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黑嘴鸥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7-1991年笔者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黑嘴鸥于每年4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5个多月。繁殖期间,黑嘴鸥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集群营地面巢,雌雄鸟共同筑巢,一般一天即可完成;5月10日前后进入产卵期,窝卵以3枚为主,孵化期约21天;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身体量度也近似于成鸟,繁殖种群为1000余只。  相似文献   

2.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22日-6月19日,笔者的若尔盖沼泽观察到涉禽,游禽26种,隶属6目8科,其中:白翅浮鸥等13种属若尔盖沼泽夏季新记录;黑颈鹤等12种为繁殖鸟,绿头鸭等5种为若尔盖沼泽繁殖新记录;赤麻鸭、红脚鹬、普通燕鸥、灰雁等7种为优势种。调查区内共观察到黑颈鹤239只,估计整个若尔盖沼泽有黑颈鹤610只。建议在此建立面积23.9万公顷的湿地保护管理区。  相似文献   

4.
1996-1998年的4-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的张马十字河流域,对金眶Hang的繁殖进行了研究。该鸟在本区为夏侯鸟,4月3-6日迁来,居留160-163天,栖息生境主要在河岸、砂滩、卵石间,遇见率为0.53只/km。5月营巢及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随新鸟在巢外生活21天后,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沼泽夏季涉禽游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5月22日-6月19日,笔者在若尔盖沼泽观察到涉禽、游禽26种,隶属6目8科,其中:白翅浮鸥等13种属若尔盖沼泽夏季新记录;黑颈鹤等12种为繁殖鸟,绿头鸭等5种为若尔盖沼泽繁殖新记录;赤麻鸭、红脚鹬、普通燕鸥、黑颈鹤、灰雁等7种为优势种。调查区内共观察到黑颈鹤239只,估计整个若尔盖沼泽有黑颈鹤610只。建议在此建立面积23.9万公顷的湿地保护管理区。  相似文献   

6.
张国钢  孙戈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2017,52(4):664-667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红隼的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9-1991年的4-8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隼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已知该鸟的栖息地有三种:营巢地、觅食地和短暂停息地,利用率分别为39.42%、40.37%和20.19%。该鸟的种群密度在繁殖前4月为2.06,繁殖后的8月为2.89,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密度增加40.29%。该鸟营巢于悬崖峭壁的洞穴或石缝;产卵多在5月,产卵与孵卵同步;窝产卵3-6枚,孵化期29-30天。其食物组成为小型啮齿动物、小型鸟类和昆虫,分别占64.26%、31.50%和4.26%。  相似文献   

8.
射阳盐场湿地禽类资源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苏省中部沿海的射阳盐场,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经考察共发现110种湿地禽类生活或迁徒于该人工湿地。其中有丹顶鹤、白鹳、黑鹳三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以及角(辟鸟)(?)、斑嘴鹈鹕、小苇(升鸟)、白琵鹭、黑脸琵鹭、灰鹤、白额雁、小杓鹬、小青脚鹬九种国家二级保护珍禽。共记录到中日保护候鸟湿地禽84种。110种湿地禽类占国内湿地禽类总数46.03%,其中留鸟6种,夏候鸟15种,冬候鸟51种,旅鸟38种。考察中发现黑嘴鸥、环颈鸻为江苏省留鸟分布新记录;黄斑苇鸻、蛎鹬、黑翅长脚鹬、红脚鹬、白额燕鸥、普通燕鸥为江苏鸟类繁殖新纪录;角(辟鸟)(?)、黑颈(辟鸟)(?)、红嘴巨鸥、鸥嘴噪鸥、三趾鹬、灰斑鸻、渔鸥为江苏冬候鸟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王峙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岛西北五海涅外的海域上,由五个自然小岛组成。每年的5月小旬,中白鹭和黑尾鸥陆续上岛栖息、产卵、孵化,至8月中旬离岛,滞留期约100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中白鹭、黑尾鸥产卵延续时间分别为40-45天及30天左右,孵化时间分别为27天、26天,孵化率分别为76.9%、72.1%。通过近几年的保护,岛上中白鹭和黑尾鸥的种群明显扩大,例分别从1988年的96只和450只,增加到199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夏秋季活动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钢  刘冬平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生态学报》2008,28(6):2629-2629~2635
2006年4~9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活动性,以及与人和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只棕头鸥个体的遥测结果表明,繁殖初期棕头鸥的活动区较大,进入繁殖中期,活动区明显变小;随后繁殖后期的活动区面积有所增加,到了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已接近繁殖初期.不同阶段活动区核心面积(50%Fixed Kernel)与活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繁殖初期、中期、后期和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5.48 km2±4.54 km2)、(1.61 km2±0.41 km2)、(3.53 km2±2.63 km2)和(11.61 km2±9.36 km2).棕头鸥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日活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繁殖初期,棕头鸥经常活动于鸬鹚岛、蛋岛和布哈河口,它们都是棕头鸥较好的取食地,鸬鹚岛和蛋岛由于有许多游客投喂食物;在繁殖中期,棕头鸥进入孵化阶段,活动区较繁殖前期明显缩小.由于湟鱼返回布哈河口一带产卵繁殖,棕头鸥经常聚集在此地取食;在繁殖后期,棕头鸥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进行育雏,因此活动范围再度扩大;进入迁徙前期,幼鸟已经长大并学会飞翔,其活动区进一步扩大,与繁殖初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舟山五峙山岛黑尾鸥,中白鹭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峙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岛西北五海外的海域上,由五个自然小岛组成。每年的5月上旬,中白鹭和黑尾鸥陆续上岛栖息、产卵、孵化,至8月中旬离岛,滞留期约100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中白鹭、黑尾鸥产卵延续时间分别为40-45天及30天左右,孵化时间分别为27天、26天,孵化率分别为76.9%、72.1%。通过近几年的保护,岛上中白鹭和黑尾鸥的种群明显扩大,分别从1988年的96只和450只,增加到1990年的400只和810只。  相似文献   

12.
红嘴鸥在贝加尔湖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紫江  赵雪冰  杨明 《四川动物》2007,26(3):552-554
在对贝加尔湖地区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数量分布及繁殖习性的现场考察中发现,贝加尔湖及其附近广阔的湿地是红嘴鸥繁殖的理想场所,每年至少有50000对红嘴鸥在当地繁殖;红嘴鸥为半早成鸟;红嘴鸥的筑巢、产卵、孵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先后不一进行的。这次考察为进一步揭示红嘴鸥的繁殖生态和促进对红嘴鸥及其鸟类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81-1983年内蒙古达茂旗腾格尔淖尔地区对反嘴鹬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内容包括活动习性、栖息地、筑巢、产卵、孵卵及雏鸟。雌雄均参与筑巢,巢筑湖心岛或沙洲上,窝卵3-4枚,孵卵由雌鸟独任,孵化期13-14天,雏为早成雏,第二年北迁时仍不能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4.
黑叉尾海燕是海洋性鸟类,青岛沿海岛屿是其主要繁殖地之一。本文着重记述了其迁徙、分布、活动规律、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1986、1987年共环志黑叉尾海燕2802只,1987年共回收环志鸟395只,其中春季247只,秋季148只;1986年环志的258只中回收到123只。两年的观察,该鸟5月17 ̄30日先后迁来,7月开始产卵,8月出雏。  相似文献   

15.
纵纹腹小Xiao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的3月到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Xiao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繁殖前(3月)种群密度为0.100(只/km),繁殖后(8月)为0.118。4月初产卵,窝卵数3-5枚,孵化期22天左右,巢内,巢外育雏抚幼35-40天,食物以鼠类为主。  相似文献   

16.
纵纹腹小鸮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的3月到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繁殖前(3月)种群密度为0.100(只/km),繁殖后(8月)为0.118。4月初产卵,窝卵数3-5枚,孵化期22天左右,巢内、巢外育雏抚幼35-40天,食物以鼠类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863年被首次命名之后,一直鲜为人知。仅有少数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的山东烟台、青岛和福建福州(Collar et al. 2001)。1937年夏, 21只标本采自青岛外海岛屿(Shaw 1938)。这是中华凤头燕鸥在20世纪最后一次确切的记录。此后长达63年之久,该鸟似乎失去了踪迹。基于标本采集的地点和时间分布,鸟类学家们推测该鸟应在山东和福建沿海繁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周边的南中国海越冬。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IUCN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危物种,而我国则将它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夏,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有8只成体混群在大约2 400只大凤头燕鸥(T.bergii)中繁殖。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小组在浙江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另一繁殖群体,有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 000只左右的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06年,在澎湖列岛繁殖的大凤头燕鸥群中也发现了1对中华凤头燕鸥。马祖列岛繁殖群体由于屡受大陆渔民捡蛋等干扰,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2006年始数量逐渐回升,2008年繁殖个体数量最大时达到17只。近年由于猛禽等干扰因素,繁殖屡遭挫折,种群数量再次下降。韭山列岛繁殖群由于遭受渔民捡蛋,繁殖连年失败。  相似文献   

18.
1996~1998年的4~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的张马十字河流域,对金眶鸻的繁殖进行了研究.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4月3~6日迁来,居留160~163天,栖息生境主要在河岸、砂滩、卵石间,遇见率为0.52只/km.5月营巢及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随亲鸟在巢外生活21天后,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9.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1999年6月15日在中国黄海北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石城乡一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上,首次发现了3对黑脸琵鹭的繁殖个体(在观察时还见到另外3只黑脸琵鹭)。该岛屿位于石城乡东侧,北纬39°31′,东经123°02′,面积约025km2,海拔高46m。鸟的群落结构主要以黑尾鸥数量最多,约有800只左右,其次为黄嘴白鹭约400只左右,还有少量的银鸥、海鸥等在岛上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