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分别使用FⅧ和FⅨ是治疗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标准疗法。但与输血浆组分物特别是输凝血因子浓缩物相关的一个不好解决的严重问题是;传播人类致病性病毒。该情况是由血友病人中诱发高感染率(50-90%)的AIDS病毒反映出来的。不仅AIDS能由输血液制品传播,血清性肝炎(乙肝)长期来一直被认为是与输血危险相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还遇到一种新型的血清性肝炎一即所谓NANBH。后者只能用象转氨酶(ALT,AST)升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国家在使用高纯度第Ⅷ因子浓缩物治疗血友病时,有患者发生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的情况;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灭活方法等方面对第Ⅷ因子浓缩物是否有传播HAV的可能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重组凝血因子Ⅷ(rFⅧ)替代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A型血友病最为有效的方法。过去十几年的临床试验已经验证了rFⅧ替代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FⅧ的半衰期较短,患者需要隔天或者每周3次进行静脉注射治疗。长期频繁静脉注射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容易产生FⅧ抗体,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以下就目前长效型重组凝血因子Ⅷ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凝血因子Ⅷ研究和应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重组型凝血因子Ⅷ(rFⅧ)代替血浆来源的FⅧ(dFⅧ)治疗血友病甲是血友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但仍存在难以令人完全满意的地方,而目前研制的二代rFⅧ即B区缺失型FⅧ具有的优点弥补了野生型rFⅧ的不足,必将促使患的选择由pdFⅧ彻底转向rFⅧ。  相似文献   

5.
<正> 甲型血友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凝血疾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VⅢ)基因缺陷所致。目前对此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利用DNA分析技术进行甲型血友病基因检测与产前基因诊断对开展优生优育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FⅧ基因组织结构庞大,分子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多采用DNA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为遗传标志对有缺陷的FⅧ基因进行连锁分析。St 14(DXS52)是人X染色体长臂远端的一段基因外DNA序列,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国外已将St14/Taq Ⅰ RFLPs用于甲型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的检测,但尚未见到用于产前基因诊断的报道。我们利用引进的St14片段为探针,采用简化的低脂奶粉杂交体系和DNA凝胶原  相似文献   

6.
血友病A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患者血液中先天缺乏凝血因子FⅧ。用于血友病A基因治疗研究的载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病毒载体,主要有逆转录病毒载体和慢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及腺相关病毒载体等。非病毒载体主要有质粒、脂质体、转座子等。文章拟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各载体的特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对带有出血紊乱的临床肝炎患者进行追溯调查。在9例非A非B型肝炎的事故中有8例发生在20例轻甲型血友病或遗传性假血友病患者中(占40%)。这些血友病患者都曾因使用商品因子Ⅷ浓制品进行补偿治疗而发生非A非B型肝炎。在本研究调  相似文献   

8.
关于血液制品灭活试验的指示病毒及灭活指标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血液制品灭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血液制品在急救、治疗和防病中具有良好的效用,在临床上已受到十分广泛的大量应用。对于皿液制品的高质量要求,特别是保证使用安全已成为当前大家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制备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人的血浆,因而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特别是某些病毒是导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先后发现大批量制备的未经病毒灭活的凝血因子Ⅷ制剂,使甲型血友病患者大多数感染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AIDS病。  相似文献   

9.
血友病A是由于编码凝血因子Ⅷ (简称FⅧ )的基因先天性异常而导致的机体出血紊乱性遗传病 ,基因治疗是彻底治愈血友病A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治疗措施 .就FⅧ基因及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基因治疗载体构建、靶细胞、动物模型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相似文献   

10.
培养细胞实验表明,亮氨酸拉链通过改善内含肽(intein)的蛋白质剪接效率,提高双载体转B区缺失型凝血因子Ⅷ(BDD-FⅧ)基因细胞剪接FⅧ蛋白的分泌量和活性.本文从C57BL/6小鼠门静脉注射含亮氨酸拉链和Ssp DnaB内含肽融合的BDD-FⅧ的重链和轻链基因双表达载体,48 h后,检测到血浆的重链分泌量和FⅧ活性分别为(298±67)μg/L和(1.15±0.29)U/mL,明显高于不含亮氨酸拉链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对照小鼠((179±59)μg/L和(0.58±0.19)U/mL).结果表明,亮氨酸拉链通过改善蛋白质反式剪接,提高基于蛋白质剪接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小鼠血浆的凝血活性,为进一步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转BDD-FⅧ基因的甲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基因治疗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血友病患者FⅧ或FⅨ水平达到正常甚至治愈已成为可能.虽然在多个国家血友病基因治疗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临床试验中AAV是血友病基因治疗的主要载体,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完善病毒衣壳、转基因和启动子的设计上,以追求更高的转导效率、更低的免疫反应和可预...  相似文献   

12.
<正>血友病A和B是威胁生命失调的遗传性疾病,它们分别由于血浆凝血因子Ⅷ和Ⅸ缺乏所致。用从人血浆中分离的这些组分浓缩物治疗对于患者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ool等人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即治疗制品可用冰冻血浆和收集沉淀物以及融化沉淀的上清液制备。由此方法制备的浓缩物是现时适用的许多治疗制品的基础。然而,自从1964年的这种发现,制品纯度的改善是迟缓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基础理论上介绍了FFP的凝血活性。但应注意在临床治疗上,对于甲型及乙型血友病患者,最好应分别采用行之有效的因子Ⅷ和因子Ⅸ复合物制剂.  相似文献   

14.
凝血因子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是凝血内部级联途径(intrinsic clottingcascade)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浆糖蛋白。A型血友病或称古典血友病是由于不正常的凝血因子Ⅷ引起的,10万名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0—20人。近十年来,人们关于凝血因子Ⅷ,特别是它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日益增加。这篇综述总结了人凝血因子Ⅷ的结构和基因的分子克隆以及血友病的遗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冻干血浆制品的热处理已被用于降低感染病毒传播的危险,特别是那些能引起肝炎的病毒。当认识到血浆制品能传播AIDS HIV因子的病因时,美国国家血友病基金会的医学和科学顾问委员会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热处理的制品,以降低传播病毒的危险。使用不包括病毒灭活步骤的方法提取的凝血因子,在美国不再被批准。  相似文献   

16.
<正>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患血友病A的病人用血浆浓缩物进行治疗,在以后的二十年中,以冷沉淀为原料提制的几种中间体以及高度纯化制品的各种类型浓缩物已被使用。最近,应用免疫吸附剂获得的高纯因子Ⅷ浓缩物已制备出来 表1概括了因子Ⅷ浓缩物在质量上的进展。为急需提高浓缩物的质量,则要求减少异源蛋白质的含量,依据一些体外研究报道此异源蛋白质可引起免疫抑制。此外,自1984年以来尽管所有的血浆衍生物均经过了病毒灭活过程。这些高纯浓缩物也还要求尽可能减少病毒污染。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在挑选献血者和血液筛选方法上已有进步,但传染性病毒仍能由单个献血者的血制品和大量混合的血浆衍生物传播,实际上,用凝血因子浓缩物治疗血友病病人,血生传染是一个公认的替代治疗的合并症。由于认识了这种危险,特别是AIDS传播的出现,在最近15年里,血液制品生产者已改  相似文献   

18.
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是人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是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成分,血液中FⅧ过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国内FⅧ大多以血浆冷沉淀为起始原料,采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在此工艺中,血浆的采集、血浆融化、冷沉淀离心、冷沉淀的溶解、层析前样品的预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均对FⅧ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凝血因子Ⅷ(FⅧ)是内源性凝血系统中一重要的辅助因子,由于基因缺陷而引起的A型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几年来,由于FⅧ基因的阐明及成功的表达,从而使其基因突变的研究得以深入而广泛地展开.文章对这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其采用的新技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是迄今遗传性疾病基因缺陷研究中最深入、最完整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0.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PCC)是由健康人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的一种血浆蛋白制剂,主要含有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原转化因子(FⅦ)、抗乙型血友病因子(FⅨ)和自身凝血酶原(FX)。在临床上,PCC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因维生素K缺乏或患肝病而引起的出血症状。近年来,随着PCC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的提高,PCC的使用量正在逐年增加。本文综述了PCC的制备工艺研究现状、临床使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