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描述的六射珊瑚化石大部分是1967年至1968年期间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17分队在西藏北部安多县唐古拉山南坡侏罗系中采集的。此外,还有1966年10分队采集的一块,西藏121队采集的一块和16分队在安多县毗邻的聂荣县境内采集的一块。唐古拉山南坡侏罗纪海相地层相当发育,厚可达数千米。珊瑚化石产于黑灰色不纯灰岩及泥灰岩中,共生的还有海娥螺(尹集祥,1962年),瓣鳃类(范嘉松,1965年)、菊石、腕足类等化石。这些珊瑚化石是:Stylosmilia catenula  相似文献   

2.
这篇报告记述了一种冠齿兽属(Coryphodon)的新种钝脚类(Pantodonta),时代为早始新世。化石包括来自同一地点的两批材料。一批是张王萍、童永生等1961年采集的(张、童,1963);另一批是1964年夏季北京自然博物馆甄朔南、时墨庄等同志采集的。化石产地都为江西新余市姚圩人民公社宁家山及其附近的峰间老。这个地点过去发现的一些化石已描述发表(周,1959;周、童,1962)。  相似文献   

3.
太原西山山西组几个植物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二年,笔者和张志存同志协助洪友崇同志在太原西山采集昆虫化石标本的同时,顺便采集了一些植物化石标本。这些植物化石与昆虫化石共同保存在山西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有的共一块标本。无论是昆虫化石还是植物化石,数量都很多,内容很丰富。本文标本由本队江裕东同志照像,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同志等在山西东南部临猗县,靠近黄河一带的地区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这一批化石中有一些种类是河北宣化泥河湾层(维拉方期)的典型种属,这一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1958年6月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在临猗又采集了一些标本,这两批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归并在一起作简单的报导。临猗县是由原来的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成立的,化石产于原临晋县属的吴王乡及吴王渡口,和潘侯乡(距县西约40公里)夏里村,浪店村等地,均为靠近黄河附近的村落(见化石产出地区平面图)。化石动物羣的时代为更新世初期(泥河湾期)。  相似文献   

5.
1956年9月和1976年4月分别在青海省乌兰县的茶卡和西藏改则县的茶错(湖)支流采得一批鳅科(Cobitidae)鱼类,经鉴定是属于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的两新种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sp.nov.和改则高原鳅Triplophysa gerzeensis sp.nov.,后者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宣瑜同志采得。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兹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7.
1957年夏,贵州博物馆曹泽田等同志在贵州兴义顶效大寨浪幕采集了一批鱼化石和肿肋龙化石。据称,这两类化石产于同一地层,但缺乏含化石层上下层位关系的地层记录。据杨锺健教授(1958)研究肿肋龙化石时的判断,这一含化石层可能是属于“关岭统”的一部分。这里记述的鱼化石计有五块标本,经笔者观察分属于三科三属。  相似文献   

8.
江苏南京浦镇及泗洪下草湾中新世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包括两部分,分别记述了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市浦镇和泗洪下草湾两个地点发现的一些脊椎动物化石,讨论了产化石地层的时代和有关的地层问题。浦镇的化石是镇江地质部第六普查综合研究队,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几位同志,在该地的猪头山的一个矽砂矿的砂砾层中采集的。泗洪的化石是前“华东文物工作队”在1955年送交前“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的,由同一地点发现的其他化石,过去已经研究发表(见后)。除了南京方山发现的一个安琪马(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的标本(周明镇、胡长  相似文献   

9.
<正> 这份材料的初稿是1963年冬写成的。文中的基本素材,除了作者参加过的两次发掘记录外,其中绝大部分资料是根据柴凤岐同志的笔记和口述整理的。柴凤岐同志自巨猿洞发现以来,他一直在那里从事发掘工作(1957—1963)。两个巨猿下颌骨(不包括覃秀怀首次发现的下颌骨)及其1100余个巨猿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与柴凤岐同志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由于他长期的参与发掘工作,因此对巨猿洞内的堆积和巨猿化石的埋藏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整编时,也访问了曾经同柴  相似文献   

10.
河南吴城、淅川两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及层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九七三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对河南吴城、淅川两盆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和化石的采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博物馆郭天锁同志、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二队韩世敬和李筠松二同志的帮助,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完成。现将在吴城、淅川二盆地所采的化石的初步鉴定以及与有关动物群的对比和化石的时代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197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0273部队叶常辉等,在广东三水盆地东北缘,南海官窑镇南南东8公里的新村小水库西侧,采获两枚哺乳动物骨骼与牙齿化石。经南颐同志带往古脊椎所,鉴定为:Bemalambdidae(张玉萍鉴定),这是广东珠江三角洲首次发现的阶齿兽类化石点。 1979年8月,笔者与饶均文同志,寻踪往南海新村进行化石采集及剖面测制,该点大致层序如下: 新村羊子岗水库(山塘)剖面: ……覆盖…… (土布)心群一组(E_(1-2)bx~1) 3.紫红色含铁灰质石英粉砂岩夹含钙粉砂质泥岩,常见钙质结核,大小不等。见哺乳类:Bemalambdidae,颌骨、椎骨、肢骨、牙齿化石,顺层分散埋藏。5.10米 2.浅黄色、灰绿色含泥灰质石英粉-细砂岩及紫红色含铁泥质石英粉砂岩,具灰绿色钙质斑点及钙质结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地质局冯良盛同志,于1958年11月在该省元谋县沙沟第三纪地层中采集了几块哺乳类骨化石和牙齿。根据两个完整牙齿(主要是第一臼齿)的构造,可以确定是一种水獭类(Lutrinae 亚科)的化石,与印度西瓦立克上新统上部道克派珊(Dhok Pathan)层发现的“法氏大水獭”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区上奥陶纪Caradocian期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56年10—12月,在孙云铸副所长的直接领导下,我所三峡工作队收集了一些标本,工作地点是在长江三峡区(即宜昌县以北的分乡、五龙观及王家湾一带)。工作的目的是针对着地层方面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调查,如五峯页岩的时代问题;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等的分界问题;并着重在奥陶纪的上部及志留纪的中上部地层中系统地采集化石。在这次采集的化石中,笔石最多,三叶虫及腕足类次之。目前作者仅将三叶虫化石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而其余的如笔石和腕足类化石,以及该区的地质剖面等,由洪友崇和常安之两同志分別整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青海互助中寒武世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系甘肃省地质局张有魁等同志,于1961年在青海互助县小石湾采集的。化石产于泥质灰岩内,共计6层(自上而下的顺序为SF1—SF6),各层的位置如下列剖面图所示(根据张有魁等同志):  相似文献   

15.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16.
河南平顶山煤田植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篇暂定名为“平顶山植物化石的初步研究”,因采集者盛金章同志曾答应继续采集大量材料以供研究。作者拟待此继续采集材料寄到时,再作较详细的报告。对於采集和研究河南中部二叠纪植物的愿望,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曾不断地盘旋於作者的脑中。在这一带地区,潘钟祥同志曾在1937年描述过两种很有科学意义的植物化石,定名为Pseudorhipidopsis brevicaulis 及P.baieroides。这两种化石发表以后,曾引起古植物学家的注意。德国Gothan 教授在1938年的论文第385页中曾特别指出:“就是在华夏植物群中,也含有若干特别令人惊异的东西,我们可从潘钟祥1937年的论文看出来,他描述了几种从前曾被川崎繁太郎定名为“Rhipidopsis”brevicaulis 等化石。这些化石有一中轴,两旁着生分裂成手指形的  相似文献   

17.
江南区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化石较多。笔者先后在江西武宁(1981)、安徽宁国(1982)、湖南桃源和慈利(1983)等地实测了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并采集了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等化石。经室内初步研究,在安徽宁国界线剖面上,除产笔石外,在所采集的40个样品中均未处理出牙形刺。其余两个地区的剖面内均产有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化石。江南区牙形刺的序列及组合特征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讨论提供了较丰富的微体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8.
安徽无为奥陶纪头足类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1977年,在我队一分队的帮助和支持下,笔者同杜森官、黄国成等同志在无为尚礼横山奥陶系剖面采集头足类化石,所获数量之多,层位之全,为长江下游地区所首见。长江下游奥陶纪头足类仅俞建章(1933)、潘江(1956)等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四子王旗晚古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国好几个省区都发现了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其中除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几个地点外,都发现于南方各省(广东、湖南、江西、安徽),而广大的华北地区,则仍然是一个空白。 1973—1975年间,内蒙古博物馆两次在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根公社境内收集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夏,内蒙地质局及本文作者(齐陶),对化石产地地层进行了调查;区测队的同志首次发现了古新世南方有蹄类化石。李荣又去作了补充采集。在此基础上,我们于同年十月间去作了一次较广泛的调查,以便了解产化石地层的层位和分布、追索有关的地层露头,并在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工人、贫下中牧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采集了更多的化石。本文主要是关于脑木根公社产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层的介绍,以及动物群性质的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地质组在1961年,曾沿青藏公路进行地质考察,采得不少瓣鳃类化石(插图1)。这些化石由赵东旭、尹集祥同志交给笔者进行研究,现已确定属于中侏罗统者有5属6种。化石是从下列二个地点采集的:(1)唐古拉山南坡土青公路第二道班北(插图2):Ostrea(Liostrea)tangulaensis Fan(sp.nov.);(2)安多县北青藏公路115道班附近:Astarte subcardiformis Fan(sp.nov.),A.ovata Fan(sp.nov),Protocardialamellosa Fan(sp.nov.),Grammatodon minutus Fan(sp.nov.),Trigonia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