过土壤翻松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模式反而使甘草酸含量下降,按种植农作物模式对栽培甘草进行管理对提升甘草酸含量效果不佳,给予一定的环境胁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在黑龙江省西部,野生甘草主根在1.0~2.0 m深度为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的部位;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根尾的甘草酸含量最高,表明栽培甘草主根尚未伸长到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土壤深度。  相似文献   

5.
人为扰动程度对土壤环境和甘草地下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相对一致的生境条件下 ,人为干扰 (即土壤耕作 )是土壤物理性质改变的重要原因 ,而土壤条件的变化又是影响甘草地下部分形态变化和无性繁殖效率的主要原因。按照土壤扰动程度将甘草分为无扰动野生甘草、轻度扰动野生甘草、重度扰动野生甘草和栽培型甘草。土壤扰动程度对土壤的水分通透性、土壤保水能力、有机质含量、p H值等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土壤干扰的程度越强 ,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土壤 p H值增大 ;土壤干扰的程度对 4 0 cm以下的土壤受到影响较小。土壤干扰可使适合甘草根茎生活的密沙壤层变薄。不同土壤扰动程度对无扰动野生甘草、轻度扰动野生甘草、重度扰动野生甘草的横走根茎的分布深度具有较大影响。在重度干扰土壤中 ,如果不考虑对横走根茎的人为破坏 ,野生甘草的主根分布的上限可能达到 2 0 cm。在不同土壤扰动程度下 ,3种野生型甘草休眠芽萌发率均在 10 %~ 15 %之间 ,而栽培甘草高达 2 9.78% ;随着对土壤干扰的加强 ,野生甘草休眠芽萌发率有下降的趋势 (栽培甘草例外 )。不同类型的甘草的休眠芽成苗率较低 ,均不超过 7% ,其中野生型、野生轻度干扰型、野生重度干扰型甘草休眠芽成苗率有上升的趋势 ,但栽培甘草的成苗率最低 ,只有 2 .3%。横走根茎是甘草无性繁殖的重要器官 ,受土壤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西部乌拉尔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甲醇溶液提取,超声45 min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较好,适于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提取测定.无论是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在一个生长季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而地下部分含量则相对较低.在5~10月期间,叶的总黄酮含量逐渐下降,而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如根和根茎具有上升的趋势.甘草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生长季存在波动现象,尤其在具有运输功能的部位如复叶柄、地上茎表现更为明显.野生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有性繁殖有关,而栽培甘草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无性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植物的根及根茎,被喻为国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具有主五脏六腑寒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表明甘草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肝、降血糖等功效,本章节旨在综述近年来甘草的主要活性,进而为开发甘草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滇重楼栽培的采收周期和采收的最佳时间。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不同生长年龄(1~8年)的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每月分析滇重楼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称取滇重楼地下根茎的重量,获得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年度生长特点,获得滇重楼地下根茎生长发育的月度变化规律。结果: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含量增高,第七年达到最高,第四年达到药材标准;地下根茎的发育从第四年进入快速生长期。一年之中,滇重楼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7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地下根茎的生长旺盛期从6月份开始,10月份达到顶峰。结论:滇重楼的采收周期以7年为宜,采收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9.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不同季节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斑苦竹无性系生长与水分供应及其适应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混生型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a)移栽于不同土壤水分含量的微生境中的野外实验,分析了斑苦竹的无性系生长对水分资源供应的形态可塑性反应和能量投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资源供应水平越高,斑苦竹无性系的总生物量越大,同时,无性系分株的数目越少,而个体增大。在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无性系的隔离者(地下根茎)长度和分株大小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而隔离者的节间长度则无明显差别。在低水分资源的生境中,斑苦竹无性系具有投资更多的能量于地下部分,尤其是根茎节间,从而伸长根茎,以获取资源的觅养生长对策;在高水分资源的生境中,其无性系的能量则主要投资于分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甘草作为使用广泛的根茎入药中药材,其自身复杂的微环境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未被充分发掘的新结构、新机制抗菌活性天然产物资源库.本文主要聚焦内蒙、甘肃和宁夏甘草中内生真菌,经过表观形态学特征分析,结合ITS-rDNA共获得134株真菌,其归属于16个属,显示出较好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同时还发现青霉和曲霉属为各地甘草内生...  相似文献   

12.
甘草根茎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研究了甘草根茎乙醇提取物对5种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和2种真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甘草根茎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非常敏感,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不敏感,80%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范围为0.156~0.312 mg·mL-1,而10%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范围为0.625~1.250 mg·mL-1,表明甘草根茎抗菌活性成分在高浓度乙醇中溶解度较大,为临床上应用甘草根茎醇提物作为抗菌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乌拉尔甘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继  姚健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6):181-184
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下,地上部分分别进行了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中糖,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为扰动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即使是轻度的人为扰动 (土壤翻松 1次 )也会导致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 ,尤其对地下根茎 (兼有运输和储存功能 )中的甘草酸的积累影响最大。重度扰动栽培甘草各部位的甘草酸含量均较低 ,相对而言黄酮类物质的积累速率高于甘草酸 ,表明土壤扰动因素对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大于总黄酮的形成与积累。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总黄酮含量从地上到地下呈下降趋势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的叶和不定根各有一个含量较高的部位 ,据此推断叶和不定根 (含毛状根 )是黄酮类物质的主要产生部位 ;具有输导功能的地上茎、复叶柄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大。人为扰动对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主根在 1.0~ 2 .0 m深度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是对该生境不同土壤深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主根可能尚未达到相应的土壤深度 ,因而表现为 1.0 m以下深层土壤中甘草酸含量较高。总之 ,旨在改善甘草生长条件的人为扰动对甘草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具有消极影响 ,适当的胁迫环境条件对提高药用植物的品质有益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条件下风箱果的克隆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条件下,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主要靠克隆繁殖维持种群。植物克隆构型的可塑性变化对于其适应环境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求风箱果的克隆构型及根茎生长动态,研究了其地下根茎的构筑型、形态特征、根茎的直径随长度变化的规律和地下根茎间的夹角。结果表明:风箱果的地下根茎的构筑型基本上属于游击型;风箱果无性系平均含有(6±2)个分株和(9.33±3.48)个根茎;根茎的直径随长度变化的曲线为抛物线型;分枝夹角较为稳定,多为30°和70°。风箱果生产大量的根茎系统,每一个克隆片段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以保证自身生存和维持种群繁衍。  相似文献   

16.
放牧影响下羊草种群生物量形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在种群水平上研究了放牧对东北草原羊草草地羊草种群生物量形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羊草种群地上同化系统和非同化系统现存量、凋落物积累量及地下活根茎量和死根茎量均显著下降.重度放牧阶段,羊草种群地上同化系统、非同化系统现存量分别为轻牧阶段的48.6%和49.4%;地下活根茎量和死根茎量分别为轻牧阶段的41.3%和51.4%.同时地上同化系统与非同化系统间及地下活根茎量与死根茎量间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毛苔草地下构件对不同水文情势和水文经历的生长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宋长春  胡金明  杨涛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194-2200
通过幼苗移植水位控制试验,研究了三江平原毛苔草地下构件生长对不同水文情势及水文经历的响应.结果表明:毛苔草地下构件生长对不同水文情势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在毛苔草生长旺盛期,其根茎及不定根长度随淹水程度的增加而缩短,到生长末期,干旱处理下毛苔草根茎及不定根长度仍然最大,但在持续淹水处理下,毛苔草根茎及不定根长度由旺盛期到末期的增幅最大,说明生长季内稳定的低水分条件对毛苔草根茎及不定根的生长较为有利;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干湿交替处理下毛苔草根茎、不定根及地下总生物量均最高;不同水文经历下,以前期干湿交替、后期干旱处理下毛苔草根茎的鲜、干质量最大,而生长季内始终经历干湿交替处理下毛苔草的不定根及地下总生物量最大.比较地下构件在生物量积累中所占的比重发现,各水文情势下,生长季末期毛苔草总生物量明显向根茎转移;整个生长季内,干旱处理下毛苔草根茎生物量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淹没水文情势下,毛苔草地下构件生长缓慢,但淹没抑制消除后,其生长过程可通过根茎萌发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鼢鼠的灭治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曹志东,王梅春(甘肃宁西地区种草养畜中心)(甘肃定西地区旱农中心)附鼠(MyosPalax)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害鼠,俗称“瞎瞎”,终年生活于深层地下,以植物地下根茎为食,影响牧草、苗木、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死亡。盼鼠的...  相似文献   

19.
甘草营养成份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化学分析法分别对乌拉尔甘草,刺毛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的地上,地下部分的脂肪,灰分,水分,果胶,维生素C等营养成份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对光果甘草各营养器官的结构、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光果甘草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表皮具腺毛,叶肉中具胶囊细胞,主脉发达;茎由表皮(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其髓中具有粘液细胞;根由周皮、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周皮具厚木栓层,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木质部和纤维发达.(2)黄酮类物质在叶中分布在表皮、腺毛、胶囊细胞、厚角组织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薄壁细胞中;茎中分布在周皮、韧皮部和粘液细胞中;在根中则分布在周皮中.(3)不同营养器官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叶>根茎>主根>茎.(4)温度的下降促使黄酮类物质从地上合成器官向地下储藏器官的转运.建议每年可在果熟期和枯萎期之间采挖药材,地上部分收割也作药用,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