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由于普遍进行了群众性的免疫接种,美国儿童可用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病数,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显著减少。但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安全的。曾报告了种种与免疫接种在时间上相关的病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少数副反应可能和接种疫苗有因果关系。其它副反应,尤其是稀有事故,仅在时间上和免疫接种有关,并无因果关系。在美国儿童可用疫苗预防疾病发病率降低的免疫规划取得全面成就的同时,公众和专业人员日益关注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危险性。例如,对百日咳菌苗认识的改变,导致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疫苗学新近进展,包括疫苗学中的现代课题、疫苗发展的新方法、疫苗接种的对象以及新世纪中疫苗使用的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逆向疫苗学是一种新兴的疫苗研制方法,区别于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逆向疫苗学运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新型技术,建立抗原筛选库,筛选保护性抗原,制备常规方法很难或不可能生产的疫苗。该方法无需在体外培养微生物。目前,逆向疫苗学已经在多种疫苗的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佐剂技术等研究的迅速发展已明显提高了对控制传染性疾病免疫接种的研究。其研究进展促使产生了新一代疫苗技术,并使这些方法借助于疫苗接种能用于多种人和动物疾病的控制——很多免疫接种都要依靠新载体系统或活载体提供的精制亚单位抗原。然而,对抗原特性和疫苗技术研究的重新认识已使人们从着重研究应答中的宿主因素及免疫后宿主应答的调节方式等转向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免疫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5.
反向疫苗学是现代疫苗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策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疫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通过对基因组序列分析,来筛选重要保守抗原序列,从而鉴定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特征的蛋白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疫苗筛选效率。因此,反向疫苗学对于传统方法无法制备的疫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物荧光技术,肌肉免疫接种小鼠含汉坦病毒S抗原基因片段的核酸疫苗,观察重组核酸疫苗在其体内的表达分布。进一步探讨汉坦病毒核酸疫苗的应用前景。扩增纯化已构建好的含有汉坦病毒S抗原基因片段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S;免疫接种小鼠胫前肌,观察pEGFP/S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免疫接种3 d后在实验组小鼠肝、肾、脾、肌肉各组织均检测到较强的绿色荧光。重组质粒pEGFP/S能在小鼠的多个组织器官表达,为深入研究汉坦病毒核蛋白和有效的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的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许昌市甲肝疫情进行描述,利用SPSS软件对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前后流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甲肝流行强度减弱,发病率下降明显;发病年龄后移,以农民、学生发病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农村与城市地区年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以经济和卫生条件差、接种率低的鄢陵县发病最多。结论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迅速提高,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今后要在规范开展甲肝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基础上,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及时开展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重点地区和人群健康教育,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卫生环境,控制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梅  苏涛  祖元刚  安志刚 《遗传学报》2006,33(4):285-293
近些年,随着遗传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进步,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等)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利用转基因植物技术生产植物疫苗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转基因植物(蔬菜、水果、农作物)的可食用部位表达抗原生产人或动物治疗用重组蛋白和疫苗的技术为可食性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展现了诱人的开发前景。植物来源的疫苗具有很多优势,如生产成本低、易于保存、免疫接种方便、甚至不需提取纯化等处理而直接食用。目前已有很多转基因植物疫苗产品投入开发和生产。文章综述了近几年转基因植物疫苗在表达系统、生产、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在孕期进行免疫接种可保护孕妇、胎儿及婴儿免受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之苦。母体中的免疫球蛋白G可穿过胎盘进行主动转运,在新生儿和婴幼儿对疫苗的主动免疫发挥效益之前,为其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目前,推荐为孕妇接种流感灭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其他几个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B型链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孕期的免疫效力进行  相似文献   

10.
疫苗自从被广泛应用以来,在人类抵抗致病微生物的战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疫苗开发方法是通过培养微生物,从中分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有效抗原,费时费力,且有很大局限性。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联合,促成了反向疫苗学(Reverse vacc inology)的产生,即从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中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到一批可能的保护抗原,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学方法加以验证,大大加快了寻找保护性抗原的速度。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多次成功地运用了反向疫苗学,其中在脑膜炎奈瑟球菌B疫苗开发研制上的成功应用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为以后的疫苗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孕期进行免疫接种可保护孕妇、胎儿及婴儿免受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之苦。母体中的免疫球蛋白G可穿过胎盘进行主动转运,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对疫苗的主动免疫发挥效益之前,为其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目前,推荐为孕妇接种流感灭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同时也对其他几种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B型链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孕期的免疫效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在孕妇体内均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可为婴儿提供有效的抗体保护。其他疫苗,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疫苗也具有潜在的发展为孕妇免疫接种疫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免疫接种的结果,某些传染病已在下降,许多医务工作者正在加强对可能出现的接种疫苗并发症的警惕。引人注意的是使用疫苗范围的限制,争论的问题是不同程度的危险;而同时正是免疫工作使我们所接种以预防的疾病发病率下降或消失。对这一事实却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13.
<正>Perrillo等曾探讨过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初次接的回忆应答可能性。作者亦发现,在乙型肝炎疫苗(‘Hepavax-B’)接种后,产生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于免疫接种前,放射免疫测定血清HBsAg、抗HBs、抗HBc均阴性的136例受试者中,16例因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X’)40μg后第3~5周检出抗-HBs抗体(即免疫应答迅速),而选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已知该16  相似文献   

14.
对免疫接种的历史做简要回顾.最初人们面对传染病,只是依靠经验预防,而疫苗的发明使人们找到了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疫苗有组织有计划的使用,即免疫规划,才使得人人享受免疫接种服务成为现实,实现了对传染病不同程度的控制乃至消灭.  相似文献   

15.
<正> 几内亚比绍地区Bandin以前的几项研究表明,现行的麻疹免疫接种策略还不能充分控制麻疹的感染。有许多9月龄以下的儿童患麻疹,并有许多儿童在接种Schwarz减毒麻疹疫苗后发病。因此,我们在该地区对从4月龄开始接种Edmonston-Zag-reb(EZ)疫苗是否优于从9月龄开始接种Schwarz疫苗进行了考核。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对口服灭活全菌体霍乱毒素B(CTB)亚单位霍乱疫苗Dukoral和国家免疫接种体系中的3种儿童疫苗的免疫应答,在生活于孟加拉高砷和低砷污染区的儿童中进行了比较,并对他们的血清补体因子C3和C4水平进行了评估。疫苗接种:2~5岁的儿童口服两剂Dukoral,间隔14天。受试者亦根据孟加拉扩大的免疫规划(EPI)接受了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7.
佐剂对于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人用疫苗中可使用的佐剂数量有限,尤其是有效的黏膜免疫佐剂缺乏。黏膜免疫佐剂能有效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少抗原用量或免疫接种次数,促进抗原提呈细胞的提呈作用,从而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但黏膜免疫佐剂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效力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就目前常用的几种黏膜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2004和2005年,安大略省引入公共资助项目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免疫接种,引入对象为1岁龄儿童和青少年(接近12岁)。2009年,在7年级的学生中用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4)代替了MCCV。作者的目的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以人群水平确定脑膜炎球菌疫苗计划对C群和Y群侵入性脑膜炎球菌病(IMD)报告病例的影响。从安大略疾病报告系统,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信  相似文献   

19.
<正> 五、免疫予防 对于生物战最适宜的予防措施是在人群中进行免疫接种,Q热疫苗能够产生极其有效的保护力,然而,现代的要求是需制备不仅具有保护力,而反应小的疫苗。Q热疫苗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生高比率的局部及全身反应,如红斑、硬化、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无菌性脓肿。目前通用的接种方法是每隔一周注射一次疫苗,共注射三次。据估计27%可产生局部损害,0.8%可引起注射部位脓肿。在以往接触过立克次体毒株或注射过疫苗的人中局部反应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目前常用以下三种疫苗进行免疫:①灭活立克次体颗粒疫苗,②可溶性抗原,③活疫苗。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疫苗注册和批签发而言,疫苗效力测定应该是指令性进行的,由于体内效力测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因此有必要采用相关的体外替代效力测定。这些替代试验应当最好包括来源于目标(人类)种系的细胞,针对人体体内发生的因免疫接种导致的一系列免疫应答是不可能通过使用单一细胞类型就可测定出来的,即使树突细胞能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