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茎顶端不同类型原基分化的动态过程,以明确原基分化的综合模式,并建立了不同原基分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叶原基和苞叶原基分化与播后累积生长度日(GDD, growing degree days after sowing)的关系呈S形曲线,而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为上升段抛物曲线.从分化模式看,苞叶原基具备营养器官原基特征;小穗和小花原基的分化进程能较好地反映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顶端发育的影响.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综合模式为由三段子模式构成的近似S曲线.叶原基数由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而苞叶原基、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数以环境因子的影响为主.以平均热间距来衡量,适期播种处理的叶片、苞叶和小穗原基分化速率最高;而小花原基数与小花分化持续期之间的数量关系最为密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小麦茎顶端发育的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综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茎顶端不同类型原基分化的动态过程 ,以明确原基分化的综合模式 ,并建立了不同原基分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叶原基和苞叶原基分化与播后累积生长度日 (GDD ,growingdegreedaysaftersowing)的关系呈S形曲线 ,而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为上升段抛物曲线。从分化模式看 ,苞叶原基具备营养器官原基特征 ;小穗和小花原基的分化进程能较好地反映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顶端发育的影响。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综合模式为由三段子模式构成的近似S曲线。叶原基数由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而苞叶原基、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数以环境因子的影响为主。以平均热间距来衡量 ,适期播种处理的叶片、苞叶和小穗原基分化速率最高 ;而小花原基数与小花分化持续期之间的数量关系最为密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小麦茎顶端发育的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3.
融安黄竹小穗和小花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镜对融安黄竹Dendrocalamus ronganensis的小穗和小花的发生发育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其小穗的发育过程是: 小穗原基→第一颖片原基→第二颖片原基→第一朵小花的外稃原基→第一朵小花原基→第二朵小花的外稃原基→第二朵小花原基。小穗为由2个颖片和1-2朵小花组成的假小穗。其小花发育的过程是: 内稃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内稃在发生上由彼此独立的两个突起形成, 随着发育逐渐愈合。观察结果支持内稃是双起源的说法。雄蕊原基近两轮发生。雌蕊原基由小花原基的中央部分直接发育而成。在小花的发育过程中, 未观察到鳞被原基的发生。该种的小花是无花被的, 结构较为简化, 为外稃和内稃包裹的雄蕊和雌蕊组成的结构。与近缘类群做比较, 探讨了小穗和小花在竹亚科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对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C299’)花序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C299’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8个阶段,即营养生长期、穗轴发生期、苞叶原基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期、颖片和内外稃发育期及花药和柱头形成期。其中,穗轴发生期(直立茎上有6~9片叶)是抑制花序形成和决定种子产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顺利地开展小麦细胞遗传学研究,我们研究了小麦幼穗不同小穗同位小花和同一小穗不同位小花与减数分裂进度的关系,以期迅速地找到需要观察的减数分裂时期。去年我们在大田试验地选取小麦品种农大139的幼穗65个,固定在卡诺氏液(95%酒精:冰醋酸=3:1)中24小时,然后换入70%的酒精中以备进行细胞学观察。细胞学观察前,先量出幼穗的长度,然后自下而上逐小穗逐小花地进行观察,如此观察了65个幼穗中的45个,得到了小麦幼穗减数分裂进度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当观察了幼穗的一个小穗的一朵小花以后,即对它相邻小穗和小花的减数分裂时期进行预测。例如另外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花序发育进程。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的花序为续次发生的假花序,以小穗为单元,4~13个不等,偏向一侧排列(似扫帚状)的小穗组成长约8.01 cm的复穗状花序;当花序伸长至4~5 cm时,形成侧芽结构,小穗原基开始发育,形成各级小穗,直至顶生小穗、侧生小穗出现;当花序伸长至8~10 cm时,颖花原基形成并开始发育,最终形成3个雄蕊和1个雌蕊构成的小花。花序形成初期(5月中旬至6月),苞片紧裹主轴,顶端具缩小叶;随着分蘖小穗的生长和小花开放,植株叶片变黄,整个花序变为褐色,进入种实发育成熟阶段。本文首次报道了毛竹花序的发育进程,进一步丰富了竹类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竹亚科及禾本科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糖密草(MelinisminutifloraBeauv.)的幼穗分化发育及花和果实的形态作了研究,将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九个时期:第一苞原基形成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形成期;第二、三次枝梗原基形成期;小穗及颖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期;花粉成熟期。全过程历时约需42d.从抽穗到颖果成熟约需50d。糖蜜草的花序为圆锥花序。每花序有可育花2000—3000朵.小穗是由小穗轴、内外颖片、不育花外稃和小花构成。小花包括有内外稃各一片、一鳞被、雄蕊三枚和一枚雌蕊,颖果千粒重为91mg。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部的某些光合性能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麦穗是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的光合器官,它制造的同化物主要留在穗中,特别是较多地供应麦穗上更上部的小穗小花的籽粒(Evans等,1972),所以,在麦粒的生长和增重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了解麦穗的光合性能,增进穗部的光合作用,无论对小麦栽  相似文献   

9.
問题解答     
什么是小麦的分蘖和分蘖节? “分蘖”是专指禾谷类作物植株基部所发出的分枝(侧茎)而言(“分蘖”这个词也可作为动词来用,就是指发生侧茎的过程,即农民所说的“棵(木义)”)以小麦来说,当幼苗出现三片叶子以后不久,就可以看到在第一片叶的叶鞘内露出分枝的顶端,它是由第一叶叶鞘基部的腋芽萠发来的,这就是分蘖。随后顺次从第二叶、第三叶的叶鞘伸出第二与第三个分蘖。这些分蘖都是从主茎上生出的,称为第一级分蘖。如果条件适合,第一级分蘖也可再生出分蘖,就叫第二级分蘖。依此类推,甚至可以生出第三级、第四级以至更多级的分蘖,使一株麦苗形成一个密集的株丛。  相似文献   

10.
李爱荣  周坚 《植物学报》2005,22(6):680-686
为了解石蒜属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过程, 本文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叶片的生长周期, 并且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叶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中国石蒜的叶片在3月底开始分化, 9月分化结束, 11月, 幼叶生长停止, 并于翌年2、3月露出地面, 5月即枯萎, 完成生活史; 叶片的形成经历4个阶段, 即叶原座形成时期、叶原基生长时期、带状叶片的形成以及叶鞘的形成时期; 叶原基先形成带状叶片, 随后在其基部两侧形成褶, 进而闭合发育成叶鞘。至此, 叶片分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蒜叶片的生长周期及其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爱荣  周坚 《植物学通报》2005,22(6):680-686
为了解石蒜属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叶片的生长周期,并且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叶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石蒜的叶片在3月底开始分化,9月分化结束,11月,幼叶生长停止,并于翌年2、3月露出地面,5月即枯萎,完成生活史;叶片的形成经历4个阶段,即叶原座形成时期、叶原基生长时期、带状叶片的形成以及叶鞘的形成时期;叶原基先形成带状叶片,随后在其基部两侧形成褶,进而闭合发育成叶鞘.至此,叶片分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2.
(十一)减数分裂 1.一般分裂过程的观察 (1)玉米一般植株在形成“喇叭口”(即最后一片叶刚露)前一周内,即进入减数分裂。以刀片切开叶鞘取样,雄花序先端小穗颖长3—4毫米时最为合适。由于花序上雄花极多,所以比较容易获得处于分裂时期的花药。玉米的整个雄花序的发育顺序是由顶向基进行的。而每一分枝则以中部偏上的小穗先发育,依次上下推移。小穗通常成对,有柄小穗比无柄小穗发育早。每一小穗含两朵花,第二小花比第一小花发育早。花药以2—3毫米时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三粒小麦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粒小麦是新选育出来的、每花具三个雌蕊的小麦新类型。其大孢子的发生和胚囊的发育与普通小麦相同,三个雌蕊中主雌蕊的发育较为领先。除恒定地出现额外雌蕊外,在发育中有时观察到以下特异结构:1.小穗基部产生复小穗;2.浆片与副雌蕊之间形成花中小花;3.子房内产生二个、甚至三个胚珠;4.珠心内形成多细胞孢原及双胚囊;5.内珠被顶部发生数个孢原状细胞;6.子房合并。  相似文献   

14.
在小多的发育初期,延迟它的发育速度,就能够加强茎生长錐的伸长程度,从而就增加了穗上的小穗数。为此,我们用二个春麦品种——留切申斯062和米勒突鲁姆0321和一个冬黑麦“瓦特卡”进行了试验。 1938年9月25日,把小麦播种在装有1.5公斤没有冲洗过的河沙的玻璃皿中,每个玻璃皿中有三棵植株。  相似文献   

15.
基部被子植物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的单性花或两性花结构十分简单,雪香兰(Hedyosmum orientale)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的形态及结构与其它属物种具有显著的差异,对于研究被子植物花特别是花被的起源和系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雪香兰单性花的器官发生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雌、雄花均为顶生和腋生,多个小花呈聚伞圆锥状排列。雄花外侧是苞片,每朵雄花上着生150–200个雄蕊,花轴基部着生少数退化的叶原体。苞片原基及其腋生的花原基最初呈圆丘状,随后伸长。在雄花发育过程中,苞片原基比雄蕊原基生长快,雄花原基纵向伸长,叶原体原基在基部发生,雄蕊原基自下而上发生。每2朵雌花底部合生形成小聚伞花序,每朵雌花被一苞叶包裹,由单心皮和三棱型子房构成,外覆三裂叶状花被。在雌花发育过程中,雌花原基比苞片原基生长快,花被原基首先于花顶端发生,随后花顶端中心凹陷,进一步发育成具有单心皮的子房原基。雪香兰的单性花发育不经过两性同体阶段,花分生组织只起始雄蕊器官或雌蕊器官的发育。研究结果支持雪香兰单性花是原始性状的观点,雄花叶原体与雌花三裂叶状花被同源,可能是花被(萼片与花瓣)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开花是一个复杂的、发生在植物生活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无限型的营养生长过渡到有限的生殖结构的生长。花的形成要经历几个明显的阶段(参阅评论:Schwarz-Sommner等人,1990;Meyerowitz,1991)。首先,茎顶端分生组织停止形成叶子,而开始形成花序或花分生组织。下一步,花原基起源于这些花分生组织。接着,出现四轮花器官各自的原基——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并逐渐特化。最后,花器官原基分化出与其相应的细胞及组织类型。环境因子,如日照长度和温度都影响这些过程,但对于开花控制的遗传基础还不大了解。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穗领有三种类型:领腹完全敞开的U形穗领、领腹完全闭合的O形穗领和领腹呈V型交叉的V形穗领。穗领是系统演化中顶生叶叶鞘减化后的遗迹,也是个体发育中穗轴基部第一侧生小穗下苞叶原始体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从穗领可以长出叶鞘和叶片,穗轴基部节间可以变为茎节间,穗领腋内的小穗可以变为腋芽、带柄分枝穗或分枝花序。其余侧生小穗下都有一个领腹完全敞开的U形小穗领,其形态与U形穗领相似。它们是系统演化中二次轴分枝花序的苞叶叶鞘减化后的遗迹,也是个体发育中苞原始体的痕迹。一定条件下,从小穗领也可以长出叶鞘和叶片。穗轴基部节间变茎的同时,基部几个小穗若发生向圆锥花序的部分返祖变异,随着变异程度加深,从穗领和小穗领逐渐形成叶鞘和叶片。说明在系统演化中。顶生叶和苞叶先减化叶片,后减化叶鞘,最后形成穗领和小穗领。小麦祖先的花序与茎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1.三年来对扬麦一号小麦的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初步明确:在淮南稻麦两熟地区,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的群体动态结构,以15—20万基本苗,越冬茎蘖数70万左右,最高茎蘖数100—120万左右,成穗40万以上,每穗30粒,千粒重35克以上为适宜。2.扬麦一号小麦高产的长相长势。越冬时壮苗长相,主茎出生5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条,穗分化处于单稜期;叶色深绿,麦苗矮壮、墩实、成盆子式;叶面积系数1左右,返青期叶面积系数2左右;最高茎蘖数出现在二棱后期;拔节期壮株的长相,叶片挺直,叶片尖端略扭曲,叶色青绿,并出现正常褪淡过程;此时主茎第9叶刚出生,主茎功能叶第8叶叶片长为14厘米左右,第7叶长度为12厘米左右,叶面积系数为4.5左右。拔节时如叶片披垂,叶色浓绿,为过旺长相;如叶片窄而尖,叶色黄为长势不足。抽穗后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片长度,剑叶20厘米左右,倒2叶26厘米左右,倒3叶23厘米左右。在5月中旬乳熟期,叶面积系数保持在5左右。3.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田块的每亩施肥量折纯氮40—45斤,其中有机肥料占70—80%,过磷酸钙50—100斤。施肥技术掌握前期促壮苗早发,返青期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攻大穗的原则,以统一穗多和穗大的矛盾,肥料分配的比例,基肥占60—70%,苗肥、腊肥占15—20%,拔节、穗肥约占15%左右。扬麦一号小麦穗的中部小穗,一般分化有8个小花原基,小花的退化出现在减数分裂期,大约在抽穗前10—15天,此时植株外部形态剑叶已全部抽出,剑叶与倒2叶的叶耳间距为1.3—4.4厘米。因此,在抽穗前25—30天,看苗追施拔节肥,可以促进小花分化,缩小小花之间发育上的差距,减少小花和小穗退化,增粒的作用显著。高产小麦拔节肥的施用,以掌握在群体叶色出现正常褪淡,分蘖已开始下降,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时追施。如拔节时叶色落黄显著,则应适当增加拔节肥的用量。在剑叶刚露出时,如局部地段出现叶色褪淡落黄,还可补施少量穗肥,可以减少小花褪化,延长上部三张叶片的功能期。4.控上促下。在越冬期间看苗进行镇压促根壮蘖,在返青阶段如麦苗长势过旺,还可进行镇压并喷0.15%矮壮素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19.
邹琦丽  姚军  林荣   《广西植物》1993,13(2):144-145+198
报道6个香蕉品种的小茎尖离体繁殖无病苗中芽产生的细胞学观察。小茎尖在改良MS附加BA 3.0 mg/l的培养基上培养,5天后可以看见外植体基部膨大,10天后叶原基伸长、转绿,20天后长出叶子形成苗。20—30天左右,所形成苗的两侧表皮下的薄壁细胞转化为分生细胞,形成芽原基,继续分化形成芽,一般芽数为2—3个。  相似文献   

20.
叶发育是叶原基细胞有序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受到植物激素和多个转录因子的严格调控.近年的研究表明,在叶片发育的过程中,小分子RNA是基因调控网络的重要组分.小分子RNA通过对其中一些转录因子的抑制作用,影响其表达水平和空间分布,维持叶的正常发育.本综述介绍了小分子RNA及其靶基因调控模块在叶片发生、 叶片形状、叶子极性发育和叶子衰老等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中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