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雷公藤有黄藤木、断肠草、蒸龙草、震龙根等别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和疼痛。本文先分别叙述雷公藤和类风湿,最后对近年来雷公藤治疗类风湿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RA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以RA为首发表现,8年后出现SLE特征性表现。就诊时关节症状较严重,出现多关节变形。本例患者肾脏损害重,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喋呤治疗有效。结论:Rhupus综合征在临床上罕见,加强特异性抗体检查,可减少误诊漏诊,早期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的以关节的炎症损害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包括TNF-α、IL-1、MMPS、IL-6、IL-17、IL-18等,这些细胞因子在RA的发病进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治疗RA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的研究虽然并不完全清晰,但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RA的了解增加了很多。遗传因素对RA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足以完全解释RA的发生。随着对菌群与RA关系的了解增多,使我们认识到可以利用调节人体菌群的方法,来改善宿主黏膜及更远处的免疫环境以改善RA。目前研究已表明,RA与多个部位的菌群都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将以RA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为基础,对人体口腔、肺部和肠道的菌群变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以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非RA风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的阳性率来探讨GPI对RA的诊断意义,并探讨GPI,抗CCP抗体和RF联合应用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RA患者、223例非RA风湿病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共388份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GPI抗原和抗CCP抗体采用ELISA方法,RF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结果:RA组、非RA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GPI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3.64%,30.04%和20.00%,RA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GPI抗原对RA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64%和71.58%.GPI和抗CCP抗体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1%和71.22%,GPI和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73%和 61.87%,如果三者同时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55%和60.43%.结论:RA患者的血清GPI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GPI抗原时RA具有诊断价值,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和RF可以提高RA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和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阐明,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等新型RA治疗药物.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慢性病变为主要特征。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观点阐述近年来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致病机制及其治疗方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应用英夫利昔单抗(INF)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等指标,筛选出可预测INF疗效的因素.方法:以应用INF治疗的4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和第14用的临床和实验等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分析法(PCR-RFLP)检测RA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308(TNFα-308)A/G的基因多态性.达到ACR50%-70%改善的的被判断为INF治疗反应好.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可预测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4周后.携带TNF-308G/G基因型的RA患者,达到ACR20、ACR50、ACR70改善标准的患者人数的百分率分别为93%、64%和30%;A/G基因型,ACR20、ACR50、ACR70的百分率分别为60%、40%和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值中高DAS28评分和携带TNF-308G/G基因型的RA患者,对INF治疗反应好,其OR值分别为1.97(95%CI为1.74-3.13,P<0.01)和2.02(95%CI为1.93-3.91,P<0.01).结论:高DAS28评分及携带TNF-308 G/G基因型的RA患者对INF治疗有更好的应答.RA患者的DAS28评分及携带TNF-308 G基因型可能可作为INF治疗RA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风湿性疾病的原因尚不明确(风湿热除外),目前研究发现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特别是病毒)有关。RA的发病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任何感染都可引起RA恶化,但迄今尚未确切地从病人血与滑液中找到活的微生物。多数学者认为微生物抗原在类风湿的发病中起始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全世界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其治疗药物虽不断发展,但病灶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水平导致药物疗效不理想或存在各种毒副反应,因此,基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发针对RA的安全、高效新型制剂是必要的。研究表明,纳米技术的运用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经皮给药可改善口服和注射带来的毒副作用。对近年来基于经皮给药系统治疗RA利用的纳米载体进行综述,并阐述在RA病理特征中运用到的靶向策略,思考透皮制剂的改进方法,探讨新型纳米制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备新型透皮纳米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导致关节畸形并丧失功能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研究证实T细胞疫苗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疗效,但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难以应用于临床。最近的T细胞疫苗研究另辟途径,证明在没有发现致病自身抗原的情况下T细胞疫苗依然有可能应用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为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及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吕军影 《蛇志》2001,13(3):67-70
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在治痹上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局部药效较差 ,中药外治则因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 ,药力直达病所而起效迅速 ,在患者中广被接受。现将近 1 0年来中药外治 RA取得的成效 ,综述如下。1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煮汤液 ,趁热在患处进行熏蒸、淋洗和浸浴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促进渗液的吸收 ,减轻炎症反应 ,达到治疗效果。如陈允旺 [1]等用顽痹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大鼠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其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正常艾灸组12只,RA模型组12只,RA艾灸组12只。RA艾灸组与RA模型组以牛Ⅱ型胶原诱导方法建立关节炎大鼠模型。正常艾灸组与RA艾灸组给予艾灸双侧肾俞、足三里,正常对照组与RA模型组不进行艾灸治疗。分别于造模成功后,艾灸干预第1、2、3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AI)评分、杆菌/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并比较差异。结果 大鼠造模后较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差、体质量低、足趾容积大、AI评分高、杆菌/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比值低。艾灸干预后一般情况改善、体质量增加、足趾容积稳定增加、AI评分下降、杆菌/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比值增加。RA临床表现和肠道菌群变化呈显著性相关,各时间段艾灸干预后RA模型组、RA艾灸组大鼠杆菌/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艾灸能够有效治疗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服软骨复合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预防作用。方法口服软骨复合物两周后,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发小鼠RA模型,通过观察小鼠关节炎分数的变化,测定小鼠各器官的指数,检测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关节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来评价口服软骨复合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作用。结果软骨复合物能较有效的改善关节的肿胀度,并显著地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P〈0.01),显著地提高脾指数(P〈0.05),明显降低NO和TNF-α水平;组织病理学显示给药组关节的变形破坏得到减轻。结论软骨复合物能有效地起到预防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然而其治疗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持续炎症和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发展伴随着滑膜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局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失调。异常炎症反应贯穿RA始终,细胞因子失调引起的骨破坏和骨建之间的失衡导致RA关节炎症和骨质破坏。RA致残率极高,且没有根治方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延缓骨损伤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指标缺乏特异性。现以细胞因子为切入点,概述其在RA不同时期的不同存在及对RA骨平衡的调控作用机制,为寻找RA更加精准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文 《蛇志》2006,18(4):310-31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以对称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笔者自2002~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6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者血清中的抗RA33抗体,了解抗RA33抗体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固相分析检测81例JIA患儿(女19名,男62名,平均年龄8.6岁,平均病程1.4年)血清中抗RA33抗体、RF,同时以55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其他关节性疾病或病毒感染患者和4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阴阳性结果判断均采用试剂盒推荐的临界值。结果:81例JIA患儿中抗RA33抗体阳性率为11.11%(9/81),RF阳性率为12.35%(10/81),特异性均为91.35%;JIA组与正常对照组抗RA33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关节性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JIA组中抗RA33抗体的检出与RF无相关性(P>0.05);在JIA各亚型中抗RA33抗体主要存在于全身型和多关节型,各占33.3%和25.0%,RF则只出现于多关节型,占6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81例JIA患儿中共有18例关节出现影像学改变,其中4例抗RA33抗体阳性(22.2%),与未发生影像学改变的JIA患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RA33抗体尚不能作为JIA早期诊断的新的可靠性指标,抗RA33抗体主要见于全身型和多关节型,对JIA的分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粘膜应用自身抗原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状态 ,依赖应用抗原剂量 ,诱导产生两种粘膜耐受机制 :高剂量偏向产生T细胞克隆无能 /排除 ,低剂量偏向产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 β ,IL 4,IL 10 )的T细胞克隆扩增。大量研究表明鼻内或口服应用抗原诱导粘膜耐受可有效预防几种实验性自身免疫病 (EAE ,EAMG ,EAN ,EAU ,IDDM和CIA) ,在同等剂量鼻内应用比口服诱导粘膜耐受更有效。基于动物实验结果 ,对人类自身免疫病MS、RA和葡萄膜炎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耐受原与CTB偶联可拓宽粘膜耐受的有效性 ,加强对临床疾病的抑制。然而 ,粘膜免疫与抗原应用途径、种类和疾病发病时间有关 ,可能表现为双重作用 ,尤其在发展中的自身免疫病 ,粘膜应用抗原可能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及肿胀数、关节疼痛度及肿胀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SR、CRP、R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