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较突出的有 Clegg[1]从童虫培养至成虫; Basch[2]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目前为止,无论在曼氏或日本血吸虫均在体外培养成功,但两种血吸虫所产的卵均为异常卵,而血吸虫的生殖生理研究是寻找血吸虫体外培养不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本文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情况下日本血吸虫10日龄和15日龄肝门型童虫体被超微结构,可供血吸虫免疫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参考。 2.根据肝门型童虫的大小、形状、皮式等错综复杂的表现,认为童虫皮式,不仅在同龄而且在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其演变是不同步的。 3.对本型童虫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有关资料如皮褶、体棘和感觉乳突等方面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陈静卿  华先欣 《动物学报》1994,40(3):226-230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发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  相似文献   

4.
王薇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1):i005-i006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注射器推压和血清孵育两种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与载体皮肤型童虫的透射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描述了三种童虫在转变后3小时至12小时其糖膜、外质膜、体被内包含体及腺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6.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 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十分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 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 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 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体变形,说明中性粒细胞在抗体及补体协同 下,对童虫有杀伤作用、文中对杀伤机制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何毅勋  郁平 《动物学报》1989,35(1):66-72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成虫和曼氏血吸虫尾蚴基因组DAN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I消化后,分别与^32p-dCTP标记的来源于核糖体DNA的PSMHCR5、PSMHCR4PSM889探针杂交,曼我血吸虫尾蚴和成虫在PSMHCR4杂交带型的1.6-2.8kb之间,存在有明显不同的次杂带;而PSMHCR5和PSM889的杂交带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改进提高日本血吸虫的体外培养方法,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的生理生化、生化药理学及寻找抗血吸虫新药提供适宜的前提条件。 国外对血吸虫的培养多为曼氏血吸虫,我国对日本血吸虫的培养有过几篇报道,一般只能存活数十天,也有长达2—4个月的。由于影响血吸虫体外培养的因素很多,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数十次的试验比较,在培养器皿、培养基的营养成份和量、每瓶培养虫体的对数及更换培养基的时间等方面作  相似文献   

10.
免疫血清及补体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抗体、补体、补体加抗体对机械转变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并比较其杀伤效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杀伤率为补体加抗体>单纯补体>单纯抗体。除去补体血清中的B因子,杀伤率明显下降,说明补体C_3旁路途径参与杀伤童虫的作用。童虫孵育于含有补体及抗体的培养基中72h后,虫体头背部体棘零乱或消失,有些体被破损及脱皮。  相似文献   

11.
藁杆双脐螺(Biotaphafaria straminea)是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曼氏血吸虫(Shistosoma mansoni)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生活史与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大体相似,成虫交配产卵,卵随大便、偶从小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入双脐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然后到终末宿主(人)。曼氏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移行径路极为相似,常能数次通过肝毛细血管、肺及大循环,最后定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抱雌沟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曼氏血吸虫抱雌沟蛋白SmGcp序列和日本血吸虫编码抱雌沟蛋白保守区的基因片段jGcp1分别设计三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 ,用RT-PCR法扩增出大小为1949bp的基因片段。经序列分析推断该基因片段含编码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基因的阅读框,与SmGcp碱基一致性为85%,其理论推测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的一致性为83.7%。将上述扩增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c( )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80kD。利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该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出现了明显的识别条带,说明该编码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抱雌沟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系统。建立了较适于童虫生长发育的B41培养基。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在体外可发育至雌雄合抱,雌雄生殖器官形成。雌虫可达产卵阶段,但未具备正常的产卵机能。培养的血吸虫在体外至少可存活110天。  相似文献   

14.
利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细胞中克隆出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首先提取高质量的mRNA,逆转录成cDNA,将cDNA与哺乳动物细胞瞬时表达载体pcDNA1.1/Amp连接,建立表达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成A—H8个基因池,转染HEK293细胞,48h后收集培养上清,获得条件培养基.将条件培养基与日本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观察杀虫效应,取对童虫抑制作用最强的基因池E再分成8个亚基因池E1-8,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并将条件培养基与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获得具有明显抑制血吸虫童虫活性的亚基因池E77,按上述方法反复进行筛选,直到获得有抑制作用的单个克隆,该技术的建立为克隆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以及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生殖器官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日本血吸虫成虫于851培养基中培养23天后,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结果显示,雌虫卵巢内卵母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成熟卵黄细胞的卵黄小滴融合,脂质小滴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培养后期卵壳形成发生障碍,最终导致无活性、无卵壳的畸形卵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首次显示,体外初产期虫卵卵壳中有条带状低电子密度区和高电子密度区相间排列。  相似文献   

16.
钙结合蛋白是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蛋白,具有非常广泛而重要的功能.在课题组日本血吸虫体被表膜蛋白研究基础上,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66 kDa钙结合蛋白(SjIrV1)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BLAST分析与菲律宾株日本血吸虫SjIrV1 cDNA编码序列一致,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童虫和成虫期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35d和42d成虫中表达量较高,在42d雌虫中该基因表达水平远高于42d雄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IrV1,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以及串联质谱法(MS/MS)鉴定所获蛋白为目的蛋白SjIrV1.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被感染日本血吸虫鼠血清和免疫鼠血清所识别,SjIrV1蛋白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均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观察表明SjIrV1主要分布在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表膜.应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鼠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结果表明SjIrV1可能在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病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贫困偏远地区,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疟疾,该病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1984年统计,全球感染血吸虫人口已达2亿。血吸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体的有6类,其中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主要的致病种类。血吸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寄生于宿主组织中的虫卵使宿主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泌尿生殖系统(埃及血吸虫)炎症和梗阻性疾病、肠道疾病、肝脾炎症和肝纤维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发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早期血吸虫病发展到晚期,可引起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膀胱鳞状细胞癌(埃及血吸虫)和不孕不育症在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对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并发症、致病机制及其免疫病理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由Wnt基因家族产物与其它相关基因产物构成的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发育和生长调节的一个关键途径,对动物的发育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人类和小鼠中,Wnt4蛋白是性腺分化过程中主要调节因子,在胚胎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9d童虫中首次扩增到一个Wnt家族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完整编码框含1311bp,编码43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49.6kD。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Wnt家族蛋白特征,与日本三角涡虫、人Wnt4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43%、37%,推测为血吸虫的Wnt4基因,命名为Sjwnt4(GenBank登陆号DQ643829)。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14d童虫、19d童虫、31d虫体、44d雌虫及44d雄虫中均有表达,其中19d童虫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发育阶段,44d雌虫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虫。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Sjwnt4,应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了表达,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Sjwnt4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Wnt信号通路对血吸虫发育、生殖的调节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子胞蚴前端、收缩区和扩张区的超微结构。发现子胞蚴前端存在体被凹陷区及括约肌的构造,同时可见神经细胞。这个子胞蚴精细分化区可能具有产孔的生理功能,尾蚴从产孔中逸出是非创伤性逸出功能的一种生理适应。并与曼氏血吸虫子胞蚴产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由Wnt基因家族产物与其它相关基因产物构成的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发育和生长调节的一个关键途径,对动物的发育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人类和小鼠中,Wnt4蛋白是性腺分化过程中主要调节因子,在胚胎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9d童虫中首次扩增到一个Wnt家族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完整编码框含1311bp,编码43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49.6kD。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Wnt家族蛋白特征,与日本三角涡虫、人Wnt4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43%、37%,推测为血吸虫的Wnt4基因,命名为Sjwnt4(GenBank登陆号DQ643829)。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14d童虫、19d童虫、31d虫体、44d雌虫及44d雄虫中均有表达,其中19d童虫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发育阶段,44d雌虫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虫。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_4T_2_Sjwnt4,应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了表达,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Sjwnt4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Wnt信号通路对血吸虫发育、生殖的调节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