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岭翠雀花(Delphinium giraldii Diels)全草中分得14个已知生物碱:tongolinine(1)、氨茴酰牛扁碱(anthranoyllycoctonine)(2)、牛扁碱(1ycoctonine)(3)、dihydrogadesine(4)、tatsiensine(5)、siwanine A(6)、delsemine A(7)、delsemine B(8)、甲基牛扁碱(methyllycaconitine)(9)、ajacine(10)、delajacine(11)、delsoline(12)、滇乌碱(yunaconitine)(13)和查斯曼宁(chasmanine)(14)。应用光谱和与已知品对照TLC法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峨眉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峨眉翠雀花(Delphinium omeiense)块根中分得12个已知生物碱氨茴酰基牛扁碱(anthranoyllycoctonine)1、牛扁碱(lycoctonine)2、甲基牛扁碱(methyllycaconitine)3、德尔塔生(deltatsine)4、德尔色明甲(delsemine A)5、德尔色明乙(delsemine B)6、delsoline 7、potanine 8、delectine 9、delectinine 10、isodelectine11、kusnesoline 12,除1、2和3外,其余化合物均系首次自该植物中分得.应用光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了报告的所有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从拟螺距翠雀花的根中分离、鉴定了六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三个为已知成分,分别为methyllycaconitine(1)、ajacine(2)和delsemine(3);另三个为新二萜生物碱,分别命名为螺翠碱甲(bulleyanitine A)、螺翠碱乙(bulleyanitine B)和螺翠碱丙(bulleyanitine C),纤MS、IR、~1H NMR、~(13)C NMR及DEPT等光谱的解析证明其化学结构分别为(4)、(5)、(6)。  相似文献   

4.
为对土壤真菌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树脂柱、硅胶柱、凝胶LH-20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从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六个单体化合物(1~6)。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MQC、HMBC、IR、UV和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是:pyrenocine S (1)、pyrenocine B (2)、pyrenocine E (3)、pyrenocine I (4)、pyrenochaetic acid B (5)和pyrenochaetic acid C (6),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3对肿瘤细胞A549、HCT-116、ACHN、K562和HepG2表现出较强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瓜叶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瓜叶乌头 (AconitumhemsleyanumPritz)根中分得 12个已知C19 二萜生物碱 ;氨茴酰牛扁碱(anthranoyllycoctonine) 1、牛扁碱 (lycoctonine) 2、8 去乙酰滇乌碱 (8 deacetylyunaconitine) 3、伪乌头宁(pseudaconine) 4、sachaconitine 5、尼奥宁 (neoline) 6、senbusineA 7、6 表弗斯生 (6 epiforesticine) 8、滇乌碱(yunaconitine) 9、印乌碱 (indaconitine) 10、查斯曼宁 (chasmanine) 11、和塔拉萨敏 (talatisamine) 12。其中化合物 1~ 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应用光谱法和对照TLC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丽江乌头中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丰富丽江乌头的化学成分多样性,本文对丽江乌头(Aconitum forrestii Stapf)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HR-ESI-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命名为8-O-methyl-14-O-anisoylchasmanine(1)。其余13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14-acetoxy-8-O-methylsachaconitine(2)、14-acetyltalatizamine(3)、talatisamine(4)、chasmanine(5)、ezochasmanine(6)、crassicautine(7)、geniculatine C(8)、cammaconine(9)、vilmoraconitine(10)、aconitramine A(11)、vilmorrianine G(12)、hemsleyaconitine G(13)和heterophylloidine(14)。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10、11和12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大理翠雀根中分到五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两个成分分别鉴定为methylly-caconitine(3)和delsemine(4)。另三个成分为新二萜生物碱,命名为大理翠雀碱甲(talitine A)、大理翠雀碱乙(talitine B)及大理翠雀碱丙(talitine C)。经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解析,碱乙和碱丙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和(2),碱甲的结构另文报告。  相似文献   

8.
清香桂碱D和矮陀陀胺碱A,B的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从国产清香桂(Sarcococca ruscifolta)和金丝矮陀陀(Pachysandra axillaria)植物中分得的三个胺碱型新甾体生物碱清香桂碱 D 和矮陀陀胺碱 A、B 的化学结构,并首次归属了它们的~(13)C NMR 数据。  相似文献   

9.
冬青卫矛的大环生物碱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Thunb.)的根皮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4个β-二氢沉香呋喃大环生物碱,它们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和熔点测定鉴定为卫矛羰碱(evonine)(A),1-脱乙酰-1-苯甲酰卫矛羰碱(B),ebenifoline E-IV(C)和mayteine(D)。生物活性追踪试验表明,化合物A、B、C、D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23.23、5.44、5.25和4.66 mg.mL-1。  相似文献   

10.
从地不容块根中分得四种生物碱A、B、C、D,经UV,IR,~1H-NMR,~(13)C-NMR,HRMS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cepharanthine (A),1-curine (B),isochondodendrine (C),ushinsunine (D)。C,D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手段对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成分。利用MS、1H NMR和13C 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为槐定碱(1)、槐胺(2)、异槐定碱(3)、苦参碱(4)、7,11-去氢苦参碱(5)、槐果碱(6)、羽扇豆碱(7)和苦马豆素(8)。化合物1~6为首次从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 Benth.)的化学成分,运用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黄桐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pubinernoid A(1)、(E)-linalool-1-oic acid(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3α-hydroxy-5,6-epoxy-7-megastigmen-9-one(4)、齐墩果酸(5)、3-羰基齐墩果酸(6)、3-oleana-9(11),12-dien-28-oic acid(7)、甘五酸(8)、altissimanin C(9)、7-羟基-β-谷甾醇(10)、丁香脂素(11)、ficusesquilignan A(12)、ficusesquilignan B(13)。其中化合物7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8~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丽江乌头中的一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丽江乌头根中分离、鉴定了三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碱Ⅰ、碱Ⅱ分别为已知成分阿克诺辛(aconosine)和嘟拉碱(dolaconine);碱Ⅲ为一新的C_(18)-型二萜生物碱,从MS、IR、~1H NMR、~(13)C NMR等光谱数据推定了其结构,并命名为丽日碱甲(liconosine A)。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东北的民间草药两色乌头(Aconitum albo-violaceumKom.)分得四种新的C_(1(?))二萜生物碱:两色乌碱甲(alboviolaconitine A),两色乌碱乙(alboviolaconitine B),两色乌碱丙(alboviolaconitine C)和两色乌碱丁(alboviolaconitine D)。在分析各自的IR,MS,~1H和~(13)CNMR数据的基础上,又分别用化学方法转为已知衍生物确定它们的结构为1,2,3和4。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多根乌头(AconitumkarakolicumRapaics)中二萜生物碱成分,本研究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和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方法,从中分离得到15个二萜生物碱;通过多种波谱手段以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aconitine(1),3-deoxyaconitine(2),16-epipyroaconine(3),neoline(4),indaconitine(5),14-benzoyl-8-O-methylaconitine(6),spicatineA(7),15-α-hydroxyneoline(8),taurenine(9),14-benzoylaconine(10),14-benzoylaconine-8-oleate(11),lappaconitine(12),beiwudine(13),13-hydroxyfranchetine(14)和8-O-linoleoyl-14-benzoylaconine(15),化合物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和叶碟法分别考察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和拒食活性,化合物14-benzoylaconine-8-oleate(1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癌H460细胞、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1.9、27.6和31.8μM。乌头碱型的二萜生物碱aconitine(1)、3-deoxyaconitine(2)、indaconitine(5)和beiwudine(13)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的活性(EC50<2mg/cm^2)。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苯并吡喃酮二聚体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secalonic acid A(1)、asperpyrones A(2)、asperpyrones B(3)、asperpyrones C(4)、asperpyrones D(5)和aurasperone A(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菌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Hep G2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1.1μM。  相似文献   

17.
对荷叶中的生物碱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调脂减肥活性研究。本研究结合传统酸提碱沉法与现代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技术,从荷叶中分离、纯化到11个生物碱,分别被鉴定为N-氧基原荷叶碱(1)、原荷叶碱(2)、莲碱(3)、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4)、荜茇宁(5)、巴婆碱(6)、O-去甲基荷叶碱(7)、N-去甲基荷叶碱(8)、荷叶碱(9)、衡州乌药碱(10)和亚美罂粟碱(11),其中,化合物1、4和5为首次从荷叶中分得。测试所得化合物对5-HT_(2A)和5-HT_(2C)受体的激动作用,结果表明11个生物碱对5-HT_(2A)受体均具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荷叶调脂减肥的可能药效基础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天然C_(19)-二萜生物碱的核磁共振谱(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迄今为止已发表的230余个天然C_(19)-二萜生物碱按其结构和核磁共振波谱特征分为8个类型,着重叙述了每个类型的结构和核磁共振波谱,并对某些立体构型与~(13)C-NMR化学位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报导了每个天然C_(19)-二萜生物碱的结构及其主要的植物来源,并将其中170余个生物碱的~(13)C-NMR化学位移数据分门别类,整理成表,以便于对相似化合物的~(13)C-NMR进行比较,这样对于分析鉴定C_(19)-二萜生物碱将大有帮助。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要的类型——乌头碱型和牛扁碱型,其它类型待第二部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karachine(1)、valachine(2)、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4)、原鸦片碱(protopine,5)、马齿苋酰胺E(oleracein E,6)、anhydroberberillic acid(7)、小糪碱(berberine,8)、阿苞碱(alborine,9)、木犀草素(luteolin,10)、小麦黄素(tricin,11)、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12)、洋芹素(apigenin,13)、大风子素(hydnocarpin,1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15)、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 acid,16)和尿嘧啶(uracil,17)。其中,化合物1~3、7、15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8、11和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二维NMR技术首次归属了化合物1和2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20.
泽漆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层析、反相制备色谱等离手段和1H、13C NMR等波谱技术,从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大戟甘(euphornin,2),大戟甘D(euphomin D,3),A(euphohelioscopin A,4),槲皮素(quercetin,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咖啡酸(caffeie acid,7),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8),杨梅素(myrecetin,9),金丝桃苷(hypero-side,10),其中化合物7、8、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化合物6和10作为泽漆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