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屏边县大围山倭蜂猴、蜂猴及同域兽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利用9台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调查了云南省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兽类资源现状及分布。在7个自然村周边布设了71个相机位点(19个位点在保护区内,52个在保护区外),共获取87 238张照片,拍摄到动物照片2349张,其中鸟类照片167张,兽类照片2182张。去除无法辨别的部分啮齿类照片后,共鉴定出11个兽类物种。其中蜂猴触发照片3张,倭蜂猴触发照片9张。倭蜂猴的相对丰富度为2.63%,蜂猴相对丰富度为5.26%,表明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倭蜂猴与蜂猴的数量极低。为了保证该灵长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急需加强关注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倭蜂猴     
<正>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 Bonhote,1907),隶属于灵长目懒猴科(Family Lorisidae)、蜂猴属(Nycticebus)的一个物种,是亚洲热带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当前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Ⅰ物种,IUCN将其濒危等级列为易危。倭蜂猴成体体长195~230 mm,体重222~750 g,个体间的体重差别较大。体型成圆筒状,体被毛细丝绒状,主要为棕橙或棕黄色,背脊中央常有棕褐色条纹,尾极短,通常隐藏于毛被之中。吻短,脸圆,头圆。眼大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倭蜂猴的形态特征、代谢和体温特征、毒腺和毒素、夜行性和树栖性、通讯方式、食性和取食行为、繁殖行为、生长发育和母婴关系等生物学特性,简述其生存现状,并就我国倭蜂猴保护现状提出建议:尽快开展专项调查,摸清本底资料;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规范巡护制度;采用现代化手段监测,提高科研实力;科学饲养促进繁衍,野化训养放归自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倭蜂猴粪便微生物中苯酚羟化酶(Phenol hydroxylase,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atechol 1,2-dioxygenase,C12O)的基因多样性。【方法】利用简并引物,以倭蜂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分别构建PH和C12O基因克隆文库,并对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和C12O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Bank中相应酶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介于92%?100%和87%?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H基因序列与Neisseria、Burkholderia、Alcaligenes、Acinetobacter 4个属来源的PH序列相关;C12O基因序列全部与Acinetobacter来源的C12O序列相关。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H序列具有LmPH (Largest subunit of multicomponent PH)中高保守的两个DEXRH结构域;C12O序列具有能被Ag+和Hg2+抑制的位点(半胱氨酸)。【结论】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为多组分PH,其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邻苯二酚可以被C12O通过邻位开环途径裂解。  相似文献   

5.
倭蜂猴的产热及细胞呼吸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倭蜂猴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较低,但占调节性产热的比例。交高;褐色脂肪组织BAT)重量也较其他灵长类大,产热生也较强;肝脏线粒体氧化能力较低,与其具有较低的BMR和体温波动较大有关。倭蜂猴相对较低的MST和低水平的RMR对其凭许性和节约能量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蜂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特点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测定了蜂猴属(Nycticebus)1个蜂猴(N.coucang)和2个矮蜂猴(N,pygmaseus)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比较现有的司猴科其他种序列,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以指猴为外群重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个体中,2个蜂猴物种碱基组成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它们之间转换比(特别是密码子第3位)是颠换比的6倍多,大于其他种间比较;低的Ka/Ks值(<0.1),说明懒猴科cyt-b基因的异义突位点受到强的选择压力作用。由cyt-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符合懒猴科化石记录和形态学分类观点,根据化石记录和与分化时间有一定线性关系的第3位颠换和同义突变速率,估算蜂猴与倭蜂猴种间,蜂猴与蜂属间可能的分化时间分别为300和600万年。  相似文献   

7.
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与倭蜂猴(Xanthonycticebus intermedius)是国内现存的两种懒猴科灵长类,因其独特的生态及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由于受到捕猎及栖息地丧失的持续威胁,懒猴种群持续下降,分布区日益缩减,但种群及分布调查的缺失阻碍了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滇东南是历史记载中懒猴分布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潜在的两个物种的同域分布范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通过访问、网络及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滇东南范围内河口和马关县辖区的懒猴种群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确定了9个懒猴集中分布点。结果表明,本区域仍是国内懒猴分布的重要范围,且是倭蜂猴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当地民众对懒猴的认知尚处于较低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及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懒猴分布区域多位于保护区边缘,当前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需要加强监测管理,建设生态廊道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当地民众意识。  相似文献   

8.
倭蜂猴静止代谢率和体温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倭蜂猴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静止代谢率和体温调节特征发现;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cus)的RMR为0.498±0.039602ml/hr.g,仅为预期值的63.7%;热中性区不明显,实测 下临界温度为30℃;平均最低热传导为0. 0804±0. 002102ml/hr. s.℃;在室温下平均体温为33. 8 ±0.18℃;在冷压下体温变化较大,温调指数为0.535;在高温时主要以高体温和分泌唾液进行体温调节。显示典型热带原猴类动物热能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9.
笼养间蜂猴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年至今,对15只(10,5)成年间蜂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进行观察,结果为:1.间蜂猴的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2.发情周期为49.67d(SD=1.25),在此期间,雌性外生殖器红肿,变大;雄性阴囊胀大;3.交配以背腹相贴为主;4.怀孕期为188d;5.哺乳期为108d(SD=4.12);6.均为一胎二仔。  相似文献   

10.
笼养条件下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的母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1990年2—3月在笼养条件下出生的5胎10/只(9(?),1♀)间蜂猴与其母猴之间的行为观察结果:(1)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历时约20周,幼猴15—16周断奶,断奶1—2周后又与母猴联系1—2周,主要是相互之间梳理和玩耍;(2)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和高等灵长类相比,母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护仔力;(3)间蜂猴幼仔单独活动时间较早,出生12小时,母猴就将其放在树枝上而自己去活动;(4)母婴之间没有很强的识别力,只要幼仔主动爬向母猴,该母猴都会喂奶,但不帮其梳理;(5)幼猴与母猴的接触方式主要是以腹部相贴为主,转移方式均为幼猴抓住母猴的腹部皮肤和毛随母猴转移。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7年9月公布了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分布在四川的有86种。为使我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在工作中有所遵循和使全省人民积极做好保护工作,现将在我省分布的重点保护动物名录转载于后。(括号内为保护级别)1、蜂猴N y c t i c e b u s c o u c a n g(Ⅰ)2、短尾猴M a c a c a a r c t o i d e s(Ⅱ)3、猕猴M a c a c a m u-a tta(Ⅱ)4、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ieti(Ⅰ)5、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n a e b r e l i c hi(Ⅰ)6、川金丝猴R hi n o pi t h e c u s r ox…  相似文献   

12.
要对饲养笼中的哺乳动物幼崽进行体重和体形的测量,通常的方法是直接把幼崽拿出称量.而很多动物,如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很容易受到这种方法的影响,造成母体弃婴现象.为了对动物幼崽体重和体长数据进行最小化伤害的准确测量并维持其自然生长规律,本文对养殖笼加活动条进行简易改造,并引入了一种自制的简易测量钳.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蜂猴属线粒体DNA中的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和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0 bp),对其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Mega 4.0软件中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无论是基于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还是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图,都清晰地表明蜂猴属由两个分支组成,分支置信度较高,一支由N.pygmaeus聚成,另一支由N.coucang聚成,即支持蜂猴属由N.coucang和N.pygmaeus两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14.
冯庆  王应祥 《动物学研究》1996,17(4):443-450
本文报道了笼养条件下出生的20胎41仔(26♂♂,15♀♀)间蜂猴的生长发育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体重,体长,前肢长,后肢长,耳长和尾长的生长方程及头骨的瞬时增长率,表明间蜂猴属快速生长的早熟类群。(2)幼猴的成猴毛色有一个由浅变深的过程,面部皮肤(包括耳,鼻,眼圈)及手足皮肤从幼猴到成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幼猴为浅粉红色,成猴为黑色,(3)初生幼仔门齿,犬齿,第1前臼齿已被龈萌发,1  相似文献   

15.
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Pygmy slowloris)俗名小懒猴,隶属于灵长目(Pri mates)懒猴科(Lorisidae)。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体体重一般为400~700g,头体长24~26cm。头圆,尾极短,头面部和体背棕红色。因其憨态可掬,常作为宠物饲养。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栖,善攀爬,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蜷缩成球状在树洞中睡觉,行动迟缓,故又称“懒猴”。以果实为食,亦喜食昆虫、小鸟和鸟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对其进行驯养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印度支那地区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国外分布于…  相似文献   

16.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10m×10m样格),对每个样格中3种两栖类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3种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的最远距离初步确定若尔盖保护区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的陆地核心生境半径分别为:1000m、55m和580m。由于过大的陆地核心生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本文提出最小陆地核心生境的概念:在某一季节,不同性别和生活史阶段的某种动物的90%个体完成该季节正常生命活动所通过或者利用的陆地。由此概念,根据高原林蛙90%的雌体、雄体和幼体分布确定其最小陆地核心生境半径为51m。最后通过最优化理论对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分布格局与水体距离、草本层盖度、两栖类密度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陆地核心生境的范围与其所在生境景观及本种和其他动物种群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  相似文献   

18.
舟山群岛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区,为世界著名渔场。从1987年以来,陆续发现,6个新记录动物种,其中:菱鳍乌贼、倭鳍带鱼、黄边副鳞为浙江新记录,这些动物种的发现填补了浙江动物分布和区系,对研究舟山的动物分类学、动物生态学及珍稀动物保护等均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和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护动物(灵长类和食肉类)列入国家保护的灵长类动物有:一级:蜂猴、熊猴、台湾猴、尾猴、菲氏叶猴、灰叶猴、黑叶猴、金丝猴、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等十一种。二级:红面猴、猕猴、四川短尾猴等三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食肉类动物有:一级:马来熊、大熊猫、紫...  相似文献   

20.
1986年3—6月,个旧市动物园在云南省文山、蒙自和马关一带先后获得5只蜂猴,运抵个旧市后,其中1雌猴产下1胎仔。该动物园转让给北京动物园的2只活体标本,经鉴定应为倭蜂猴Nyctcebus pygmaeus Bonhote,系我国灵长类新记录,简报如下:鉴别特征体型显然小于N.concang,约为后者的1/2。体被毛细丝绒状,橙一赤褐色,头或背往下没有任何暗色的界限。腹部、手和脚有银灰色光泽,口鼻、唇白色,并从鼻部向上伸展到两眼之间形成一白色条纹,至额部突然终止。耳中等大小,圆形。尾极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