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由于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迅猛,规模的逐渐扩大,方式的各种各样,已遍布在全国各地,由此也带来了因为水产养殖而不容小觑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多方面综合阐述了现阶段水产养殖的状况、养殖造成的污染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对水体重复利用率,了解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周期,开发环保养殖新模式,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渔业是大农业的一环。在充分合理的利用好水体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品生产的同时,认真保护好水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渔业的问题,也完全符合环保这项基本国策。研究渔业生态,发展生态渔业也是当今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方向。“水体生态农业”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生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水产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周边水质持续恶化。在水产养殖中,微生物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着重介绍了养殖水域菌落结构的持续性变化、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以及水产养殖水域微生物群系组成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改善养殖水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旨在为水产养殖环境微生物的相关研究及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生植物引种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生植物的大量应用,水域环境的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水生植物入侵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区系地理、生态位和生境特征,对水生植物的生态安全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生植物引种的盲目性。该文针对来自水生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安全威胁,分析了水生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水生植物引种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内容、程序、指标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以根系分泌物为核心, 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分类、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围绕着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的关系, 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物质循环的影响。水生植物以其生境的特殊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对沉积物污染物去除和水体生态修复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水体生态问题较为严峻的今天, 充分认识水生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过程将为水生植物生态学和水体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 并为学科应用潜力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类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微生态制剂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微生态制剂产品被开发和应用在水产养殖中。但是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和养殖生物体的内外环境,选择适宜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是解决对江河海洋自然水产对人类需求供应不足的有效方法。因此,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水域污染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水域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影响。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以及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健康养殖发展的需求,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有益菌在提高人和动物营养和防病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关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防治理论也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逐渐成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一种生物控制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态制剂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别在营养特性、免疫特性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虽然,微生态制剂在水产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文章还阐明了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施用原则,最后就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卫兵  刘凯  石伟  宣富君  王为东 《生态学报》2020,40(16):5451-5464
21世纪是渔业的世纪。中国和世界水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为人类应对食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传统的水产业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稻田其氮素的流失亦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源于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的缺陷,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必须从优化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着眼。采用优化的生态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如综合水产养殖则可以大大提高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利用率。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科学的复合生态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稻渔共生模式,可采取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共作形式;二是稻田作为湿地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模式,属于异位处理形式;三是将稻渔共生和水产养殖相耦合的模式,尤其是与多种水产养殖形式结合或与复合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甚至是与农牧系统相结合。这第三种稻渔共作模式又称为陆基生态渔场,具有高产、高品质、高生态可持续性等特点,应加强对该创新养殖模式中有机碳、氮、磷等营养收支平衡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机制以及复合生态系统对外源营养输入的整体响应机制开展研究。概括而言,尾水排放是传统池塘养殖中氮源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物吸附沉降是池塘养殖中磷源的主要流失途径,而系统中的碳源则主要是通过鱼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基于生态循环的"稻渔共生-池塘复合生态系统"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三大类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高效保持和利用问题,实践业已证明该复合系统拥有较高的产量、品质和生态效益,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稻渔复合生态系统的创新模式因其特有的生态循环机制及系统的高弹性、高缓冲性、高可持续性,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应对农田、渔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复合高效解决渔业、农业或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0.
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秦伯强 《生态学报》2007,27(11):4848-4858
当前我国湖泊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非常严重。湖泊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恢复水生植物,通过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来达到控制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在局部水域或滨岸地区获得成功,恢复的水生植物主要是挺水植物或漂浮植物。鲜有全湖性的水生植物恢复和生态修复成功的例子。原因是对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及其修复的机理了解甚少。实际上,环境条件不同决定了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只有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转变。利用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其实质是利用生态系统对环境条件的反馈机制。但是,这种反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条件,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不宜过分夸大。以往许多湖泊生态修复的工作之所以鲜有成功的例子,原因就是过于注重水生植物种植本身,而忽视了水生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的分析和改善。实施以水生植物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而言,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氮磷浓度不能太高,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应该去除,风浪不能太大以免对水生植物造成机械损伤,水深不能太深以免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鱼类种群结构应以食肉性鱼为主等等。因此,在湖泊污染很重或者氮磷负荷很高的情况下,寻求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湖泊生态恢复来改善水质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提出湖泊治理应该遵循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即先改善基础环境,后实施生态恢复的战略路线。  相似文献   

11.
大沽排污河生态修复河道水质综合评价及生物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唐景春  朱文英  粱霍燕  王如刚 《生态学报》2012,32(14):4535-4543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水质,实现排污河污染控制与修复,在天津市大沽排污河的上游代表性河段开展了河道原位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对植物修复后河道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与清洁河道做了比较,并对水质修复效果和生物毒性影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排污河水质的修复效果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经种植水葱等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后,河道污染一定程度上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大沽河主要污染是营养元素N、P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严重。植物修复对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TDS)、盐度、氯化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COD等有机污染的修复效果较好,最高去除效率可达54%,但相比清洁水域值依然较高,有机污染依然较严重;对营养元素N、P没有修复效果,反而修复区有升高的趋势,相对清洁水域污染严重。主成分分析表明水质参数主要是氨氮、总氮、总磷代表的营养元素及pH值、DO、电导率、TDS、盐度和氯化物,综合评定结果显示修复区域芦苇根部水质最好;聚类分析将17个水质指标分成5类,并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出一致性。植物根际周边的微生物数量多,群落多样性高。植物修复对水样植物毒性影响明显,能降低其毒性;水样对发光菌均具有毒性作用,存在潜在的急性生物毒性;修复区水样对水生动物大型蚤不存在急性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12.
巢湖崩岸湖滨基质-水文-生物一体化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云峰  张彦辉  郑西强 《生态学报》2012,32(9):2960-2964
湖滨带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水生植物移种,还必须提供其适于生存的基质、水文等外部物理条件。基质作为水生植被的载体,既需要适宜的柔度,也要求一定的刚度。在巢湖崩岸湖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崩岸湖滨带生态退化的成因,研发了基质、水文、生物一体化修复技术,解决了水生植物在恢复生长时期受基质流失和水力切割影响的问题,为水生植物营造了适宜的水生环境。通过西北岸万年埠湖滨的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巢湖崩岸湖滨的生态修复提供一种生态型的、可工程化实施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金飞  李凤博  吴殿星  方福平 《生态学报》2014,34(16):4480-4487
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是目前制约我国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稻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净化水质能力,如何将稻作系统和淡水养殖系统进行生态耦合实现氮、磷养分的循环利用,是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了浮床种稻-原位修复、稻田湿地-异位修复、稻鱼生态种养3种耦合方式对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以及氮、磷养分综合利用效率,归纳总结了不同模式的技术特点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修复技术研究和生态补偿提出了培育生态修复专用水稻品种,加强稻作系统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养殖池塘富营养化修复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迎娣  张欢  侯利军  陈达 《生态学报》2021,41(10):3910-3916
通过分析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构建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及湿地、水生态等领域有关生态评价的规范,提出植物覆盖度、水土保持度、原生植物恢复度、植物物种多样性、护岸型式多样性和岸线曲折度6项关键指标,以及各项指标的定量化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前4项为主要指标,其它为附加指标的评价体系,明确了赋分等级和对应分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项指标全面系统考虑了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对植物生长状态、动物生存条件和岸坡稳定等方面要求;修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要指标和附加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对生态修复效果的定量化评价,又体现了对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理念的引导,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俊峰  张志明  蔡永久  黄佳聪 《生态学报》2022,42(14):5677-5691
我国目前处于生态环境管理的转型期,尚未形成统领水生生物、生物栖息地、水质与水量等要素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在总结相关水生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基于水生态系统时空尺度和状态梯度效应理论的水生态保护目标制定构想与方法,分析了淡水生物完整性对自然地理要素、水环境压力、栖息地质量的响应机制,提出以水生态“功能分区-状态评价-问题诊断-目标预设-可达性评估-目标确定”为主线的水生态保护目标制定技术体系,研发了生物完整性评价、水生态保护目标预设和可达性分析等技术方法。以江苏省常州市为典型水生态功能区应用案例,验证了技术体系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水生态保护目标制定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探索可为全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态修复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修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增加植被的覆盖度及生态修复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均是自然界植物根际分布广泛的一类内生真菌,均能与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具有一定的促进植物生长、抵抗逆境及修复污染土壤等功能与作用,在生态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AMF及DSE两种微生物的功能、作用及其在生态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对AMF和DSE在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与综合开发生态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毛汉英  方创琳 《生态学报》1998,18(5):449-454
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兖滕两淮地区是我国近期19个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采煤及其引起的土地塌陷形成的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破坏多于建设、开发多于整治的脆弱生态系统。通过实地调研,将该区采煤塌陷地分为非积水塌陷干旱地、塌陷沼泽地、季节性积水塌陷地、常年浅积水塌陷地和常年深积水塌陷地共5大类,依次相应提出了农林业综合开发与建材开发、农林渔综合开发、渔林农综合开发和水产养殖综合开发等6种不可替代的生态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兖滕两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良化。  相似文献   

18.
水产动物的行为研究是渔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对理解水产动物的行为表型与功能, 对提升渔业生产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阶段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人工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捕捞渔业等多个领域。文章综述了水产动物行为的研究现状, 水产动物主要的行为类型, 每种行为的发生及其机理, 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及行为在渔业中的应用状况。同时, 针对当前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文章旨在为水产动物行为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并为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在渔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