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建立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重组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Ab)电荷异质性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基于m Ab等电点呈弱碱性,且因为抗体所带电荷的不同导致其与色谱柱结合力的不同,采用"PropacTMWCX-10"弱阳离子交换柱,利用盐梯度洗脱的方法依次洗脱出m Ab的酸性电荷变异体、中性电荷变异体及碱性电荷变异体;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性、精密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重组人源化抗CD52 m Ab各电荷变异体的保留时间在14~21 min之间,其中酸性电荷变异体的保留时间在14~17 min,中性电荷变异体的保留时间在17~18 min,碱性电荷变异体的保留时间在18~21 min之间。专属性验证显示空白辅料对照色谱图在样品出峰位置无干扰。线性验证显示酸性电荷变异体、中性电荷变异体和碱性电荷变异体相关系数R2均0.99。准确性验证显示酸性电荷变异体、中性电荷变异体和碱性电荷变异体回收率分别为99.3%~99.9%、99.8%~100.4%和99.3%~99.7%。仪器重复性、样品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验证中,各电荷变异体的RSD均5%。耐用性验证中,流动相p H在8.0±0.1、流动相中盐浓度为100 mmol/L±5 mmol/L、柱温在(30±2)℃变化时各电荷变异体的RSD均5%。结论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可以有效分离重组人源化抗CD52 m Ab的酸性电荷变异体、中性电荷变异体和碱性电荷变异体,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准确性、精密度和耐用性。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沙湖的一个典型的干旱区草本型植物群落——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禾草-非禾草型)群落为研究对象, 自芨芨草-苦豆子聚生丛的基部向丛间裸地依次划分为植冠区、过渡区和空旷区3个分区, 通过比较分析两个优势种根系生物量密度在这3个分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研究了干旱胁迫生境中芨芨草和苦豆子的根际关系。结果表明: 在水平方向上, 芨芨草根系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植冠区, 而苦豆子根系总生物量密度在3个分区间无显著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 芨芨草的根系总生物量密度和细根生物量密度最大的土壤层次从植冠区到空旷区埋深渐深, 而苦豆子的根系总生物量在3个分区主要分布于10~30 cm土层, 但其细根生物量密度最大的土层从植冠区向外呈上升趋势; 同时发现, 在植冠区, 根系总生物量密度较高, 两种植物细根生物量密度最大的土壤层次不同, 但在空旷区和过渡区, 两种植物细根生物量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趋于一致。群落中两个主要植物种的根系在植冠区具有垂直层次的分异性, 在不同分区间具有水平分布格局的差异性, 这可能是群落中两种主要植物种间为了避免根系间直接竞争共同适应干旱胁迫生境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抗CD52单克隆抗体(单抗)中残留蛋白A(Protein A,Pro A)ELISA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使用Cygnus公司的Mix-N-Go Protein A检测试剂盒,对抗CD52单抗中的Pro A残留量进行检测,并验证该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及定量限。结果亲和填料(Mab Select SuRe)稀释1 000倍后仍检测到含有Pro A 1.9 ng/m L;制剂及抗CD52单抗细胞发酵液中未检出Pro A;3种不同Pro A加标质量浓度6次试验的加标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3种不同Pro A加标质量浓度重复性检测结果及中间精密度检测结果 RSD均<20%;分别对3次Pro A残余检测结果绘制的四参数标准曲线,R2均>0.990;定量限为0.16 ng/m L。结论经验证,抗CD52单抗中Pro A残留量的ELISA定量检测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且线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与叶和果实相关的30个形态性状(包括20个定性性状和10个定量性状)对中国杏属( Armeniaca Scop.)11种3变种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杏属植物的OTU散点图;并且,结合降水量分布图绘制了中国杏属植物分布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杏属植物被分成2支。若包含毛叶梅( A. mume var. goethartiana Koehne),则毛叶梅、梅( A. mume Sieb.)、洪平杏( A. hongpingensis C. L. Li)以及政和杏( A. zhengheensis J. Y. Zhang et M. N. Lu)聚为一支,其余8种2变种聚为另一支;若不包含毛叶梅,梅则被划分在后一个分支中。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仅60.3180%,说明中国杏属植物的形态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在前3个主成分中,树高、叶片下表面被毛情况、叶长/叶柄长比值、叶长/叶宽比值、果核形状、叶宽、果核宽、叶柄长、果柄长和叶缘锯齿形状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表明这10个性状在中国杏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OTU散点图显示:中国杏属植物在二维散点图上的分类结果与其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其聚类结果中的各分支在三维散点图上也能够明显区分,说明可以采用前3个主成分中绝对权重值较高的性状对中国杏属植物进行分类。分布图显示:杏属植物遍布中国各省(区),且主要集中分布在400和8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他人的研究成果,支持“将藏杏﹝A. holosericea ( Batal.) Kost.〕作为杏( A. vulgaris Lam.)的1个变种”以及“将政和杏作为梅的1个变种”的分类处理,并支持“将洪平杏作为独立种”的分类处理。此外,建议将仙居杏( A. xianjuxing J. Y. Zhang et X. Z. Wu)和华仁杏( A. cathayana D. L. Fu et al)作为杏属的栽培种。  相似文献   
5.
6.
人致病支原体实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研发防治支原体感染新的抗生素和疫苗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建立多种人致病支原体的动物模型,并且各具特色。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肌力强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随机抽取200例在本院产检和分娩的产妇,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在产后6个月检测其盆底肌力强度,根据产妇是否有压力性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运用双变量分析、分类和回归树等统计方法,建立一个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测模型。结果: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在慢性咳嗽、孕前已有尿失禁症状、孕期有新发尿失禁症状以及盆底肌力强度等4项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类与回归树预测模型提示盆底肌力强度小于等于35.5 cm H2O、孕前已有尿失禁症状、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988 g及孕期有新发尿失禁症状对产后尿失禁有预测作用,其中盆底肌力强度的预测作用最显著。结论:根据预测模型筛选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人群,及早对其进行干预,对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预测模型的构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水稻种子活力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Lemont/Teqing)、包含264个重组自交系的作图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8℃培养箱中进行2次重复的发芽实验,考察了种子发芽7d、9d和1ld的发芽率,种子发芽15d后的芽长及干重等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状。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作图软件QTLMapper1.0定位与种子活力相关的QTL。共检测到13个主效应QTL,这些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2.9%~12.7%,平均贡献率为6.2%。同时检测到18对贡献率≥5%的互作位点,其贡献率为5.1%~11.8%,平均贡献率为6.9%,比检测到的主效应QTL的平均贡献率稍大。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大多数主效应和互作QTL成串分布于少数几个染色体区段(Chromosome Regions,CRs),并且成串分布在同一染色体区段的QTL效应的方向总是一致,该结果与这些性状在表型上的正相关相一致。若将成串分布有3个及3个以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的CRs视为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则共检测到7个上述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分别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7条染色体上。根据所含QTL的种类(主效应QTL或/和上位性QTL)可将这些CRs分成以下3种:1)M-CRs:只含有主效应QTL,如CR^sv-7;2)E-CRs:所含位点没有主效应,但与其他位点发生互作,如CR^sv-1、CR^sv-6和CR^sv-12;3)ME-CRs:既含有主效应QTL、也含有与其他位点产生互作的互作位点,如CR^sv-2、CR^sv-5和CR^sv-8。另外还发现,有的CR上的位点同时与多个不同CR上的位点互作,影响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状。与前入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有些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可在不同研究者所用的不同定位群体中被检测到,而有的CR只在特定的定位群体中被检测到。由此表明,水稻种子活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复杂的遗传基础,其主效QTL和互作位点可能基于遗传背景的不同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格局分析是研究群落结构、种群特征、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应用Ripley’s K函数的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技术, 对宁夏沙湖4种干旱区群落中主要植物种间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 根据关联物种间相对位置的规则性, 基于Ripley’s K函数, 提出一种用于检测种间格局控制关系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芨芨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芨芨草3个群落中, 主要物种间在个体大小、根系特点和生态习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分别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存在正关联关系; 而在物种生态需求和形态大小等方面相对一致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群落中, 红砂和盐爪爪之间在整个观测尺度内(0~15 m)存在负关联关系。2) 格局控制分析表明, 在主要物种间存在空间正关联关系的3个群落中, 均检测出主要物种间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存在格局控制关系, 其中格局控制种一般个体较大、生境改造能力较强; 而在主要物种生活型相似的红砂-盐爪爪群落中, 未检测到主要物种间的格局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