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寄生于鱼类的斜睾科Plagiorchis吸虫一种新,长形斜睾吸虫Plagiorchislongiformissp.nov.。采自四川省雅安市的唇Euchiloglanisdavidi(Sauvage)肠道内。  相似文献   

3.
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冬季分别对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ferrmequinum)越冬群消化道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寄生蠕虫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越冬期消化道寄生蠕虫共有5种,2种吸虫,即济源中孔吸虫(Mesotretes jiyuanensis)和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2种绦虫,即垦丁蝙蝠绦虫(Vampirolepis kengtingensis)和东北蝙蝠绦虫(V.toohokuensis),1种线虫,即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Strongylacantha pretoriensis)。2006~2007年越冬期缺少了垦丁蝙蝠绦虫。2005~2006年越冬期总感染率为94.74%,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3.68%和63.18%,2006~2007年总感染率为91.30%,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26%和65.22%。两个越冬群感染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比较高的是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优势种以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主;所感染蝙蝠体内寄生2种蠕虫的蝙蝠个体在两个冬眠群中占蝙蝠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约50%以上);虫体数量在30条以内的蝙蝠个体约占蝙蝠感染总数的75%以上。数量较多的朝鲜斜睾吸虫、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在越冬群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排斥作用,这3种寄生蠕虫的寄生事件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人工隧道越冬马铁菊头蝠群消化道寄生蠕虫感染率比较高,不同年度冬眠期消化道内寄生蠕虫除朝鲜斜睾吸虫的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之外,相同种类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冬眠期蝙蝠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1983年,我市大冶县大箕铺乡东角山村发现了一例华支睾吸虫病人。据此,我们对本市华支睾吸虫病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人群感染率为11.23%(64/570),病例以轻度感染为主。第一中间宿主是纹沼螺和长角涵螺,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85%和1.22%。第二中间宿主有麦穗鱼、棒花鱼、(歺又鱼)条、红鳍鲌、鲤鱼、鳑(鱼皮)、虾,自然感染率在1.28—51.84%之间。猫为保虫宿主。结果证实本市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外睾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仁利  左家铮 《动物学报》1993,39(2):124-129
本文报告洞庭湖区鲶鱼肠道寄生的洞庭湖外睾吸虫Exorchis dongtinghuensis sp.nov(新种)及其全程生活史,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第二中间宿主为鲤鱼、鲫鱼和金鱼;终宿主为鲶鱼Parasilurus asotus。作者对各期宿主作了人工感染试验和现场自然感染调查。对其发育过程作了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7.
鳔等睾吸虫对寄主瓦氏黄颡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嘉陵江北碚江段采集到的264尾瓦氏黄颡鱼的调查表明,瓦氏黄颡鱼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25.70%和1.50;体长在12~18 cm的个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大,而体长在14~15 cm之间的个体感染率最高,为38.00%;此外还比较了感染鱼和未感染鱼的肥满度(F)、脂肪系数(ASI )、肝系数(HSI),发现鳔等睾吸虫对瓦氏黄颡鱼的肥满度有显著影响,感染鱼的肥满度下降了16.20%,对脂肪系数、肝系数的影响不显著.感染鱼的肝脏、肠系膜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钱鱼体内惠州长宫吸虫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肠道内的惠州长宫吸虫,随着宿主体长的生长,其感染强度、平均丰盛度、平均拥挤度和宿主体长小于30mm的感染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宿主在不同体长组中,除了体长小于30mm以外,其感染率变化相对较稳定;在不同的月份中,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从2月起呈逐渐下降趋势,感染强度则有逐渐增大倾向;平均丰盛度除从4~7月份有1个明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外,其它月份变化差异不大。从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变化中,表明多数宿主不感染或只感染少量的吸虫,而少数宿主感染吸虫数量较大;吸虫种群在不同宿主体长组和不同月份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宿主体长组中聚集分布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于云南一平浪镇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Boulenger膀胱内检获单殖吸虫多盘科双睾虫属l新种,以宿主名命名为无指盘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grahami sp. Nov..检查36只无指盘臭蛙,感染率为19.4%,感染虫体1~94枚,平均感染强度为31,相对密度为6.02.新种模式标本具有典型双睾属多盘吸虫的特征:消化道两侧均未形成肠盲突,末端不形成联合,不延伸进入后吸器.阴道孔隆起明显,子宫具升支和降支,向后延伸至后吸器内.卵黄腺发达,滤泡状,沿肠管两侧分布至后吸器内.生殖棘7枚排列为冠状.本双睾虫体长平均4.627 mm,虫体最宽处平均1.611mm,与黑斑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杭州双睾虫均属于大型虫体,但新种的几丁质结构与上述3种已记录的双睾虫存在显著差异,其后吸器相对较小,平均为0.681 mm×1.178mm,吸盘直径平均284.22μm,大钩较小,平均295.87μm,X/Y为1.255;但与小型的石林双睾虫比较,大钩X/Y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