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到海洋中,使得海洋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底栖有孔虫因其具有个体小、数量大、物种多样性高、生命周期短、分布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良好的保存潜力、以及对各种污染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等特点,而被作为优良的海洋污染指示生物,在海洋环境生态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国内外开展的有孔虫对海洋污染的生态响应,重点介绍了其在农业、工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方面的指示作用,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我国有孔虫指示海洋污染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舟山港区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33属60种。研究海域各站位均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个体细小、属种单一,未发现活体个体。研究海域底栖有孔虫组合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含量86.71%,有孔虫丰度均值为1 676枚/50克,总体有孔虫组合为Ammonia beccarii vars.-A.maruhasii-Epistominella naraensis。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大个体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vars.等)与小个体有孔虫(Epistominella naraensis)分布与潮流搬运呈密切相关关系,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搬运机制。与前人研究相比,研究海域有孔虫组合呈现以下变化:(1)胶结质壳有孔虫含量增加,个别站位出现15.89%的高值;(2)出现耐污染属种;(3)环境敏感属种畸形比例增加。研究表明,沉积搬运作用和环境参数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有孔虫组合的重要因素,为有孔虫作为环境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近海海域易于受到城市工业等人类活动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是其中之一,持续的低度污染也会造成近海生物体内污染物累积,影响海域渔业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大连周边6个海区内采集的牡蛎壳体分析测定发现,壳体中重金属的含量与该海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线性相关,其中Zn、Cd、Pb和Cu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0.9822、0.9930、0.9815,生物富集系数在1000左右。实验分析手段采用二阶微分阳极溶出伏安极谱,支持电解液为pH4.0~4.5的Hac-NaAc缓冲溶液,标准偏差RSD=0.11~1.16,实验回收率93~105%。研究结果表明,(1)牡蛎壳体可以替代贝类软组织作为监测海域环境的载体,指示海域环境重金属的变化情况; (2)牡蛎壳体层状的生长过程与同时期水质的状况密切相关,层状物理结构便于分层分析,通过本实验相关性的验证,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种海水水质短期历史追溯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含量直接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利用2018年春季惠州市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分析了贝类、甲壳类、鱼类等3类27种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Cu、Pb、Cd的含量特征,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SFI)、金属污染指数(MPI)和目标危险系数(THQ)分别进行了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并探讨了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8年春季,惠州海域3类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由大到小皆为Cu>Pb>Cd。不同类海洋经济物种对同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明显差异,方差分析显示,贝类体内Cu含量显著高于鱼类,Cd含量显著高于甲壳类和鱼类。(2)惠州海洋经济物种体内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u与Pb、Cd显著正相关,反映其具有同源性和类似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3)SFI值反映,3类海洋经济物种体内Cu含量为正常背景值水平,Pb含量为轻度污染;贝类、鱼类体内Cd含量分别为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值得引起重视。MPI值由大到小为贝类>甲壳类>鱼类。整体说明,不同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含量特征对生存环境质量有明显响应。(4)根据《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从1996年到2018年春季,惠州海域海洋经济物种体内Cu含量稳定,无超标样品;甲壳类、鱼类体内Pb、Cd含量超标需引起关注。(5)3类海洋经济物种的THQ值皆<1,由大到小顺序为贝类>甲壳类>鱼类,对人身健康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以探讨该区底栖有孔虫对冷泉活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合总体具有玻璃壳含量高、胶结壳含量低的特征,主要属种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其次Discanomalina semipunctata,Gyroidina soldani,Lenticulina orbicularis和Cibicides lobatulus也有较高含量。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成与邻近正常沉积区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含碳酸盐结核区底栖有孔虫以玻璃壳表生种为主,而正常沉积区的胶结壳和内生种则相对有较高含量。Cibicides属底栖有孔虫和D.semipunctata通常附生于蠕虫管壁、珊瑚枝或碳酸盐结核表面,它们在东沙西南区域大量出现可能与该区硬底质沉积密切相关。我们提出D.semipunctata可作为南海北部硬底质类型冷泉活动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6.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以其对有机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不可逆性而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的理想指示种.调查研究了厦门海域岩相海岸带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的性畸变情况,通过生物学指标IOI(性畸变率)、RPSI(相对阴茎发展指数)、VDSI(输精管发展指数)及SRI(性比指数)综合评价其性畸变发展程度,间接指示厦门周边海域的有机锡污染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在采集疣荔枝螺的17个站点中有5个站点种群性畸变率为100%,其中宝珠屿种群性畸变程度最为严重,VDSI达4,采集甲虫螺的4个站点的种群性畸变率均为100%.性畸变程度较严重的种群普遍集中于厦门西港,并且表现出由港内到港外逐渐减轻的趋势,而白城、会展中心和大嶝岛等位于开阔的厦门东海域的种群性畸变程度最轻,与往年厦门西海域有机锡污染监测数据相比一致,体现出性畸变程度与有机锡污染程度及海港码头远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海洋环境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主要载体的浮游有孔虫分布范围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建古环境的基础。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正确理解浮游有孔虫群落及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所蕴涵古海洋环境信息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海域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一些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区域分布、深度分布、季节性变化及其壳体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南海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作者选择位于舟山长峙岛西南淤泥质潮间浅滩,通过为期一年的采样(2014年7月—2015年6月),尝试探讨淤泥质岛礁潮间带有孔虫种群的季节性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有孔虫14属18种。有孔虫种群以玻璃质壳为主,占全群95%以上。优势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ella kiangsuensis,Cribrononion vitreum。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有孔虫总体平均丰度为850个/10cm~3,活体平均丰度为504个/10cm~3。丰度季节变化显著,秋冬季节总生物量仅为春夏季节的38%;2)活体与总体属种组成基本一致,以本地埋葬群为主,显示研究区潮流动力输送作用不强;3)区域潮间带有孔虫分带性不明显,国外研究中常见的属种Trochammina macrescens,Trochammina inflata和Miliammina fusca,在本区也有出现,但丰度显著减少;4)研究区有孔虫组合个体畸形率不超过5%,畸形个体以Ammonia beccarii vars.最为常见,可作为区域环境指示的敏感种。  相似文献   

9.
有孔虫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潟湖作为海陆交互连接带,生境梯度明显,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类水体中有孔虫种群的研究报道有限。本文以中国典型潟湖广东省汕尾市品清湖为例,于2021年至2022年间系统调查了该湖不同区域2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参数(水深、盐度和pH值等)、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粒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及有孔虫的群落组成。结果显示品清湖现今水质大部分均为四类或劣四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严重;重金属Cu、Zn和Hg浓度相对较高,部分区域浓度达到二类标准。该湖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5种,以玻璃质壳(Hyaline)为主,瓷质壳(Porcelaneous)次之,胶结质(Agglutinated)含量最低,优势属种为Ammonia aomoriensis, Elphidium advenum, Elphidium hispidulum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丰度及分异度呈现西部入海口高,东部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品清湖有孔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水体Cu浓度,分别解释了34.2%和14.9%的有孔虫群落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沿岸浅海底质中有孔虫分布及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9个底质样中44个主要有孔虫属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连云港沿岸浅海海底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可划分为二个组合:A.Ammoniabecarivars.-Elphidiummagelanicum组合;B.Ammoniabeccarivars.-Textulariafoliacea组合。其分布主要受研究区水团控制,可分别代表苏北沿岸流起始段和黄海水团边缘水体的有孔虫组合。以有孔虫为指示,文中对研究海区某些沉积环境特征作了讨论,如废黄河口悬沙对本区的影响,灌河口潮流作用和搬运,以及海底环境等。研究区灌河口及附近海域底质中有浮游有孔虫壳体分布,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