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采用形态特征比较、标准判别分析方法和DNA批纹技术对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9个居群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分为以云南龙陵、景东、海南标本为代表的3个形态型,它们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3者的标准判别分析和DNA指纹图谱结果均有明显不同,印证了形态性状研究结果。据此上述3个形态型标本被确定为3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本文对原隶属于云南臭蛙的各地标本的分类地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箭叶淫羊藿同质园栽培居群非腺毛多样性及其分类学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淫羊藿是国际上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药用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是淫羊藿属分布最广,也是形态变异最大的物种,箭叶淫羊藿复合群种分类中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为了重建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我们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对10省16个箭叶淫羊藿同质园栽培居群的叶背非腺毛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箭叶淫羊藿非腺毛性状的主要特征包括:细胞数、非腺毛长度、是否存在伸长细胞、顶细胞形态及由此导致的顶细胞直径和壁厚差异.不同居群的非腺毛形态和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其中项细胞形状是最重要的特征,并与全长、有无伸长细胞、项细胞比例、顶细胞直径和壁厚等多个性状密切关联.聚类分析将16个居群划分为两个类型,即梭形组和剑形组.变异式样的分析表明个体间和居群间整体呈现连续变异,丰富的多样性可能是多型种的表现.但形态上的分化往往来源于关键性状特征的强烈选择作用引起的居群间适应性分化,同质园栽培个体和居群间的形态差异暗示着适应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应为地方适应性的结果,这种差异可能是物种形成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香茶菜属3种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大萼香茶菜(I. macrocalyx)、显脉香茶菜(I. nervosa)8个居群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香茶菜的花粉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共同特性 ,但在外壁纹饰、大小、穴的形状上存在差异.香茶菜属不同种在花粉形态、大小、外壁纹饰、穴分布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些花粉表面微观形态的差异可为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区精河沙拐枣居群果实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居群生态学调查方法,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精河沙拐枣居群的果实进行大量观测,结果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瘦果)形态以及果实的刺毛长短、果肋扭转程度在株间、居群内、居群间3个层次均存在差异.精河沙拐枣果实沟槽宽窄的变异幅度为0.08~0.55mm、深浅的变化范围为0.19~0.44mm,沟槽颜色与光照呈正相关,在居群间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环境差异性及其居群分化有关,这也是该属植物较难鉴定的原因之一.对三列沙拐枣的模式标本和精河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模式标本进行观察,从果实形态上重新认识精河沙拐枣的植物分类特征,为研究和鉴定该属其它种植物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记载竹叶臭蛙Odorrana versabilis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广东,海南,作者对比研究了7个省的13个居群标本的形态特征,可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标本的特征彼此差异明显,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即小竹叶臭蛙O.exiliversabilis sp.nov。和鸭嘴臭蛙O.nasuta sp.nov.,为印证形态分类的结果,又采用形态数值性状标准差别分析和DNA指纹实验分析,其结果与形态特征分类研究结果一致。本文对2个新种的形态和生物学资料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6.
该文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朝鲜叉蚤DoratopsyllacoreanaDarskaya,1949的亚种形态和分类,结果表明:(1)朝鲜叉蚤的亚种♂抱器在长与宽之比上均存在较宽幅度变异,这种变异往往也与制片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标本在薄压和没有薄压的条件下作对比,二者形态有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单纯用抱器长与中部宽之比来作为种间分类指标;(2)蚤类可动突与不动突,平时都当作一种“硬部位”来对待,而属于“软部位”诸如阳茎钩突和雌蚤受精囊管等,这些器官在压片时往往方向、形状都会出现差异和偏位。70年代以来,雄蚤阳茎钩突的形状在蚤类种间或种下分类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雄蚤的可动突和不动突是在种间和种下出现差异的情况下才适用;(3)通过所附11篇文献的叙述及附图的比较观察,再辅以有关标本的描绘,作者认为D.coreanasichuanensis与D.coreanacoreana在形态上并无区别;D.jii与D.coreanaaraea也无实质性差别。文后附亚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伞形科柴胡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20种柴胡属植物(含17种3变种,其中汶川柴胡和北柴胡各有2个居群)的果实表面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胡属植物外果皮表面纹饰特征在所研究的居群间比较稳定;20种柴胡属植物果实微形态在表皮细胞形状是否可见、表面纹饰以及分泌物类型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可作为柴胡属种间鉴定的重要参考性状.根据果实表面细胞形状是否可见将所研究的柴胡属植物分成了两类:细胞形状可见型和细胞形状不可见型.根据果实表面微形态、外部形态特征和其他参考性状,支持黄花鸭跖柴胡(Bupleurum commelynoideum var.flaviflorum)独立成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对7省13个居群的竹叶臭蛙Odorrana ve,rsabilis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可以分为3个形态型;同时经数值性状标准判别分析和DNA指纹分析印证其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据此将3个形态型标本确定为3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本文重新界定了3个种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不同居群野生早樱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数量分类学手段对福建武夷山和江苏宝华山不同居群野生早樱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2大居群24项形态指标的分析,不论是聚类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2大居群的各个个体均归并为2类,自然体现出不同居群野生早樱表型特征的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叶部特征的长度、宽度、叶基夹角等,以及花部特征的花萼筒、花冠幅、花序总梗等是造成不同居群野生早樱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结论。最后,建议在分类学关系上将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做为大叶早樱新变种处理。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紫穗槐主要形态特征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数量统计方法,对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和甘肃玛曲县等青藏高原区首次种植的紫穗槐3个居群的17项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内及居群间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了积累贡献率达86.603%的4个主成分,新枝长、新枝直径、老枝直径、主根直径、二级侧根总长5个性状是造成紫穗槐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其与根际土壤生境的相关性。通过对紫穗槐一级侧根与二级侧根根长频率分布研究,表明:(1)不同居群内及居群间各个阶段根长存在差异;(2)居群3(玛曲)中一级侧根和二级侧根根长≥40 cm的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居群。  相似文献   

11.
扁蓿豆不同分布区野生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数量统计分析对扁蓿豆14个居群的14项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叶长、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形状、种子长和千粒重以外,其余形态性状在居群间或居群内都表现显著差异;以14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4个居群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叶面积、花序结荚数、花序种子数和种子宽等5个性状是造成扁蓿豆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青檀叶片的解剖及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叶表皮离析法,对我国8个省共15个居群的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叶片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各居群的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多数为2层,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同居群的叶片横切面解剖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片上表皮细胞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而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形、圆形、浅波形或深波形,差异较明显,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则仅有深波形和浅波形两种.叶表皮毛的分布位置在各居群间不同,而表皮毛的类型在居群间稳定,且在多数居群中表皮毛与周围细胞形成花环结构.各居群的气孔器类型均为不规则型且均仅在下表皮随机分布,但气孔器的密度、大小等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境地的气候因子对青檀叶的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檀叶的解剖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性较大,青檀叶表皮的气孔密度等特征在居群间有一定差异,而气孔器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等特征较稳定,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山罗花和天柱山罗花的4个居群的15项形态特征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形态性状在4个居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居群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小到大排列为:天柱山居群(天柱山罗花)、天柱山居群(山罗花)、黄山居群(山罗花)、鹞落坪居群(山罗花);天柱山罗花与山罗花种间的形态差异已达到极显著水平,山罗花的3个居群间部分性状也具有极显著的形态差异;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Q-聚类分析可以把天柱山罗花和山罗花聚为两类,但山罗花(天柱山居群)和其他2个居群在较远处聚在一起,R-聚类分析发现了强正相关关系、弱正相关关系、弱负相关关系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种群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的形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认分布于闽江、珠江、红河水系和海南岛的东方墨头鱼居群间存在的形态差异是否达到亚种或种的水平,该文将采自上述4个水系共72尾标本根据水系分为四组,比较了10个外部形态特征,并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13个框架结构特征和23个常规特征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散点图显示,海南岛居群相对集中,但仍未能与其他3个水系居群完全区分,而其他3个水系居群则完全混杂在一起。该研究结果表明,形态特征比较和形态度量学分析难以区分东方墨头鱼的不同地理居群,其种或种下分化研究需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形态特征变异和地理分布区域存在重叠,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的物种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曾被分为20种或修订为含1种4个亚种的单型属。该研究选取了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的29个居群的184份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皮形态和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有3类,即光滑-短柱状毛、刚毛-长柱状毛/长刺毛、绒毛-单列多细胞毛,且这些特征在居群间差异明显,并各具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支持把藤山柳属分为3类,即光滑类、刚毛类和绒毛类。(2)3类藤山柳植物在个别居群表现出部分同域分布现象,在峨眉山不同海拔高度的3个居群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3)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的其他形态特征,如不规则型表皮细胞、6类气孔器、叶表皮初级蜡质纹饰以网状隆起为主,伴随着2~4类次级纹饰,在居群间变化多样等均没有明显的分类学意义。(4)由于具有相同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建议把繁花藤山柳合并到绒毛藤山柳,故支持藤山柳属是1个正处于分化进程中的单型属,包括1个种3个亚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金钱槭果实、种子形态分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5个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iana Henry)天然居群的果实、种子形态进行研究.测量了果实和种子的长度、宽度、重量等12个表型性状指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5个云南金钱槭居群按果实、种子大小进行排序为蒙自(MZ)>屏边(PB)>文山1(WSh1)>文山3(WSh3)>文山2(WSh2).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居群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064(果实整体形态,PL/PB)到0.197(种子重量,SW),相比之下果实整体形态最为稳定.居群间形态总体差异显著性配对t检验结果说明,多数居群间已产生较明显的形态分化.Ward聚类和相关分析结果都表明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多种生态因子的共同作用是导致果实、种子形态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硃砂根(Ardisia crenata)居群的形态特征变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布于福建(漳平永福、漳平官田和武平东留)、江西(会昌永隆和大余庾岭)和广西(南宁宾阳)的6个野生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居群的144个单株为研究对象,对植株形态特征(株高、干高、干径、分枝数、枝下高和冠径)、叶部性状(叶色、叶数、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和整体观赏性(果穗数、果穗长、每穗果数、果径、果穗柄长、果柄长、果实百粒重、果色和观赏性)3个方面的20个形态性状及其变异幅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硃砂根的分枝数、枝下高、叶数、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总变异系数分别为38.66%、37.19%、42.48%、42.57%、50.36%和52.34%;叶长、叶宽、果实百粒重和果径的变异幅度较小,总变异系数均小于15%.在不同居群间,分枝数、枝下高、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有极显著差异(P<0.01),冠径和每穗果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在欧氏距离30处可将所有单株划分为A、B、C、D、E和F共6个表征群,同一居群的大部分单株基本被聚在同一个表征群中,其中,武平东留和漳平官田居群的所有单株分别被聚在C和D中,E和F则分别由会昌永隆居群的3个单株和南宁宾阳居群的8个单株组成.在欧氏距离26处可将表征群A、C、D和F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表征群,其中,A、C和F均可划分出4个亚表征群,D可划分出2个亚表征群;亚表征群C1所包含的单株分别归属于4个居群,另外13个亚表征群所包含的单株则分别归属于1~3个居群.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居群硃砂根植株的形态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分化特性,不同居群间的形态分化程度较高,且其形态分化不仅存在于居群间,也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18.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15个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居群(11个野生居群及4个栽培居群)植株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气孔器、表皮毛和气孔周围表皮细胞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据此编制了15个黄独居群的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15个黄独居群植株叶片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类型,气孔器旋转方向,气孔长轴长度及密度和深度,叶片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及密度,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的形态以及平周壁表面颗粒形状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有光滑和浅波状2种类型;气孔器的旋转方向分为不定向旋转、左旋和右旋3种方式;气孔长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8.59~31.93 μm和86~356 mm-2.叶片表皮毛均仅存在于下表皮,可分为乳突和多细胞头单细胞柄腺毛2种类型,乳突主要分布于主脉,腺毛主要分布于二级脉和叶肉;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5.00~55.00和24.86~44.29μm,大部分居群腺毛密度的变化幅度为6~29 mm-2.叶片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的形状有平直、平直隆起、平直脊状隆起、弯曲、弯曲脊状隆起和弯曲拱状隆起6种类型;表皮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纹饰有具瘤条纹和光滑条纹2种形态,其扩散方式也有2种形式:一种为不环绕气孔且四方扩散,另一种为环绕气孔2~3周后扩散但扩散方向不定;平周壁上的颗粒形状有簇晶状、屑状、密集粉状、粉状、粒状和片状6种类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独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多态性较为丰富,地理分布相近的居群微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较高,这些特征与黄独的各种下分类群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西南地区槭属(槭树科)的8个现生种,通过观察和测量馆藏标本的翅果形态,对比同一个种的翅果在不同地区的形态差异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O)检测翅果在种内的形态变异性,发现槭属的翅果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总体形状和大小上,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有关.通过对槭属翅果种内形态变异性和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为槭属翅果化石的属下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指出槭属翅果化石的属下鉴定应该考虑翅果形态种内变异性的特征,具有形态多样性的该属翅果化石可能属于一个种或更少的种.  相似文献   

20.
透骨草属(Phryma)是一个单种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东部.尽管东亚与北美东部居群形态差异非常小,但分子变异却非常明显.本研究进一步运用AFLP两对引物来衡量透骨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并评估其形态保守性.结果发现透骨草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大洲的居群之间.聚类与PCA分析显示透骨草分成两大支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一支全部来自东亚,另一支则是北美东部的居群.我们的结果强烈支持透骨草东亚--北美东部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形态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