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与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HBx在HCC形成中的作用将为探索HBV致癌机制提供重要依据.HBx是多功能蛋白,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表明,HBx既有促进细胞凋亡又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原因不清楚.本研究中,将表达HBx的质粒短...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基因及其产物的发现有助于认识HBV复制规律。一些研究提示:前S_1蛋白是完整病毒颗粒表面的必要成分,其存在与HBV复制密切相关,前S_1检测能敏感和特异地反映HBV复制状态。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前S_2蛋白含有人多聚白蛋白的结合位点,并提出前S_2蛋白为HBV复制的新标志。为探讨HBV复制与两种前S蛋白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分析一组慢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同时检测肝细胞内HBsAg、HBcAg与两种前S蛋白,综合分析两种前S蛋白在HBV复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子。X蛋白(HBx)被认为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X基因是HBV基因组最小的开放读码框,它编码的X蛋白含15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6.5kD。HBx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传导途径、基因毒性压力反应、蛋白质降解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HBV的复制和增殖。HBx亦可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程中起到起始肿瘤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RT-PCR技术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的癌旁组织中扩增了Hepsin基因编码区序列,该序列已被克隆并构建了pCMV-tag-HS表达质粒.将pCMV-tag-HS表达质粒和表达HBx蛋白的载体共转染HepG2.2.1.5细胞,观察HBx蛋白和Hepsin蛋白相互作用对HBV病毒复制和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表达HBx蛋白、Hepsin蛋白可以协同提高HBV病毒颗粒在培养液中的拷贝数,并提高HBV病毒蛋白HBs、HBe的表达水平.这说明HBx蛋白和Hepsin蛋白相互作用可以增强HBV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RT-PCR技术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癌旁组织中扩增了Hepsin基因编码区序列,该序列已被克隆并构建了pCMV-tag-HS表达质粒。将pCMV-tag-HS表达质粒和表达HBx蛋白的载体共转染HepG2.2.1.5细胞,观察HBx蛋白和Hepsin蛋白相互作用对HBV病毒复制和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表达HBx蛋白、Hepsin蛋白可以协同提高HBV病毒颗粒在培养液中的拷贝数,并提高HBV病毒蛋白HBs、HBe的表达水平。这说明HBx蛋白和Hepsin蛋白相互作用可以增强HBV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6.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所致的急、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HCC),是一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远东和非洲是HBV的高流行区,新加坡亦然。在那里,人群中HBV慢性携带率大约10~15%,HCC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3%。抗病毒表面蛋白抗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而且一般公认,通过系统的预防接种是限制病毒传播,控制肝病预后唯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蛋白、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它们是HBV包膜的主要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PreS2蛋白在HBV侵入肝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防治HBV的感染有重要意义。我们简要综述了有关PreS2蛋白的研究,介绍了PreS2蛋白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表达HBV前S2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GST-S2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HBV前S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其特性.方法利用含双拷贝乙肝病毒adw2亚型基因全序列的质粒pEcob6,经PCR方法扩增出HBV前S2片段,在GST表达系统中表达,表达产物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纯化后,用于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前S2蛋白的mAb,采用间接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进行mAb特异性鉴定;同时采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mAb相对亲和力.结果获得一株可分泌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7A6;相对亲和力均在107以上.Western blot显示该株mAb能特异识别重组前S2蛋白.结论成功地制备出抗HBV前S2蛋白的一株mAb.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基因组复制时,以病毒前基因组RNA作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DNA,催化该过程的逆转录酶缺乏校对功能,所以HBV易出现变异。近年来,各国学者通过比较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和非HCC患者的HBV基因序列,发现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的A1762T/G1764A变异或T1753V变异、增强子Ⅰ区的G1053A或G1229A变异、前S蛋白的F141L变异、前s2区基因缺失变异和x基因的截短变异,分别是HCC的易患因素,而前c区常见的G1896A变异,与HCC的发生无关。增强子Ⅱ区的C1653T变异在c基因HBV感染中可能与发生HCC有关,而在A基因型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HBV慢性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HBV)中X基因编码的一种多功能蛋白(HBx),参与众多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并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 早期研究表明,HBx在HCC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但其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几年,HBx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有了较快的进展.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HBx在不同的细胞系以及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促抑凋亡的双重作用,HBx还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 此外,在HBx参与细胞增殖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本文将从HBx对肝细胞凋亡、自噬和增殖的调控及其对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调控等方面,对HBx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强  贾仁勇 《病毒学报》2012,(6):681-688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属于禽嗜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病毒,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相同的复制方式及相似的基因结构、抗原结构。DHBV基因组是闭合环状不完全双链DNA,3个主要ORF-PreS/S、ORF-PreC/C、ORF-P位于负链,编码L蛋白、S蛋白、C蛋白和P蛋白。本文通过对DHBV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编码病毒重要蛋白的基本特性、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全面阐释,旨在对DHBV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以DHBV人工感染建立的动物模型研究HBV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纤维介素基因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介素基因(fgl2)在人和小鼠的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编码蛋白对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的激活作用, 构建了HBV编码蛋白C、 S和X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HBc、pcDNA-HBs和pcDNA-HBx, 分别与hfgl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βGal )共转染到CHO细胞和HepG2 细胞,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记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病毒蛋白的表达.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及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活性, 反映病毒蛋白对hfgl2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作用.结果显示, 转染了真核表达质粒的细胞均能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 在CHO细胞, 转染pcDNA-HB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5.4和6倍, 在hepG2细胞, 转染pcDNA-HBc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8.7和11倍.研究表明, CHO和HepG2细胞中表达的HBV C蛋白和X蛋白均具有激活hfgl2的功能, 而S蛋白则不能激活.进一步揭示了HBV病毒蛋白与宿主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乙肝病毒X蛋白(HBx)对HCC的发生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骨桥蛋白(OPN)在许多肿瘤及其转移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阐明HBx在肝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稳定表达HBx的肝癌细胞H7402-X为模型探讨了HBx与OPN的关系.结果发现,HBx可激活OPN启动子转录活性和上调OPN的mRNA表达."体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Bx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呈正相关.通过RNA干扰下调OPN的表达可抑制H7402-X细胞的迁移能力.本研究发现,HBx通过上调OPN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迁移,对揭示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利用酿酒酵母系统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S基因。方法:利用PCR技 术,以HBV病毒DNA为模板,体外扩增HBV preS/S基因。然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SC-preS/S。 用LiAc法转化酿酒酵母YPH50,选取重组菌进行培养,并诱导表达外源蛋白。提取蛋白浓缩后 进行SDS-PAGE分析,并经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能够表达HBV preS/S蛋白。结论:利用酿酒酵母系统可成功表达HBV preS/S基因,为制备新型预防性疫苗提供 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李仕华 《蛇志》2013,25(2):222-224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患者中1/3有慢性乙肝病史.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最危险因素.HBV致癌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病毒与宿主及环境的多阶段、多机制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认为一些HBV相关的因素可能与HCC发生有关,如HBsAg状态、HBV DNA载量、HBV DNA基因型、前核心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突变等.本文就目前一些流行病学因素及分子因素研究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证实乙型肝炎病毒( HBV) 3022 ~1787 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蛋白TS′X′( 源于DNA 聚合酶读码框架, T为TP 区, S′为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 X′为截短的X 蛋白) 具有抗α干扰素( IFN-α) 作用并确定其功能区域,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获得TS′X′全长及片段TS′( 含TP 区及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 , 并克隆于pcDNA3. 1 /HisC 载体。重组质粒以FuGENE6 转染Huh7 肝细胞,48 h 后裂解细胞, 以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 证实目的蛋白可在Huh7 肝细胞中表达。重组质粒及空载体pcDNA3. 1 /HisC 分别与IFN-α反应报告质粒p6-16CAT按分子数5∶1、10∶1、15∶1、30∶1 共转染Huh7 肝细胞, 转染后48 h 给予终浓度为100 IU/ml 的IFN-α2a 刺激, 作用24 h 后裂解细胞,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胞内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CAT) 含量。结果显示, 与空白载体相比, 随着TS′X′及TS′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量的递增, Huh7 胞内CAT 值逐渐降低( n=6, P <0. 05) , 但TS′X′与TS′之间无显著差异( n =6, P >0. 05) 。本研究证实, HBV 3022 ~1787 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的TS′X′蛋白可抑制Huh7 细胞对IFN-α的反应性, 其活性与其N端TP及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有关。  相似文献   

17.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主要以雄激素依赖的方式诱导下游靶基因转录。在此过程中,AR招募辅调节因子参与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证实,AR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AR介导的下游靶基因(TGF-β1、VEGF、CCRK等)的异常表达影响HCC细胞的生长、增殖、血管形成等进程。乙肝病毒HBV X蛋白通过激活c-Src激酶等途径上调AR的转录活性,从而促进HCC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研究证实,AR可抑制HCC细胞的转移。现主要综述AR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在HCC中作用的分子机制,这将为HCC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噬是一种新陈代谢过程,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能利用自噬功能增强其复制的能力,引起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本文将从HBV相关蛋白、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微小RNA等方面总结有关HBV感染肝细胞中的自噬诱导机制,讨论自噬如何促进HBV相关性HCC发生的生物学过程,并为治疗HBV相关肝脏疾病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筛选乙型肝炎病毒PreS1结合蛋白,进一步探讨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原核表达、纯化了PreS1-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融合蛋白,利用此蛋白与HepG2细胞裂解液进行Pull-down实验,其产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 结果发现2个PreS1特异结合蛋白,经质谱鉴定为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通过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PreS1与GRP7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GRP75为新发现乙型肝炎病毒PreS1特异结合蛋白,其与PreS1结合后的生理功能以及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