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12年6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广西课题组的野外调查,而这次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去大新黑洞(又名大新巨猿化石点)采集一些原始的野外资料.这项任务令我感到很兴奋,毕竟能亲自去首次采集到巨猿化石的地点、去体验解开谜题时的激动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机会的.怀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我便与几个师兄及其他同队的人踏上了此次旅途. 巨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灵长类.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者孔尼华(G.H.R.von Konigswald)在香港中药铺所获得的大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下右第三臼齿,认为是属于高等灵长类,于是建立了新种新属,定名为布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  相似文献   

2.
数千年来,中医一直用动物化石,即所谓的龙牙和龙骨治病。据说化石入药可治百病。193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就是在香港的中药店里偶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灵长类臼齿化石,这颗牙齿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其后四年中,他在香港和广州作了进一步调查,又找到了三枚特大的牙齿,从而确定地球上曾生存过一种最大的灵长类——已绝灭的巨猿。孔尼华将其命名为 Gigantopithecus,意思是“巨猿”,种名为 bla  相似文献   

3.
自从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Koenigswald,1935)发表第一篇关于巨猿(Gigantopithecus)的报导以来,有关巨猿的分类地位问题一直是人类学中热烈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些人认为巨猿是人科(Hominidae)中的一员,如魏敦瑞(Weidenreich,F.,1945,1946)、魏湼特(Weinert,H,1950)及格里高利(Gregory,W.K.1951)等;另  相似文献   

4.
与鄂西巨猿共生的南方古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在非洲。自从1924年达特(Dart)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头骨以来,已有头骨、肢骨和骨盆等大量的南方古猿材料从非洲的南部和东部发现。从已发现的地理位置来说,这些材料都集中在非洲大陆,它们的分布范围是否更广大?在我国境内有否南方古猿化石存在?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过去,在我国华南的一些洞穴堆积中最常见的高等灵长类化石为猩猩的牙齿,此外就是巨猿下颌骨和大量牙齿的发现。关于巨猿的系统地位至今仍有争论,但除了巨猿以外,在我国有没有可能找到类似南方古猿的化石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孔尼华(G.H.R.Von Koegniswaid,1957)曾经提出在我国华南存在“裴氏半人”的问题。他所列举的牙齿都购自香港中药店,缺乏明确的地点和层位,其形态依据也还有疑问。 1968年春,我所一个野外组在湖北巴东县中药材经理部收集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建始四月天     
仪明洁 《化石》2010,(2):52-55
2008年4月15日至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湖北省建始县展开考古调查。回想此行,心旷神怡。有此记。建始遗存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香港中药铺的龙骨中找到巨猿牙齿化石,从此之后,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西、湖北洞穴中相继出土巨猿化石。由于未发现头骨和较完整的肢骨化石,不能确定巨猿的生活行走方式及其在人类演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伟 《人类学学报》2020,39(4):717-726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论。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早期(1.9 MaBP)巨猿牙齿化石的古蛋白质研究[1]。结果显示,巨猿牙齿牙釉质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古代蛋白质,这些古蛋白质由409个特有的肽组成,分属6个内源性蛋白。对这些古老蛋白质的研究表明,巨猿在系统发育上属于猩猩分支系统,大约从10~12 MaBP前分化出来并独立演化。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如此古老的分子证据,提示古蛋白质研究有望为探索早期物种(包括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简要回顾巨猿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并对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的演化地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人类祖先牙齿上的植物石带来的信息黄万波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鉴定出在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上有植物石及其植物石摩擦的痕纹。巨猿是一种生活在六百万年至三十万年前的亚洲的巨大类人猿。证据表明,这种绝灭的类人猿(大约10英尺高),千余磅重...  相似文献   

9.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 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 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 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 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 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 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 但非"超厚"类型, 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 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 (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 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 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 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 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 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湖北巨猿牙齿化石龋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调查了267枚从鄂西山区收集的巨猿牙齿化石现发生情况,发现其中有52枚(占19.5%)的颊齿有程度不同的龋蚀现象,其患龋率显著高于古人类,同时也高于广西巨猿的患龋率。巨猿牙齿的这种高频率龋蚀现象,除牙齿结构因素外,可能与该物种食性的狭窄化和营养贫乏导致牙齿不良钙化有关,是伴随巨猿体型的巨型化而趋向该物种衰退和绝灭的病理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体重270余公斤,身高2.74米,人类的直系祖先,——一些人曾对巨猿作过这样的描述。巨猿,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种灵长类,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只不过近四十年来的事。除了有一处发现地点在国外以外,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在我国发现的。它果真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吗? 药铺巨牙四十年前,一位荷兰古生物工作者在香港中药铺里捡出三枚奇怪的牙齿。这是一些臼齿,看起来很像人的,但比人的臼齿大好几倍。他认为这种牙齿化石可能代表一种古代体型巨大的猿类,起名为巨猿。 1945年,另一位美国的“权威”详细研究了这三枚巨猿臼齿后,认为巨猿并不是猿而是人,应改名为“巨人”,它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直系祖先,现代  相似文献   

13.
<正> 这份材料的初稿是1963年冬写成的。文中的基本素材,除了作者参加过的两次发掘记录外,其中绝大部分资料是根据柴凤岐同志的笔记和口述整理的。柴凤岐同志自巨猿洞发现以来,他一直在那里从事发掘工作(1957—1963)。两个巨猿下颌骨(不包括覃秀怀首次发现的下颌骨)及其1100余个巨猿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与柴凤岐同志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由于他长期的参与发掘工作,因此对巨猿洞内的堆积和巨猿化石的埋藏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整编时,也访问了曾经同柴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类学家吳汝康新著“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到目前为止发現于我国广西柳城等地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全部材料的专著。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卽“巨猿下頜骨”、“巨猿牙齿”和“巨猿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活习性等問題”。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已发現的三具巨猿下頜骨的年龄性別、形态特征,以及有关下頜骨的各种測量結果和下頜枝的复原等情况。在第二部分,作者对1094枚巨猿牙齿归类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对其萌出順序以及大小比例等问題作了闡述。在第三部分,作者对  相似文献   

15.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和南方古猿类食性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83,2(3):205-217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表明,在柳城巨猿洞局部地区的堆积中可能有少量时代稍晚的巨猿牙齿标本。晚期步氏巨猿与早期的相比,后部齿显著增大而前部齿则无显著差异。从步氏巨猿牙齿在大小上的演化趋势来看,南非南方古猿类中的纤细类与粗壮类之间在齿列比例上的不同不一定意味着其食性上有大的差异,纤细类与粗壮类也未必有“属”这一分类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广西巴马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广西巴马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在自治区文化局和巴马县革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到巨猿牙齿化石一枚和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广西大新、柳城、武鸣和湖北建始之后的又一个产巨猿化石地点。巨猿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最近仍有人提出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巴马巨猿的发现将使我们对这古代灵长类有更多约了解。巴马巨猿化石地点编号为73133号。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57—1960年间,在华南地区的野外工作,发现了剑齿象-熊猫(Stegodon-Ailu-ropoda)动物群的许多新的化石地点。从广西大兴县牛睡山和柳城楞寨山两个地点发现了出乎意外的大量的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约900个包括3个保存很好的下颌骨)。这些材料已有了初步的报导。随着这些发现的发表,对于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系统关系和时代问题发生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新黑洞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1955年初,由裴文中教授领导的野外考察队在广西大新、武鸣、柳州、崇左、扶绥等县进行古人类和第四纪哺乳动物洞穴调查时发现的。这批材料发现于大新县正隆乡牛睡山黑洞(野外编号:5657),计有巨猿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牙齿化石已由裴文中、吴汝康共同研究并于1956年发表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曾提到,与巨猿同时发现的其它哺乳类化石有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和巨獏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现代人牙齿和产自广西柳城县社冲村楞寨山巨猿洞,更新世早期的巨猿牙齿的超微结构。巨猿牙齿的表层釉质是Ⅰ型釉柱结构,厚度约为50-6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型及少量Ⅱ型釉柱结构。现代人牙表层釉质亦为Ⅰ型釉柱结构,厚度小于1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处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和Ⅲb型以及少量Ⅲ型釉柱。可以认为,这种差别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此外,本文从研究方法上提出,研究釉柱横切面构造的最合适部位为牙尖部位的咬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