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于山区仁用杏基地建设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杏属3个树种杏(鲜食杏)、仁用杏和西伯利亚杏在白于山区的树体生长量,根系分布,不完全花比例,花期不遇及花期遭遇霜冻时的坐果率和经济产值比较,认为仁用杏可作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搭配树种,不可列为基地建设树种。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居群抗寒西伯利亚杏的12个种源同一树龄的102株进行雌蕊败育率、花粉量、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自交不亲和性进行研究,以明确西伯利亚杏主产地资源的花期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特性,为杏杂交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有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73.53%的西伯利亚杏单朵花花粉量在1×104~5×104之间;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2)花苞在将开未开时,柱头已经具备一定的可授性,开花后1~4d内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第5天开始有下降趋势。(3)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16h时,96.08%的杏花花粉管在花柱上部;授粉后24h时,74.51%的杏花花粉管仍在花柱上部;授粉后48h时,35.29%的杏花花粉管到达花柱中部;授粉后80h时,花粉管到达花柱下部的杏花约50%,但受精胚珠数为0。研究认为,西伯利亚杏基本为自交不亲和。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7对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地区13个西伯利亚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分化程度,为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2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12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9和0.84;物种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I)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25和0.73。(2)群体水平上的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Ne)、Shannons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6.95、4.48、1.60、0.76和0.56;其中科左后旗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克什克腾旗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3)基于F统计量分析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2,基因流(Nm)为1.86;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群体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9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8%。(4)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群体遗传距离为0.04~0.67,遗传相似度为0.33~0.83;遗传相似度的聚类分析、遗传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Structure)均将供试13个群体划分为4组。Mantel检测显示,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关系(r=0.453,P0.01)。研究表明,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一特性与其群体的大小、悠久的演化历史以及自身生物学特性相关;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源于自然地理隔离以及近期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片段化。  相似文献   

4.
志丹杏(Armeniaca zhidanensis C.Z.Qiao et Y.P.Zhu)是作者在苦杏仁原植物调查鉴定中发现的杏属植物一新种,并已在商品苦杏仁中鉴定出志丹吉。本文分析了志丹杏和药典收载的4种苦杏仁原植物杏(A.mugaris Lam.)、野杏(A.mugaris Lam.var ansu(Maxim.)Yh et Lu)、西伯利亚杏(A.sibirica(L.)Lam.)和东北杏(A·mandshurica(Maxim,)Skv.)种子的苦杏仁甙含量和脂肪油脂肪酸组成,以评价志丹杏种子是否可以作为苦杏仁入药,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和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和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和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的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克什米尔玉米螟——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记载克什米尔玉米螟Ostrinia kasmirica(Moore)分布克什米尔.印度北部,苏联东南部和西伯利亚.未见我国有分布记录。 1981年10月和1982年5月,我们先后在内蒙呼和浩特,河北张家口、怀安,天津静海等地发现此种。共观察标本46头,28头,两性的翅斑及外生殖器特征符合无误。同时对其生活史做了初步观察,现简记如下。  相似文献   

7.
洪平杏(Armeniaca hongpingensis C. L. Li)是杏属的一个狭域分布种,基于形态观察被推测为杏(A.vulgaris Lam.)和梅(A. mume Sieb.)的天然杂交种,但目前尚无该种与杏、梅亲缘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本文以洪平杏的成株和实生苗以及包括杏、梅在内的6种(含1变种)杏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核基因(ITS和SBEI)和叶绿体基因(mat K和ycf1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mat K、ycf1b和SBEI基因序列构建单倍型网络图,探讨该物种与杏、梅及杏梅(A. mume Sieb. var. bungo Makino)之间的亲缘关系。基于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洪平杏的成株及其全部实生苗个体单独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分别为99/79、71/81),独立于杏属其他种之外。而基于核基因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洪平杏除极少数成株与杏、杏梅聚为一支外,其余所有成株与实生苗聚为2大支(支持率分别为0.82和0.97),而没有克隆的与梅聚在一起。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成株与实生苗在SBEI和ycf1b基因序列中均未检测到杏或梅的单倍型,仅有少数(2/9)的实生苗个体在叶绿体mat K基因序列中检测到杏的单倍型。研究结果不支持将洪平杏定为杏和梅的天然杂交种的观点,推测洪平杏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与杏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并且存在可检测到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8.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ys)主要分布在内蒙草原,北部最东可伸展到嫩江平原,南部伸至渤海沿岸,及西北的黄土高原;在甘肃分布于陇东黄土高原和中部干旱黄土丘陵地区,向西伸展至乌鞘岭山麓地带,在河西走廊东部呈零星的分布,是草原上的代表种。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主要分布在内蒙西部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mantchuricus Thomas)是我国东北和内蒙地区的一种常见的鼠类。分布很广:在农业区,多栖居在高粱和大豆地里或在田埂和种植防护林的土岗上。数量很多,对农作物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在内蒙大兴安岭林区,它们却以居民住宅区作为主要的栖息场所,在野外数量极少,仅为偶见(罗泽珣等,1959)。黑线姬鼠本来是一种野鼠,但在内蒙大  相似文献   

10.
珍贵树种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伯利亚红松 (Pinussibirica)主产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广泛分布于欧亚泰加林带 ,种内变异非常丰富 ,存在大量优良种质 .该树种具有极强的耐寒性 ,其水平分布可进入北极圈内 (6 8.5°N) ,垂直分布可达树木上限 ,分布区内绝对低温有 - 6 7℃的记录 (红松约 - 5 0℃ ) ,是寒温带针叶林的著名建群种 .而我国的寒温性森林面积很大 ,自然环境条件与西伯利亚红松分布区基本相似或略好 ,但树种较单一 ,西伯利亚红松仅在我国的北疆高山及生态环境最严酷的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有极少量分布 ,因此在环境条件更好的其他地区引进是完全可能的 .西伯利亚红松的引进不仅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我们对良种的需求 ,而且可以开展食用松籽的生产试验 ,使我国一向几乎无农业可言的广大高寒林区 ,逐渐成为新兴的坚果林生产基地 .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内蒙古西伯利亚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对来自14个种源的143份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的3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0.38%,单果重的变异系数(56.69%)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7.99%)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2.648)大于质量性状(0.265);各部位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果核仁,多样性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叶核仁果。基于37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核仁大且饱满,适用于选育大仁品种;第Ⅱ类群核壳薄,出仁率高,丰产潜力大;第Ⅲ类群核壳厚,适用于选育核壳用品种;第Ⅳ类群果实、果核、核仁均大但核仁不饱满,适用于改良并选育仁用杏品种。数量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20%,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核干重、仁干重、出核率、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受果核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单果重、核干重、仁干重、核侧径、核壳厚、仁横径、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等9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西伯利亚杏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未受人为干扰的可识别的火成演替泰加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运用地形因子、火干扰因子、土壤因子和物种重要值为变量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和多元回归树(MRT)方法,分析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及群落类型和特征,以期加深对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的科学认识。结果表明:喀纳斯泰加林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172种,隶属43科125属,其中乔木7种,灌木19种,草本植物146种。影响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的海拔、土壤因子的全钾含量、火干扰因子的火烈度和火后时间。MRT方法将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即:①疣枝桦(Betula pendula)+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红果越橘(Vaccinium hirtum)-黑穗苔草(Carex atrat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群落;②疣枝桦+西伯利亚云杉-红果越橘+大叶绣线菊(Spiraea chamaedryfolia)-黑穗苔草群落;③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疣枝桦-红果越橘+密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黑穗苔草+寄奴花(Eremosyne pectinata)群落;④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西伯利亚落叶松-红果越橘+林奈木(Linnaes boealis)-老芒麦+寄奴花群落;⑤西伯利亚落叶松-红果越橘+阿尔泰忍冬(Lonicera caerulea)-细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老芒麦群落;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红果越橘-老芒麦+黑穗苔草群落。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物种分布格局是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火烈度和火后时间是影响群落类型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麝鹿在中国境内,按苏尔贝(Sowerby)记载有三种:西伯利亚麝鹿(M.sibiricusPallas),喜马拉雅麝鹿(M,moschiferus L.),和华西麝鹿(M.sifanicus Buech.)。按祁天锡(Gee)记载有二种:西伯利亚麝鹿和华西麝鹿。前者记录地点为东北、河北和山西;后者记录地点为四川和甘肃。按艾伦(Allen)、记载,西伯利亚麝鹿定名分M.m.moschi-ferus,而华西麝鹿定名均M.m.sifanicus。麝鹿类在世界上的分布,据华莱士(Wal-lace)的记载,是由阿木尔和北京到喜马拉雅山以至朝鲜(现今泰国),海拔8000英尺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类群。自从Walker(1914)首先记述采自加拿大硫磺山(Sulphur)的第一个种Gryllobtatta campodeiformis并建立蛩蠊科(Grylloblattidae)以来,历时七十余年,全世界只记述3属(Crylloblatta,GalloisianaGrylloblattina)23种(包括4个亚种)。其中Grylloblatta属有13个种和亚种,分布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西部的蒋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Ga(?)loisiana属已知9种,分布于日本、南朝鲜和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滨海地区;Grylloblattina属仅知1种,该属能否成立,颇成问题。凡已知种均跟于北美西部和亚洲东北部的高纬度山地和  相似文献   

15.
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 Brandt)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雀科(Fringillidae),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日本及我国的大部地区。在我国已有3个亚种的分化。这个种的核型尚未见报道。最近,我们对分布于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与叶和果实相关的30个形态性状(包括20个定性性状和10个定量性状)对中国杏属( Armeniaca Scop.)11种3变种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杏属植物的OTU散点图;并且,结合降水量分布图绘制了中国杏属植物分布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杏属植物被分成2支。若包含毛叶梅( A. mume var. goethartiana Koehne),则毛叶梅、梅( A. mume Sieb.)、洪平杏( A. hongpingensis C. L. Li)以及政和杏( A. zhengheensis J. Y. Zhang et M. N. Lu)聚为一支,其余8种2变种聚为另一支;若不包含毛叶梅,梅则被划分在后一个分支中。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仅60.3180%,说明中国杏属植物的形态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在前3个主成分中,树高、叶片下表面被毛情况、叶长/叶柄长比值、叶长/叶宽比值、果核形状、叶宽、果核宽、叶柄长、果柄长和叶缘锯齿形状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表明这10个性状在中国杏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OTU散点图显示:中国杏属植物在二维散点图上的分类结果与其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其聚类结果中的各分支在三维散点图上也能够明显区分,说明可以采用前3个主成分中绝对权重值较高的性状对中国杏属植物进行分类。分布图显示:杏属植物遍布中国各省(区),且主要集中分布在400和8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他人的研究成果,支持“将藏杏﹝A. holosericea ( Batal.) Kost.〕作为杏( A. vulgaris Lam.)的1个变种”以及“将政和杏作为梅的1个变种”的分类处理,并支持“将洪平杏作为独立种”的分类处理。此外,建议将仙居杏( A. xianjuxing J. Y. Zhang et X. Z. Wu)和华仁杏( A. cathayana D. L. Fu et al)作为杏属的栽培种。  相似文献   

17.
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和眼镜蛇 Naja naja atra Cantor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劳动人民最普遍的二种毒蛇。蝮蛇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北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河北、河南、甘肃、山西、陕西、东北诸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国外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及泰国北部。眼镜蛇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相似文献   

18.
王焯  周景武 《昆虫学报》1965,(2):207-208
蒜蝇(Eumerus strigatus Fallen)据国外记载,分布于苏联、日本、北欧和北美。在国内据周明祥等(1953)记载,分布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萨拉齐;山西大同、朔县;河北宣化。据土山哲夫(1953)记载,分布于东北熊岳等地。作者调查获知内蒙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锡林郭勒盟太朴寺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牙克石市)和满洲里市均有分布。此虫在内蒙仅发现为害大蒜、大葱及洋葱。根据三  相似文献   

19.
葛洲坝下游胭脂鱼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是我国的一种珍稀鱼类。胭脂鱼科约有65种,几乎都分布于北美洲。在亚洲只有两种,而见于西伯利亚东部的亚口鱼(Catostomus catostomus)是与北美共有的一个种。唯有胭脂鱼是亚洲特有的物种,因此,它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胭脂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其体型大,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胭脂鱼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繁殖的仔鱼大量漂流到中下游,生长数年成熟后,溯游到上游参加繁殖。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琳  郑江华  王蕾  轩俊伟  高亚琪  罗磊 《生态学报》2018,38(19):6953-6963
气候变化对高海拔物种的生长影响较为显著,高海拔物种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基于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使用一元生物量模型估测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生物量,计算其固碳速率,利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i~*)研究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空间聚集特征,并分析其近年来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气象数据运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高于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2001—2016年期间,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整体呈增长趋势,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由0.43 t hm~(-2)a~(-1)增长至0.76 t hm~(-2)a~(-1),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由0.89 t hm~(-2)a~(-1)增长至1.06 t hm~(-2)a~(-1)。(2)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呈离散分布但不显著(P0.05),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空间聚集特征趋于显著,其高固碳速率逐渐从东南部的青河县向西北部的阿尔泰市和哈巴河县移动,而低固碳速率从阿尔泰山的西北部的阿勒泰市向东南部的青河县移动。(3)通过偏相关分析得出,2001—2016年时期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与温度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2001—2006年和2006—2011年时期与降水成正相关,但不显著,至2011—2016年时期转变为与降水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2001—2016年期间,其与纬度梯度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转变成无显著相关性,与海拔梯度无显著相关。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与纬度梯度呈显著负相关的空间分布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南部高西北部低,逐渐变成西北部高东南部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