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在南海北部陆坡采取的191PC柱状样进行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分析,初步划分了191PC柱状样的地层,并据此讨论了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的变化,并利用两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再造了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和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且由此反映出南海北部末次冰期以来季风演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该柱状样底部达到氧同位素III期;末次盛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上升5.7—5.8℃,夏季温度上升1.4℃,温跃层总体呈变深的趋势,冬季混合层深度变浅,而夏季混合层深度变深,同时,表层海水垂直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由末次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具有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其含量低值事件(PME)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末次冰期以来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在中国海区呈现两种变化模式:一是以东海及南海北部为代表的冰期含量低、间冰期含量高的特点;另一种则是南海南部的冰期含量高、间冰期含量低的现象.高分辨率地层记录显示,在这种冰期/间冰期总体变化趋势基础上,我国东海、南海和黑潮源区等广泛存在晚全新世~4 300-2 800 cal yr BP P.obliquiloculata含量低值,但以南海北部与东海冲绳海槽最为明显;而南海南部P.obliquiloculata含量还在冰消期(~16.5-15 cal kyr BP)有另一特征的低含量阶段.因而,末次冰期旋回中国海区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尽管如此,由于黑潮分支水团的影响,冲绳海槽中部和北部部分海域,在末次冰期与PME期间,P.obliquiloculata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仍可保持3%-5%以上,而非多数站位PME事件中的特征性零含量.研究表明PME事件主要由次表层海水的温度降低、温跃层变浅、上部水体温度梯度增加等引起,与表层海水无关,但引起这些海洋环境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提供了南海大陆坡上17962孔深海沉积物的孢粉记录.该孔长8 m,底部14C年龄为30 000 a BP,跨越了深海氧同位素3期、末次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几个地质历史阶段.孢粉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南海南部出露的陆架上覆盖了低地雨林.同时,在邻近的岛屿上山地雨林扩张,表明气候比现在凉,但是没有变干的迹象.冰消期植被和气候都经历了快速变暖和变凉的波动.全新世时,红树林和低地雨林的扩张以及孢粉沉积率的明显降低均表明气候变暖,海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广西防城港湾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硅藻进行分析,鉴定出硅藻170种,分属50属。其中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本区域内最为丰富的硅藻种类。分析结果表明,防城港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主要受到海水盐度的影响,其中Cyclotella striata,C.stylorum,T.nitzschioides,T.frauenfeldii可以作为高盐度海水环境的指示种,Cocconeis disculus多出现于陆上淡水与外洋海水交汇的半咸水海域,而Achnanthes levanderi,Navicula minima,N.minuscula则可以很好地指示低盐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与次表层海水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南部~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2 Ma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MIS79期向~53期相对变浅,自MIS 53期向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然后,自布容/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提供了南海大陆坡上17962孔深海沉积物的孢粉记录。该孔长8m,底部^14C年龄为30000aBP,跨越了深海氧同位素3期,末次初期,冰消期和全新世几个地质历史阶段。孢偻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南海南部出露的陆架上了低地雨林。同时,在邻近的岛屿上山地雨林扩张,表明气候比较在凉,但是没有变干的迹象,冰消期植被和气候都经历了快速变暖的变凉的波动。全新世时,红树林和低地雨林的扩及孢粉沉积率的明显降低均表明气候变暖,海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  相似文献   

7.
李鹤  黄宝琦  王娜 《古生物学报》2017,56(2):238-248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虫丰度、特定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nia,Bulimina,Chilostomella oolina和Globobulimina pacifica)及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等指标综合研究MIS7期(约24.3万年)以来的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站位自MIS7期以来表层海水的营养总体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点,而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在间冰期低、冰期高,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冬季风带来营养元素的影响。该站位水深903m,处于南海中层过渡带,本次研究的结果反映了南海北部中层水MIS7期以来营养与溶解氧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为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对南海北部陆坡中部MD12-3429站(20°08.52’N, 115°49.84’E,水深903 m)的高分辨率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重建了海洋氧同位素期(MIS)6期以来上部水体结构和表层古生产力变化。并与陆坡底部MD12-3432站(19°16.88’N,116°14.52’E,水深2 125 m)对比,旨在进一步探讨南海北部陆坡上部水体环境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受到冰期冬季风增强和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影响,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波动可达7–8°C;MIS2–4期和MIS 6期时, MD12-3429站的温跃层明显比MD12-3432站的深,可能与海平面下降后、河流输入在近岸地区形成的淡水盖层和强冬季风通过埃克曼输送形成的向岸流有关;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bulloides+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含量和非共生种/共生种比值显示南海北部陆坡初级生产力在MIS 6期晚期和MIS 2期显著增高,这可能是当时较低的海平面和较强的...  相似文献   

9.
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0.
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沟鞭藻孢囊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3GC柱状样84个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高分辨率沟鞭藻孢囊记录。B-3GC柱状样中沟鞭藻孢囊化石丰富,包含14属28种孢囊。其中的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此外最常见的种类是Protoperidinium孢囊。通过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指标对比,可以确定全新世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的含量变化主要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关,Spiniferitesspp.是较暖水的标志,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则指示了偏凉的海水。根据这一指标推测冲绳海槽北部早全新世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约6500aB.P.后由于黑潮及其分支(主要是对马暖流)的影响增强,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但在3700—2300aB.P.期间因黑潮及其分支强度有所减弱而引起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孢囊组合中异养型沟鞭藻Protope-ridinium孢囊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可以作为海平面上升引起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的有力证据。黑潮及其分支影响的加强造成约6000—3700aB.P.和约2300aB.P.以后两个时期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相对贫营养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David  Lack 《Ibis》1959,101(3-4):374-399
  相似文献   

15.
16.
大渤海区海水入侵态势与防治构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主要研究大渤海区海水入侵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大渤海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天津4省市沿海区,70年代出现海水入侵后,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十分严重,结果使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工农业发展受阻,表生景观退化。仅莱州市70年代末,海水入侵向内陆推移的速度为每年46m,而到80年代末则增加到404m,10a扩大约8倍。鉴于此,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19.
1. The surface of the unfertilized sea urchin egg is folded and the folds are reversibly eliminated by exposing the egg to hypotonic sea water. If the plasma membrane is outside the layer of cortical granules, unfolding may explain why the membrane capacitance per unit area decreases (and does not increase) when a sea urchin egg is put into hypotonic sea water. 2. The degree of surface folding markedly increases after fertilization, which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increase in membrane capacitance per unit area observed after fertilization. 3.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in membrane folding in fertilized eggs after immersion in hypotonic sea water is probably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decrease in membrane capacitance per unit area observed in the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南海北部SCS-N站(116°E,18°30′N,2016年5月)和菲律宾海西部PAC-ST02-34站(129°59.7′E,17°29.7′N,2016年1月)真光层中颗石藻种群结构进行了对比。总体而言,南海北部真光层颗石藻丰度高于西菲律宾海,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西菲律宾海,这与南海北部真光层中营养盐浓度高于同纬度西菲律宾海有关;两个海域颗石藻丰度极大值都出现在次表层,但在南海北部出现的深度要浅于西菲律宾海,这是由于南海北部真光层营养盐、温、盐跃层较西菲律宾海更浅。Florosphera profunda是两个海域颗石藻种群的主要优势种,南海北部次级优势种为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而西菲律宾海次级优势种则为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颗石藻属种的垂直分布构成在两个海域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F.profunda主要分布在真光层中深层(80m);G.oceanica和Gladiolithus flabellatus也主要出现在真光层中深层;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Syracosphaera pulchra,Helicosphaera carteri和Discosphaera tubifera等则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E.huxleyi和Calcidiscus leptoporus在南海北部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但在西菲律宾海则出现在深层(150m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