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及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临床标本分离率仅次于大肠埃希菌。根据毒力特征差异,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经典肺炎克雷伯菌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2种类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化脓性肝脓肿的主要病原菌,其感染可出现内源性转移,包括眼、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此外还与原发性肝外感染有关,包括菌血症、肺炎和软组织感染。值得关注的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外,目前已出现了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株,这将为临床诊疗带来更多的挑战。本文就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现状、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铁载体系统以及毒力基因)、耐药现状及其主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叶静  王媛  熊璐颖  肖永红 《遗传》2023,(11):1052-1061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造成侵袭性感染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报道,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患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社区人群,且容易发生全身迁徙性感染。本研究收集了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377名,男性占65.8%,其中49.6%有DM。DM患者易发生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治疗过程中更需要持续的局部脓肿引流,其中血糖控制差的患者继发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的比率更高。共获得HvKP菌株219株,K1/K2血清型占总数81.7%,K2型患者发生BSI的比率高于K1型。PCR检测结果表明,毒力基因(rmpA、areo、kfu、allS、iroN、magA、uge、wcaG)在K1/K2型菌株的携带率明显高于non-K1/K2型,ST23和ST65是最常见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  相似文献   

3.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根据毒力和致病特点不同,可分为毒力相对较弱的经典肺炎克雷伯菌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目前,关于肺炎克雷伯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较多且较清楚的主要有荚膜、脂多糖、黏附素和铁载体。这四大类毒力因子在经典肺炎克雷伯菌中也存在,但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的频率更高,并引发不同的免疫应答,从而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具有特征性表型。本文就此进行详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导致肝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方法 用VITEK-2细菌鉴定仪鉴定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肝脓肿患者脓肿穿刺液中分离的细菌。应用拉丝试验鉴定菌株的高黏性,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血清型分型(K分型)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并用S1核酸酶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质粒谱进行分析。结果 57例肝脓肿患者接受肝脏脓肿穿刺引流并做脓液培养。44例患者的脓液培养到不同的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77.2%。在培养到的44株病原菌中,其中2株为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而肺炎克雷伯菌为40株,占肝脓肿致病菌的90.9%。4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拉丝阳性率为67.5%(27/40),K1为主要血清分型,占62.5%(25/40),其次为K2型,占17.5%(7/40)。ST23为主要ST分型,占47.5%(19/40),其次为ST86和ST65,各占7.5%(3/40)。同时发现一些未报道过的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新ST分型,如ST218、ST1941、ST76、ST2159、ST660和ST485。40株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中总共检测到12种质粒谱,包括带有一个质粒、多个质粒或不带质粒的谱型。其中带有一个近220 kb的质粒谱为主要谱型,共涉及19株菌,占47.5%,12株菌带有一个质粒,大小为140~250 kb。4株菌带有2个或3个质粒,5株菌不含有质粒。结论 拉丝试验和血清学分型不能鉴定所有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很多为ST23型,但其进化整体上较为分散;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可以不携带质粒。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肝脓肿侵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危害的认识,回顾性分析3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经过、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发现3例患者均有肝外播散性病灶,符合肝脓肿侵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这3例患者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均有肝脓肿,其中2例合并眼内炎并造成失明,1例合并腰椎感染、腹主动脉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免疫正常。结合文献复习,发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引起肝脓肿及肝外播散性病灶,临床上称为肝脓肿侵袭综合征,大多由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好发于糖尿病及免疫缺陷人群,也可发生于免疫正常人群,治疗困难,临床危害严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特点并探索可预测高毒力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收集侵袭综合征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KP)25株(视为高HVKP)和单纯血流感染的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28株(为cKP组)。采用DNA Kit提取菌株DNA,参照文献分别合成血清型(K1、K2、K5、K20、K54和K57)和毒力基因(wcaG, rmpA, rmpA2, magA, fimH, mrkD, uge, wabG, aero, iucB, iutA, iroNB, ybtA, kfuBC, ureA, alls)的引物序列。,通过PCR测定菌株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分子标志物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结果显示,血清型K1在HVKP组中的阳性率为60%,高于cKP组,有显著差异。毒力基因uge检出率最高,达100%,其次是fimH,占96%,wabG和ybtA也在90%以上(92%)。总体上HVKP组的毒力基因阳性率较cKP组更高,尤其是rmpA2、magA、fimH、aero、iutA、kfuBC。根据约登指数,诊断效能由高到低排列:iutA>kfuBC>magA(K1)>aero>fimH>rmpA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rmpA2、magA、fimH、aero、iutA、kfuBC可作为HVKP的分子标志物,尤其是iutA,在HVKP和cKP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2)。但缺乏100%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肺炎克雷伯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炎、败血症等多种化脓性炎症,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也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研究表明,菌毛作为细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黏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菌可借助于菌毛尖端黏附素黏附到宿主的组织器官,这是引起机体致病的首要条件。肺炎克雷伯菌菌毛包括Ⅰ型菌毛和Ⅲ型菌毛,绝大多数的肺炎克雷伯菌均可表达Ⅲ型菌毛,在医院感染的致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感染情况,以及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分离的120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从中筛选12株hv KP菌,然后通过多重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毒力基因mag A、rmp A检出率分别为11/12和9/12。结论:在对hv PK菌株的研究中,存在着多种致病基因,其应当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家族中的一员,在各种环境中广泛存在,可导致诸如奶牛乳房炎在内的多种动物疫病,引起人类的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伤口性感染和化脓性脓肿在内的多种临床感染。该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日趋严重,而且高毒力菌株不断出现,给该菌的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噬菌体是一种裂解细菌的病毒,因其具有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世界各地均有使用噬菌体成功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的案例。本文基于国内外对肺炎克雷伯菌及其噬菌体的研究数据,综述了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和噬菌体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方面的应用,以期为基于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抗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检测菌株中高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加克拉维酸的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药(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的药敏纸片组合进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28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有23株产ESBLs(产ESBLs组),占17.97%(23/128);105株不产ESBLs(非产ESBLs组),占82.03%(105/125)。本地区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ST型别为ST23、ST65、ST37和ST29,其中ST23、ST29、ST65为非产ESBLs的优势ST型别菌株,而在产ESBLs菌株中无优势型别。两组菌在高黏液表型、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BSLs组中发现8株高毒力产EBSLs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临床诊疗中需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中识别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并给与及时的治疗,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肺炎克雷伯菌是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耐药致病菌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近年来,细菌耐药成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主要难题,尤其是高毒力、高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出现对临床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而研究表明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主要由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而传播。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及防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中几种常见可移动元件(包括质粒、前噬菌体、插入序列等)及其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常导致咽炎和皮肤感染,也能引起严重侵袭性感染。根据其表面M蛋白编码基因emm可将GAS分为200多型,严重侵袭性感染多由高毒力株引起,以emm1、emm3、emm12、emm28和emm89型常见。研究发现高毒力GAS株中covRS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菌逃逸固有免疫防御以及侵袭血管;SpeB的表达下调影响GAS侵袭;高毒力株表达的超抗原(Superantigens, SAgs)能够过度激活T细胞,加剧宿主炎症反应;M1蛋白诱导产生的肝素结合蛋白可造成血管渗漏,加速向全身侵袭。总结了近年来在高毒力GAS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GAS严重侵袭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在临床引起多种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的出现,给防控细菌感染带来了巨大阻力。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编码的解聚酶是一种稳定性高、特异性强的生物酶,具有分解细菌胞外多糖、限制细菌生长等多种功能。解聚酶可为防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思路,在抗菌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解聚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普遍定植于呼吸道,是人类重要的侵袭性病原菌之一,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菌血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A(pneumococcal adherence and virulence factor A,PavA)是肺炎链球菌早期感染和侵袭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体外试验表明,缺失PavA的肺炎链球菌的突变株其粘附和侵入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能力明显下降。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其诱导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可以有效的抵抗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是肺炎链球菌新一代疫苗的候选蛋白。但是,PavA在肺炎链球菌与人肺上皮细胞交互对话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就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A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细菌的进化以及部分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细菌的感染已成为21世纪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其中,耐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问题尤为突出。噬菌体在治疗耐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潜力及独特优势,但目前噬菌体治疗尚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导规范。虽然临床上有少数将噬菌体用于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成功案例,但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噬菌体配合抗生素疗法,噬菌体在其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本文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数据,回顾与噬菌体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相关的数个重点问题,包括噬菌体的特性以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旨在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耐药细菌的噬菌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和大肠埃希菌(Eco)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我院实验室登记的各种标本中细菌培养的阳性报告,回顾调查了1999年2月~200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01份病历.结果:201份病例送检的标本中,检出产ESBLs细菌76株,检出率37.8%(其中Kpn 25株,Eco 51株).非产ESBLs细菌为125株(其中Kpn 24株,Eco 101株).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侵袭性操作、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应用、医院感染为产生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14、3.433、2.276、2.665);而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产ESBLs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应用、医院感染、侵袭性操作.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是仅次于大肠杆菌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大熊猫发生出血性肠炎、全身性败血症等。【目的】明确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防控该病作出科学指导。【方法】分别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拉丝实验、K-B纸片法和PCR技术对46株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高黏性表型、耐药表型和15种常见毒力基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以上生物学特性选择一株可能具有致病性的分离菌pneumoniae-X-5,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46株肺炎克雷伯菌均可形成荚膜;12株为高黏性表型肺炎克雷伯菌;能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占比为65%(30/46);分离出的46株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58%(27/46),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呈100%耐药;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ureA(91.30%,42/46)。pneumoniae-X-5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8.9×104CFU/mL;该菌株攻毒小鼠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脾充血,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分离,固有层部分细胞坏死。死亡小鼠脾脏含细菌量最多,其次为肝脏。【结论】本试验阐明了部分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能形成生物被膜、具有高黏表型等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大熊猫肺炎克雷伯杆菌病的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较为广泛,常见于人的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中,它可引起人的大叶性肺炎或偶尔的败血症,对家畜及实验动物等具有强毒性。但从野栖小家鼠的病鼠中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和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的报道迄今未曾见到。1978年8月从捕获的104只小家鼠中发  相似文献   

19.
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斯特菌属包含6个种,毒力各有差异。在细菌耐受外界环境、黏附侵袭及细胞内感染过程中,毒力因子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毒力基因常聚集为毒力岛,其中PrfA依赖型毒力基因簇(LIPI-1)与内化素岛(LIPI-2)是致病种最重要的两个毒力岛。李斯特菌各个种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携带有完整毒力岛的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水平转移或重组、整合等事件,演化为目前流行的6个种。噬菌体、转座子、质粒等可能扮演着毒力进化执行者的角色。一些天然非典型菌株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含有LIPI-1的无害李斯特菌和缺失LIPI-1的塞氏李斯特菌,其演化进程可能尚未达到或已超越目前流行的状态,为李斯特菌毒力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正> 所有四种痢疾菌和某些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侵入、在其中繁殖并且杀伤肠粘膜上皮细胞而造成的一种疾疡。这个病理过程,可导致典型的结肠溃疡,引起剧烈的腹P痉孪、后坠、发烧、血及粘液便排出。对这种发病机理的遗传学研究说明了毒菌侵入了肠粘膜,在细胞内繁殖,但对症状发生原因尚未搞清。根据福氏痢疾菌染色体的研究证明染色体上有多个占毒力相关的分隔区(占穿透上皮细胞、在细胞内活存/繁殖、合成O抗原和产生痢疾毒素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菌对哺乳动物细胞的侵袭主要取决于大质粒(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