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后记     
<正>内蒙古二连盆地在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里不仅有发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沉积地层,而且研究历史已有9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连盆地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成为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相关研究的对比依据,对于认识亚洲乃至全球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界线在浮游生物地层分带中的具体位置长期存在争议,笔者依据珠江口盆地西部50余口钻井微体古生物资料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记录,辅以沟鞭藻和主要孢粉事件对研究区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展开研究,探讨了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ciperoensis,Globoquadrina dehiscens,Globigeri-noidestrilobus以及钙质超微浮游生物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和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等标志性化石的地层意义,并重新厘定了珠江口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标准。  相似文献   

3.
双尖齿兽科(Didymoconidae)一新种及有关地点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马捷茨营地”(Camp Margetts)地区中始新世阿山头组产出的一种古双尖齿兽:Archaeoryctes borealis sp. nov.。该种为中国北方及中亚一带已知双尖齿兽科中形态最为原始、出现时代最早的分子。它使中国南方早期的双尖齿兽科成员与北方较晚期的成员建立了某种关系。文中对与该种产出地点及地层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5.
Ting类的起源和一条新的杜内/维宪统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oparastaffella素为狄南盆地古炭系标准地层分类下维宪维地层标志,发育于桂林地区的Eoparastaffella与新属Palaeoparastaffella,Pseudoendothyra构成早期Ting类演化谱系。  相似文献   

6.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分别位于大庾岭的南北两侧,处于赣粤穹折带的西段。两盆地受中生代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形成块断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二千米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南雄、池江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富含哺乳类化石,是研究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地点。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约有三十多处,同时兼有晚古新世和中早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点就更少了,大约有七处,南雄、池江盆地就是其中的两个地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描述的二迭纪、三迭纪腕足类化石,是祁连山地质志第四卷第四分册的补遗部分,对过去已发表的某些属种提出修正的意见。材料是杨遵仪教授带领的祁连山上古生代地层队,于1957年在青海天峻县羊康盆地采集的。该队所实测的二迭系和三迭系剖面,位于天峻县布哈河上游羊康盆地南二公里布哈河东西两岸。河的西岸主要发育石炭系,河的东岸主要发育二迭系和三迭系。石炭系形成低山丘陵,二迭和三迭系形成中极山区。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倾角一般在20°左右。现将地层剖面和化石层位(插图1)自新而老列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区,其中生物成因煤层气是煤层气的重要来源,但复杂物质转化产甲烷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楚。【目的】研究煤层水中的微生物代谢挥发性脂肪酸产甲烷的生理特征及群落特征。【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的四口煤层气井水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厌氧培养;定期监测挥发性脂肪酸降解过程中甲烷和底物的变化趋势,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始煤层气井水及稳定期产甲烷菌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除海拉尔盆地H303煤层气井微生物不能代谢丙酸外,其他样品均具备代谢乙酸、丙酸和丁酸产生甲烷的能力,其生理生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产甲烷延滞期依次是乙酸丁酸丙酸;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和底物转化效率依次是丙酸乙酸丁酸。富集培养后,古菌群落结构与煤层气井水的来源显著相关,二连盆地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calculus (相对丰度13.5%–63.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7.9%–51.3%),海拉尔盆地的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24.3%–57.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29.6%–66.5%);细菌群落则与底物类型显著相关,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12.0%–41.0%)、互营丙酸氧化菌Syntrophobacter(39.6%–75.5%)和互营丁酸菌Syntrophomonas(8.5%–21.9%)分别在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处理组显著富集。【结论】煤层气井水微生物可降解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并具有产甲烷潜力;乙酸可能被古菌直接代谢产甲烷,而丙酸和丁酸通过互营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代谢产甲烷。Desulfovibrio、Syntrophobacter和Syntrophomonas分别在乙酸、丙酸和丁酸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煤层气生物强化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微生物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7,42(7):24-24
在6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发现于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的、从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岩石中产出的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的研究论文。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长达两年的研究确认。2005年,在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组地层中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罕见的似鸟恐龙化石,并成为在这一盆地近年来发现的第4种新的恐龙属种。  相似文献   

10.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1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107万年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相似文献   

12.
亚洲古近纪早期的年代学和哺乳动物群更替(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为4个生物年代单位(陆生哺乳动物期),从老到新为上湖期、浓山期、格沙头期和伯姆巴期4个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期。南雄盆地古地磁数据显示上湖期的底界约位于C29r的上2/3位置。南雄盆地的古地磁资料及池江盆地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结果显示上湖-浓山期界线在C27n的上部和C26r的下部之间,接近C27n-C26r转换界面。这一记录支持将上湖-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陆生哺乳动物期中的Torrejonian-Tiffanian期以及海相记录中丹尼-塞兰特期(Danian-Selandi-an)的界线相对比。二连盆地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典型的格沙头动物群延续至C24r,并且可能向下延伸至C25r和C26n。南雄盆地的记录指示浓山组和古城村组可能相当于C26r的上部。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的浓山-格沙头期的界线可能在北美哺乳动物分期的Tiffanian期中。衡阳盆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证据指示,以短暂的碳同位素漂移为标志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出现在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之间,位于C24r中,与海相记录中的坦尼特-伊普里斯期(Thanetian-Ypresian)界线一致。伯姆巴期岭茶动物群的时代似乎与北美Wa-satchian-0带的动物群可以比较。上湖期和浓山期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特有的动物组成。发生在上湖期和浓山期界线处的动物群更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期界线以及丹尼-塞兰特期界线一致。在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上的这种巧合,可能反映出各自独立的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和/或进化上的响应。格沙头动物群的地方性色彩更弱,有与北美Clarkforkian期动物群共有的属一级分类单元。伯姆巴动物群是全球性的。现生哺乳动物各目在格沙头-伯姆巴期界线处突然出现,与北美和欧洲的记录一致,显示动物群的更替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处短暂出现的全球变暖事件(又称古新世-始新世高温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脑木根地区渐新世啮齿类及相关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中所产的啮齿类化石:阿尔泰查干鼠(Tsaganomys altaicus)和中间圆柱鼠(Cyclomylus intermedius)。脑木根敖包顶部地层最初被归人巴润索组。研究表明该层共含5种哺乳动物化石(Tsaganomys altaicus、Cyclomylus intermedius、Paracerotherium tran-souralicum、Ardynia kaxachstanensis和Etelodn gobiensis),其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巴润索组的层型是巴润索平台顶部的砂砾岩,其时代为晚始新世。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不应归人巴润索组,而与额尔登敖包顶部的上脑岗代组在岩性上接近,时代相同,因此应归人上脑岗代组。  相似文献   

14.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了数个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建立了从早中新世至上新世哺乳动物演化序列的框架。这一框架有可能成为东亚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群对比的标尺。通古尔地区动物群的演替,对于深入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和动物地理的分化也十分重要。2005年8月的野外工作,主要在通古尔台地的两个地点——奥尔班和阿勒特希热进行,目的是寻找新生代中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根据古地磁极性年代标尺确定化石的时代。最厚的古地磁采样剖面在奥尔班(Aoerban,43°20′21.6″N,113°54′48.6″E)。取样点起自43°20′36.4″N,113°54′48.6″E,终于43°20′52.7″N,113°54′23.1″E。测试结果显示,剖面上50 m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互层,除近底部5 m厚的褐棕色粘土岩外均为负极性时。负极性段大致可与国际标准古地磁柱的5Dr或6r对比,相当于18—20 Ma。该剖面上同时进行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据初步鉴定,化石组合包括了晚渐新世和大量早中新世的成员。因此,奥尔班动物群极有可能代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时代最早的一个新成员。阿勒特希热(Aletexire,43°47′21.6″N,113°05′25.0″E)采样剖面始于43°47′53.6″N, 113°04′51.1″E,终于43°47′52.9″N,113°04′42.2″E。剖面厚约13 m,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有与推饶木动物群相同的成员。测试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记录为正极性时。这便与王晓鸣等于2003年把阿勒特希热剖面古地磁测试的结果与默尔根剖面的对比产生了一些矛盾。原因可能是阿勒特希热的采样间隔过大,或两剖面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与推饶木剖面的对比上。看来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古地磁测试作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4为最长下颊齿以及p3和p4舌侧有弱的齿带。其余属种包括:Dissacus serratus,Dissacus sp.,Mesonyx uqbulakensis,Mongolonyx dolichognathus和Harpagolestes leei。总结了该地区中兽演化的总体趋势:体形逐渐大型化,取食习惯从主动捕猎逐渐转向食用腐尸及骨骸。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始新世的Uintatherium sp.和Gobiatherium mirificum两件较破碎的下颌标本。Uintatherium sp.下颌粗壮,下颌突明显,下门齿双叶形,m3下后附尖很小且紧靠下三角座,下次小尖膨大,不与下跟座后脊分离,不具下次小尖脊和下内尖脊。新标本的产出层位在脑木根组的顶部,时代为早始新世早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Uin- tatherium的代表。Gobiatherium mirificum标本产自阿山头组底部,其下颌水平支长且浅,无下颌突,整个下颌显得纤细,m3下后附尖和下后尖距离较远,下后附尖有一脊延伸到下后脊。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该种仅分布在阿山头组。  相似文献   

17.
18.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晚始新世兔形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浩特、额尔登敖包、扎木敖包和豪斯布尔都等地上始新统的兔形类化石:Desmatolagus vetustus、Gobiolagus tolmachovi和Leporidae indet.。对前两种以前未知的部分作了补充描述。着重讨论了额尔登敖包地点的“下白层”的归属和时代,认为它属乌兰戈楚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