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以诺氏疟原虫(P.Knowlesi)薄血膜片为抗原,以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羊抗人球蛋白为荧光抗球蛋白,对被不同组分的诺氏疟原虫抗原免疫的恒河猴,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测定其血清中疟疾抗体的实验研究结  相似文献   

2.
脆疟原虫(Plasmodiumfragile)是寄生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猴子(Macacaradiata及M.sinica)体内的一种疟原虫,在实验室可以感染恒河猴(M.rhesus)。感染恒河猴的脆疟原虫与感染人的恶性疟原虫有很多相似之处。1979年W.Chin等用Trager—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在体外用RPMI1640连续培养红内期脆疟原虫7个月以上,并应用于恒河猴模型研究疟疾疫苗(Collins,1979)。W.Chin于1979年10月来我国讲学时,将保存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实验室的Nilgiri株脆疟原虫赠送我国供研究用。我所获得此株疟原虫后,即接种保存于四川产的恒河猴及青猴体内,…  相似文献   

3.
疟疾的复发机理,关系着疟疾的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对间日疟关系极大。因此,这方面的探索一向未曾间断过。Bignami等(1910)提出疟疾复发是由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所致,但Cooper等(1950)将间日疟隐性阶段的大量血液转种于易感者并不产生感染,而给血者此后又出现复发。Shortt和Garnham(1948)根据在接种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子孢子后102天的恒河猴肝细胞内发现了潜隐性裂殖体,认为它是继发性红  相似文献   

4.
对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安徽恒河猴进行了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病原菌)和寄生虫检测。对恒河猴的病毒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20只恒河猴中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肉眼检测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本次调查表明,安徽恒河猴无特殊疾病,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可以建立普通级的实验恒河猴,实现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RT-SH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感染特点,研究RT-SHIV在中国恒河猴中传代特点;建立RT-SHIV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为评价HIV-1药物有效性提供动物平台。方法选择4只健康恒河猴,其中两只动物经上肢静脉感染RT-SHIV病毒,感染急性期采取外周血分离CD8-PBMC,扩增病毒,将新制备的病毒静脉感染另外两只中国恒河猴,通过监测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绝对数,了解实验猴的感染状态,同时分析病毒RT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4只动物均获得系统性感染,且传代动物急性期表现更为强烈,RT基因在感染和传代的过程中共观察到3个氨基酸的改变。结论本研究为RT-SHIV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对小鼠、豚鼠、兔、猫和恒河猴进行了A型肉毒梭菌毒素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发现不同种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有很大不同。其中家兔最敏感,豚鼠次之,小鼠与恒河猴中等敏感度、猫最不敏感。显示出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与动物种类有关而与体重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国恒河猴STLV-1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537只野捕恒河猴,365只繁殖猴和44只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作了STLV-1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10岁以上恒河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5.5%)高于10岁以下的恒河猴(6.2%);雌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7.5%)高于雄猴(5%);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群的STLV-1抗体阳性率(34.1%)高于野捕猴群(8.8%).结论在我国的野生和饲养恒河猴群中广泛存在STVL-1血清抗体阳性动物,其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证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浓度范围,测试动物对病毒的适应性,明确该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氏细胞术、血常规、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T细胞数等证实,4.8×105 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范围,确定了SHIV-KB9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学、免疫学的测定指标,成功的建立了SHIV-KB9/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10.
SARS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离的SARS CoV毒株BJ 0 1,经滴鼻等途径感染大鼠、豚鼠、黑线仓鼠、白化仓鼠和雏鸡等 5个种属的动物 ,筛选对SARS易感的小动物。在此基础上 ,选择食蟹猴和恒河猴进行SARS的人工感染实验 ,评价其作为SARS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大鼠、豚鼠、黑线仓鼠、白化仓鼠和雏鸡等动物对SARS均不易感 ,感染后未观察到任何的临床及病理学改变 ,不过从感染 2周后的大鼠和豚鼠的肺和咽等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了的特异的核酸 ,提示SARS CoV能够在这两种动物的体内复制。从感染猴子的分泌物和脏器中分离出了病毒 ,证明SARS CoV也能够在猴子体内复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SARS病毒接种食蟹猴和恒河猴后 ,可以引起所有实验猴发生间质性肺炎 ,其病理学改变与人类感染SARS病毒后肺部病变近似 ,但病变的严重程度比较人类的轻得多 ,除此之外无任何其它的明显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按照动物模型的指标判断食蟹猴和恒河猴并不是SARS的理想动物模型 ,不过在目前尚没有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情况下 ,以间质性肺炎为病理学检查指标 ,恒河猴和食蟹猴可以作为评价抗SARS药物和疫苗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探讨了进化地位不同的三种动物的短时空间记忆功能及其与前额叶背侧部进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延缓反应作业中,经1000次训练后,7只恒河猴对空间位置的记忆时间平均为7.7±3.2min,懒猴为3.8±0.44min,而树鼩即使在延缓时间几乎为零秒的延缓反应中,其正确反应率也未达到90%标准。一种延缓时间仅测试一个单元,即不经训练的实验表明,恒河猴在延缓期为“0”—5min的各测试单元中,正确反应率稳定在80%以上;懒猴在延缓时间为“0”—4min的各测试单元中,平均正确反应率与恒河猴无明显差异,而当延缓时间增加到5min时,在延缓反应作业中取得的成绩显著下降;树鼩在延缓时间为1—5min的作业中取得的正确反应率在70%以下。3种动物在视觉辨别学习作业中却无明显差异。形态学研究表明,灵长类大脑前额叶的面积和结构的复杂性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增大,如恒河猴大脑前额叶的表面积占大脑半球表面积的11.5%(Brodmann,1929),其内颗粒层发达,背侧部明显凸起,主沟区发达;懒猴的前额叶表面积占其大脑半球表面积的8.3%,背侧部凸起不显著,主沟未形成,额极内颗粒层分化明显,背侧部的内颗粒层较内侧部的发达程度差(Sanides,1967);树鼩的前额叶表面积占7.5%,额极的内颗粒层分化不明显,为非颗粒化区,此区之后为颗粒区  相似文献   

12.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抗鼠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并与猴疟及恶性疟原虫的交叉试验,Taylor,et al.(1981)曾有报道刘尔翔等(1984);李文渌等(1984),用抗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与间日疟原虫进行交叉试验,但用抗间日疟单克隆抗体与同种疟原虫及与其他动物疟原虫作比较试验,尚未见正式文献报道。鉴于目前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还十分困难,若能找出其他种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共同抗原成分,作为替代抗原,将有利于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此外,在我国间日疟原虫是否存在地域株差别的问题,尚没有统一结论。针对上述,本文用现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对比SARS-CoV感染的恒河猴、布氏田鼠及Lewis大鼠的病理学、免疫学以及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情况的变化,来探讨此三种动物在建立SARS模型上的特点。方法SARS病毒感染8只恒河猴、9只Lewis大鼠和20只布氏田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病理观察研究;用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外排与复制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情况。结果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Lewis大鼠和布氏田鼠后,肺组织均出现一定的与人类SARS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在动物体内均可检测到活病毒或病毒核酸,并可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在病死率上布氏田鼠最高;在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方面恒河猴的检出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在抗体产生情况上恒河猴与Lewis大鼠基本相似;在病理变化上恒河猴病变最重且最为复杂,与人类SARS疾病的病理变化最为接近。结论布氏田鼠,Lewis大鼠,特别是恒河猴动物模型可以用于SARS发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恒河猴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SARS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恒河猴(Macaca mulatta)日需蛋白质量的实验研宄。四组未成年恒河猴(共36只)分别饲喂蛋白质含量为15%、20%、24%的配合饲料和玉米加蚕豆,为时90天。四组动物的平均增重依次为0.3、0.6、0.6和0.2公斤。猴子日食蛋白质含量力20%的饲料,氮在体内的平均沉积率是57±13.5%。实验期间,各组动物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总脂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以上结果和在本所试用的饲养效果表明,在我们的饲养条件下,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以20%较有利于恒河猴的生长发育和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疟原虫在低于其最佳发育温度的变温状况下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本实验。方法自四川达县地区购回健康恒河猴,体重3.8kg,实验前血检未查见疟原虫。4月3日静脉接种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B株后第9天开始以实验室饲育的斯氏按蚊叮咬供血猴。自感染后第5天开始抽查蚊胃卵囊,15天起解剖唾腺,观察子孢子。室温控制及分组:恒温对照组置于25±3℃的恒温室。变温l组设在底楼,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平均最低自然室温分别为16.0±1.7、17.3±1.8和18.0±1.2℃;最高自然室温分别为17.0±1.5、20.2±2.1和20.7±1.0℃。变温2组设在顶层(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实验动物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征,为制定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标准、以及毒理学、新药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检测标准检测合格的恒河猴30只、昆明小鼠20只、SD大鼠20只、日本大耳白兔18只、比格犬16只、树鼩20只。除昆明小鼠采用颈椎脱臼致死外,其余动物麻醉后放血处死和病理解剖,对气管、肺脏进行病理大体检查和取材,常规病理制片,进行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气管、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异同。结果 (1)实验动物气管上皮杯状细胞有差异:恒河猴、比格犬、日本大耳白兔杯状细胞较多,大鼠、小鼠、树鼩则较少或无。上皮分泌的黏液类型以中性黏液为主,比格犬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类型有中性黏液和酸性黏液。(2)实验动物黏膜下腺泡分布有差异:比格犬黏膜下层的腺泡最多,恒河猴、大鼠、小鼠、树鼩腺泡数量偏少,日本大耳白兔黏膜下层的混合腺泡最少。(3)实验动物的肺内支气管分支有差异:比格犬、恒河猴、日本大耳白兔由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组成,树鼩、大鼠、小鼠只由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组成。(4)实验动物细支气管组织结构有差异:恒河猴、比格犬的细支气管平滑肌为完整环形平滑肌层,没有缺失,而大鼠、小鼠、树鼩及日本大耳白兔的细支气管平滑肌薄或缺失。恒河猴、树鼩、大鼠细支气管有少量杯状细胞,其余实验动物均无杯状细胞。(5)实验动物Clara细胞形态有差异:比格犬Clara细胞呈立方形,其余动物呈柱状。结论实验动物呼吸系统组织结构的质是相同的,差异在于量的不同。研究人员在制定病理学检测标准、实验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时应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7.
恒河猴是应用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其MHC基因是一个庞大的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群(也称为Mamu基因),在进化过程形成了Mamu基因不同的存在状态,使得不同个体的Mamu基因在数量和功能上有所差异,同时有些个体还产生了特异性的MHC基因,它的多态性和免疫反应的复杂性相对应。因此,恒河猴MHC多态性的研究,有助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及指导以恒河猴为动物模型的各种实验。本文主要阐述了恒河猴Mamu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部分MHC等位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并简要描述了中国恒河猴特异性的MHC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建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中国恒河猴免疫遗传学同质性分群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微卫星标记和与MHC基因高度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对52只恒河猴进行了微卫星检测和遗传同质性分群。结果依据判断标准,可以将检测的恒河猴分为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和无法判定来源的恒河猴3个地理类别,并根据MHC附近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将其分为若干MHC基因相同的同质性群体。结论此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恒河猴参与的实验分组,也为恒河猴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进行病毒、血清学等指标检测及研究,确定模型动物成功感染,并为SARS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确定参考指标。[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用巢式RT-PCR在感染后每天提取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SARS-CoV的RNA,以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为阳性对照,以正常恒河猴咽拭子为阴性对照,在8只动物病毒接种第5天开始可检测到大小为797bp的目的条带,阳性检出最长可持续到第15天。进一步用病毒分离实验对PCR结果进行确证,8只动物中的5只恒河猴接种5天的咽拭子标本中,经Vero细胞培养,细胞产生了典型细胞病变(CPE),提示SARS冠状病毒能感染恒河猴并有病毒的复制和排毒。IFA方法证实为SRAS-CoV抗原存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后,可以检测出免疫反应。在SARS冠状病毒接种前和接种后第5、8、11、15、19、23、26、30、34、每隔4-7天以及安乐死时采血,制备血清测定抗体,8只恒河猴接种病毒前均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为阴性,10天后安乐处死的5只感染猴在11-15天开始,至安乐死时,均为阳性。IgG阳性的5只恒河猴均有一定的中和抗体产生,且对SARS病毒感染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性。感染SARS病毒猴后与正常猴比较,其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增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三株抗恶性疟单克隆抗体(M26-32,F5-3F9,F5-4E9)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获得11株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多种疟原虫(恶性疟,间日疟,卵圆疟,诺氏疟、食蟹猴疟和约氏疟)的感染血片为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发现有3株McAb(M26—32,F5—3F9,F5—4E9)与所试6种疟原虫均发生阳性荧光反应。其中M26—32除能与中国海南岛的2个恶性疟分离株结合外,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6个恶性疟分离株及卢旺达临床病人周围血中的环状体亦呈阳性反应。在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反应时,几株McAb的IFA结果不同,提示不同间日疟原虫株的抗原成分有所差异。这些McAb与马媾疫锥虫和弓浆虫均无交叉免疫荧光反应。因此可能用于检测病人血中的微量疟原虫抗原,为早期诊断疟疾提供有力的工具,并可能用于鉴定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McAb M26—32能部分抑制疟原虫对。H-亮氨酸的掺入,并能延缓原虫血症的上升,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