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暗色的种类,斑纹简单明显。翅正面谈揭色;外缘毛褐色,前翅亚项区及后缘Cu2与a室色较深;前翅正中有一孤立的斜心脏形黑色大斑,斑在Cu脉上,一半在中室端部,一半在中室下方。翅反面满布褐色霜雾状坟;外缘深揭色;前翅正中的黑斑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2.
李铁生 《昆虫学报》1974,(3):353-355
库蠓属(Culicoides Latreille)是蠓科种类最多的一属,约占蠓科全部种类的四分之一。亦为重要的吸血昆虫。1972年夏,我所在内蒙伊克昭盟乌审旗采到本属一新种。 乌审库蠓Culicoides wushenensis新种 雌蠓 两复眼无毛并不连接,复眼间距离约为1小眼面直径,无上、下横缝;下颚须第3节明显扩展,长约为宽的2倍,感觉器聚合于一不太深而大的感觉窝内;触角除端部一节外,各节均有嗅觉窝。 中胸背板灰褐色,后盾区有一对暗色纵斑;翅明斑清楚,翅基部有一不规则形明斑,伸达臀室,翅前缘有3个明斑,第一前缘明斑覆盖径中横脉及第1径室基部,向后延伸达肘脉,再向翅端部伸展,斑呈形带状,伸达臀室和第4中室处,第2前缘明斑近圆形,位  相似文献   

3.
沟胫野螟属全世界已记录2 种,其中中国记载1 种。本文列出了该属中国名录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记述了采自云南1 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DBNU)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 黄斑沟胫野螟Mutuuraia flavimacularis, 新种 (图1,2) 翅展32.0 mm。新种与紫菀沟胫野螟Mutuuraia terrealis (Treitschke) 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加以区别前翅中室圆斑和中室端脉斑之间有黄色方形斑;阳茎基环两背臂粗而短;抱器背末端宽圆。 正模 ♂,云南丽江,海拔2800 m,1984-Ⅶ-17,刘大军采(IZCAS)。副模1♂,1984-Ⅶ-15,其他采集资料同正模(DBNU)。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早白垩世一种新的昼蜓化石 (蜻蜓目: 昼蜓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  刘金远  程晓冬 《昆虫学报》2003,46(5):622-628
本文记述昼蜓科化石一新属新种-孟氏丽昼蜓Abrohemeroscopus mengi gen.et sp.nov.。化石采自辽宁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中。新属与巴依萨昼蜓Hemeroscopus Pritykina,1977在形态上比较相似,但在演化程度上更为原始,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 后翅臀套较小,仅有6~7个翅室; (2) 径增脉(Rspl)缺; (3) 后翅CuAa脉弯曲,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 (4)前翅MP脉不显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 (5) 翅痣下有一个明显的支脉; (6) 后翅CuAa 和MP域基部较窄,在三角室下方仅有1排翅室。这是昼蜓科化石在中国的最老记录。  相似文献   

5.
1990年在整理南川金佛山采集的凤蝶科标本中,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鉴定出一种宽尾风蝶Agehana maraho系我省新纪录,标本存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1特征体躯黑色,触角黑色,顶点棒状。翅表、前翅黑色,狭长形。后翅黑色,尾状突起粗大,最宽处14至16毫米,有第3、第4脉通过,后翅外缘各室有红色新月斑,臀角有红色环状斑,雌蝶后翅中室有白色扇形斑。翅里与翅表相同。翅展,雄蝶130毫米,雌蝶119毫米。2采集地及时间1990年8月5日在金佛山大河坝(海拔800米)采集到雄蝶1件,原始号90137。8月7日在同一采集地又网获到雌蝶1件,原始号90198。3分布宽尾凤蝶于1…  相似文献   

6.
记述蚱属1新种:苍山蚱Tetrix cangshanensis sp.nov.,提供了新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苍山蚱Tetrix cangshanensis sp.nov.与拟二斑蚱T.parabipunctata Zheng&Ou,2004和二斑蚱T.bipunctata(Linnaeus,1758)相似,但以直的颜面隆起,较高的触角着生位置和直的前胸背板前缘区别于后二者,同时以较短的后翅区别于拟二斑蚱;还以较狭的颜面隆起纵沟,向内收缩的沟前区侧隆线和波曲的中足股节下缘区别于二斑蚱.  相似文献   

7.
周繇 《生物学通报》2004,39(8):18-19,F003,F004
金凤蝶(papilio machaon)(本文照片见封三、封四)形态特征:翅展75~95mm,大型,翅面金黄色。前翅基部1/3为黑色。外缘具有1条黑色宽带。后翅外缘有6个黄色新月斑,臀角有1橙色圆斑。生态:1年2代。春型5~6月,体型较小;夏型7~9月。体型较大。♀比♂的黄色较淡,卵圆球形,以蛹越冬。寄主植物是伞形花科的独活、柴胡等;芸香科的黄檗、白藓等。分布的区域为海拔700~1589m。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中国内蒙古的直斑蝇属(双翅目,斑蝇科)1新种,并编制了中国直斑蝇属分种检索表。内蒙直斑蝇,新种Tetanops neimonggolica sp.nov.(图1~8)新种头部特征与T.myopina Fallén近似,但翅几乎完全透明,仅在翅基径室内有非常模糊的小斑;新种的翅特征与T.sintenisi Becker近似,但头黄色且额的大部分覆有灰色粉被。词源:新种以采集地命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买国庆 《昆虫知识》2004,41(2):171-171
本期封面为达摩凤蝶。该蝶翅表黑褐色,前、后翅外缘波状,边缘具1列淡黄色点,两性的翅基部均无尾状突。前翅背面基部有许多细碎淡黄色点,组成多条横线;亚外缘具9个成列的淡黄色斑;前缘至后缘有大小不同的淡黄色斑1 4个,其中3个在中室内的端半部。后翅亚外缘有成列的6个淡黄斑;前缘至臀缘有大形连片的淡黄色斑;近前缘中部有1个蓝黑色眼斑;臀角处有1个红色椭圆斑,该斑上部蓝色(雌蝶蓝斑较大)。前翅腹面近顶角具黄斑,基部有黄色带状纹;后翅腹面中域为棕色斑和黑点斑占据。国内分布于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国外…  相似文献   

10.
MarineBiotechnology 2 0 0 2年 5 / 6月 4卷 3期 31 0~ 32 2页报道 :天蚕蛾肽 (cecropin)是最早在天蚕蛾(Hyalophoracecropia)中发现的一组抗微生物肽。它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活性。最近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生物技术中心的科学家AliyeSarmasik等研究了 (1 )天蚕蛾肽是否可以对已知的鱼类病原细菌显示杀菌活性 ,和 (2 )将天蚕蛾肽基因转移于青鱼将 (Oryriaslatipas)是否可以增强转基因鱼对病原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等诸问题。Sarmasik等将前原天蚕蛾肽B、原天蚕蛾肽B和天蚕蛾肽B ,以及猪天蚕蛾肽P1,在巨细胞病毒 (CMV)启动…  相似文献   

11.
<正> 蓖麻夜蛾Achaea meliccrta(Drury)又称拟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为害蓖麻叶,严重时对其产叶或产籽影响极大。 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成虫 头胸部红褐色。前翅灰褐色,自前缘至后缘有两条红褐色至灰褐色的波纹中线,中室有两个不很明显的黑点,外缘线波纹状明显,后翅黑褐色,中有带蓝色的白色宽大斑,外缘亦有三个稍带蓝色的白色近似圆形纹,翅基部暗褐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枯叶蛾科5新种,其中属于松毛虫属的3新种,其近缘的云毛虫属和杂毛虫属各1种,标本均采自秦岭山系。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山松毛虫Dendrolimus huashanensis Hou,新种(图版1-3,图1-3) 蛾翅展52—65毫米,体长23—28毫米;体色有深浅两型。浅色型:体翅黄褐色,触角梗节黄褐色,羽枝灰褐色。前翅中室端白点长圆形,小而明显,中、外横线双重,不明显,深灰褐色,位于外线外侧和中线内侧的横线纹,色泽较浅,亚外缘斑列黑褐色,外缘区灰黄褐色,中线与亚外缘间暗黄褐色,亚外缘斑列前3斑略呈长圆形,后4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弄清螺旋粉虱 Aleurodicus dispersus 有翅斑型和无翅斑型两种翅斑型在生物学方面的异同,明确影响螺旋粉虱翅斑型分化的因子及其适应意义。【方法】在26℃条件下,观察了两种翅斑型个体及其后代的发育及繁殖能力,比较了不同亲本翅斑型对其F1代翅斑型分化的影响。以有翅斑型成虫为F0代,观察了不同寄主、不同季节对翅斑型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翅斑型的螺旋粉虱亲代及其F1代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亲本为有翅斑型成虫时,其F1代成虫寿命、产卵能力及种群趋势指数均极显著高于亲本为无翅斑型个体的F1代;亲本为无翅斑型个体的F1代中无翅斑型个体比例显著高于亲本为有翅斑型个体;不同寄主植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翅斑型分化影响显著,木薯上无翅斑型成虫占所有成虫数的比例最低,仅3.82%,香蕉上无翅斑型个体比例最高,为25.73%;不同月份中螺旋粉虱成虫翅斑型分化有极显著的差异,7-8月高温时无翅斑型个体在实验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最高,9月至次年3月随气温下降,无翅斑型个体所占比例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温度是影响螺旋粉虱翅斑型分化的重要因素。【结论】螺旋粉虱翅斑型分化既由遗传因素控制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螺旋粉虱有翅斑型个体和无翅斑型个体并存,提高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立  杨佳妮  杨桦  胡海宏 《昆虫学报》2013,56(1):104-110
斑翅肩花蝽 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是铁杉球蚜 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的重要天敌。为开展斑翅肩花蝽的人工繁殖, 我们自主研制了一种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的原料配制布丁人工饲料, 所配制人工饲料产率为74.5%, 含水率为8.6%, 感官评定得分为81.7分。为评价斑翅肩花蝽布丁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 在实验室以铁杉球蚜作对照,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斑翅肩花蝽, 测定了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 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 并调查了若虫和成虫林间捕食量。结果表明: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103.2±6.5 d)与对照的若虫发育历期(105.7±8.4 d)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存活率(73.2%)略低于对照的若虫存活率(77.4%), 而且第1, 2和3代成虫获得率相近;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斑翅肩花蝽成虫, 在产卵前期、 产卵期、 产卵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但孵化率、 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卵孵化率为85.8%, 成虫寿命为51.9±4.0 d, 而对照组的卵孵化率仅为71.4%, 成虫寿命仅为37.4±2.6 d。林间释放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 若虫和成虫均有效捕食铁杉球蚜。因此, 此种布丁人工饲料可用于大量饲养繁殖斑翅肩花蝽, 满足大面积生物防治铁杉球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立  虞国跃 《昆虫知识》2009,46(1):72-76
室内用铁杉球Adelges tsugae Annand(Hemlock woolly adelgids)蚜卵、1~4龄若虫、成虫饲养斑翅肩花蝽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研究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Hemlock woolly adelgids)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对球蚜密度的捕食干扰反应可能存在种内的干扰作用。对于同一发育期同一密度猎物,斑翅肩花蝽成虫或若虫在高密度条件下的日均捕食量均显著高于低猎物密度下的日均捕食量;而对于不同发育期不同密度猎物,斑翅肩花蝽在低猎物密度时对测定的铁杉球蚜6个不同虫态无明显选择性;在中、高密度时斑翅肩花蝽对测定的铁杉球蚜的不同虫态表现出明显喜好性差异,若虫最喜好食铁杉球蚜卵和1龄若虫,成虫最喜好食铁杉球蚜4龄若虫和成虫。为评价和利用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防治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斑芫菁后翅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霞  任国栋 《昆虫学报》2007,50(4):429-434
选取中国斑芫菁属11个代表种,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后翅形态特征; 以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s, 1782为模式,探讨了斑芫菁属后翅的翅脉名称,并对其性状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将斑芫菁属翅脉归纳为3种类型:1)南方型:东洋种,翅深褐色,各脉粗大,骨化程度高,皱褶多而明显;2)高原型:青藏高原特有种,翅乳白色,半透明,仅前缘和MP1+2形成明显的大翅室,余脉淡而不显,骨化程度低;3)北方型:为以上两种类型的中间过渡,古北种,翅褐色,各脉清晰,中度骨化。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斑芫菁属翅脉的形态进化。  相似文献   

17.
封面说明     
天使长尾天蚕蛾Aetiaschapae(Mell1950)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稀有种类,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文献中(包括《动物志》)都未见报道。1950年正式发表的这种珍贵天蚕蛾的模式产地为越南北部,直到1995年才被重新在原产地发现。2000年13本昆虫学者在广东南岭首次发现此蛾,之后俄国学者又在湖南南陵山(实为同一座山)发现.但其数量都非常之少。之后,在重庆、广西陆续发现此种的分布,但分布区域都比较狭窄。此照片上的天使长尾天蚕蛾为雄性,2012年摄于重庆四面山。  相似文献   

18.
记述中国斑翅剑虻属Hoplosathe 2新种:盛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shengi sp. nov.和吐鲁番斑翅剑虻Hoplosathe turpanensis sp. nov.。盛氏斑翅剑虻的额在斑翅剑虻属中最宽,雄虫和雌虫的额宽在触角水平上分别是头宽的42%和 46%;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0倍;雄性生殖器近似科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kozlovi Lyneborg & Zaitzev.吐鲁番斑翅剑虻体多毛或短鬃;额宽正常;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8倍;雄性生殖器与斑翅剑虻属其它种皆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我国实姬蜂属Strongylopsis Brauns,1896,描述1新种,西藏实姬蜂Strongylopsis xizangensis sp.nov.,并附有特征图.根据Kasparyan(1974)的检索表,对世界实姬蜂属分种检索表进行了改编.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膜翅目标本馆.西藏实姬蜂,新种Strongylopsis xizangensis sp.nov.(图1~11)鉴别特征 本种与中华实姬蜂S.chinensis He相似,但可从以下特征与后者区别:1)前翅小翅室近五边形(后者四边形);2)前翅1m-cu脉中央有1脉桩(后者1m-cu脉平滑,无脉桩);3)后足第3跗节短于第5节(后者等长);4)后足黑色(后者后足褐色,仅基节和转节黑色);5)后单眼间距与单复眼间距等长(后者后单眼间距短于单复眼间距).正模♀,西藏莫格(29°31 ′N,96°34′E;海拔3 772 m),2009-06-11,谭江丽采,编号200907053.分布:中国西藏.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采集地地名.中华实姬蜂Strongylopsis chinensis He,1996(图12~21)鉴别特征 本种与斑翅实姬蜂S.belua Kuzin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种:1)前翅小翅室受纳2m-cu脉与端部0.28处(后者在中央处);2)前翅1cu-m脉无脉桩(后者有);3)前翅无暗斑(后者前翅在径室处有暗斑).研究标本:正模♀,青海玉树(32° 56′N,97°16′E),1981-08,邱应章采,编号820291.分布:中国青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黄足毒蛾属记述(鳞翅目:毒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3,(3):336-337
黄足毒蛾属(lvela Swinhoe,1903)隶于毒蛾科(Lymantriidae)。模式种为lvelaauripes(Butler)。属征:下唇须细弱向前,第三节微小;后足胫节有一对距,前足跗节第一节短于胫节,爪腹面有齿;翅宽,被鳞片,翅基部有少量毛;前翅无径室,R_1、R_2脉起于中室前缘,R_3、R_4和R_5脉共柄,共柄长,起于中室上角,R_5比R_3脉接近中室,M_1脉起于中室上角,但与R_3 R_4 R_5脉分离,不起于一点;M_2脉接近中室横脉下端分出,M_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