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微量法测定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反应的方法与影响因素;并应用此方法研究胸腺素F_5在体外对小鼠胸腺细胞在有丝分裂原诱导下增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胸腺细胞对ConA刺激反应远较对PHA刺激反应明显。在ConA作用下~3H-TdR掺入强度与胸腺细胞数量,ConA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同位素浓度与标记时间也直接影响。~3H-TdR掺入。胸腺素F_5在体外与小鼠胸腺细胞预育20小时左右(16—24小时)可增强胸腺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但对PHA刺激无此作用。胸腺素F_5对小鼠胸腺细胞作用的有效剂量为50—200微克/1×10~7细胞/毫升。胸腺素F_5的这种增强作用,对各年龄组小鼠胸腺细胞都有所表现,但年龄较老的8月龄小鼠胸腺细胞对胸腺素F_5作用反应微弱。胸腺素F_5能增强胸腺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是否由于它能通过某种机制加速T细胞功能分化成熟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对缺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PASMCs,用AG490预孵育后进行缺氧处理,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缺氧2h、6h、12h、16h、24h组STAT3酪氨酸活性水平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缺氧条件下上述时相点c-mycmRNA水平变化;^3H-TdR掺入法观察缺氧条件下细胞增殖变化。结果:Western blot定量分析显示缺氧培养6h组STAT3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升高,12h组达高峰,16h略有下降;缺氧培养2h组c-mycmRNA表达升高,4h达高峰,6h下降,12h恢复至正常水平;^3H-TdR掺入法结果显示缺氧6h组细胞^3H-TdR掺入量的增加,并随缺氧时间延长变化更为显著。AG490抑制缺氧诱导STAT3酪氨酸磷酸化及c-mycmRNA表达。结论:①STAT3活化和c-myc表达参与缺氧PASMcS增殖;②在缺氧PASMCs增殖过程中STAT3上调c-myc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前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分化诱导作用。细胞染色计数和~3H-TdR掺入数据表明,在0.078—1.25 ng/ml浓度范围内,rhTGF-β1剂量与增殖抑制呈正相关。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rhTGF-β1诱导细胞分化,诱导体系中细胞形态和生长方式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转为贴壁生长,表现出Mφ的细胞形态。α-醋酸萘酚酯酶、硝基蓝四唑还原、细胞吞噬试验均表明细胞具有Mφ的生物功能。电镜观察显示分化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样细胞形态,胞内出现Mφ所特有的亚细胞结构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另外,TGF-β特异性中和单抗TB 21对实验体系THP-1细胞分化的阻断证明,THP-1细胞的分化确为rhTGF-β1诱导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对体外培养乳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乳鼠颅盖骨,采用胶原-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颅骨成骨细胞培养,取第二代成骨细胞,添加10^-5~10^-7mol/L染料木黄酮,在CO2孵箱中培养48h和72h后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培养72h采用^3H-TdR和^H-Pro掺入实验测定DNA和胶原合成。用试剂盒检测细胞裂解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染料木黄酮明显增加成骨细胞MTT的吸光度值、^3H-TdR和^3H-Pro的掺入,增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染料木黄酮促进体外培养的乳鼠颅盖骨成骨细胞DNA和胶原的合成,促进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 Paul Verte 发现低氧可以刺激血红细胞生长。1950年美国 Reissman 证实了体内存在一种能刺激血红细胞的物质,称为红细胞生成素(EPO)。1985年,美国的 Fritsch 等成功地从成百上千的基因中发现了能产生 EPO 的一种,运用遗传工程,得以从动物细胞中产生对人类 EPO 负责的基因,从而使大量生产 rHuEPO 成为可能。EPO 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具有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系列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作用,以及维持血中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稳定状态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贫血与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减少、血中存在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Erythropoicsis,IE)、红细胞寿命缩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诱导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永生化。在体外培养系统中,以维甲酸(R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拟胚体(EB)分化为“圆形细胞”和由这些“圆形细胞”组成的血管样结构。经光学和扫描电镜及免疫荧光等法分析检测,证明组成血管样结构的细胞具有专一性vWF荧光染色,表明是血管内皮样细胞。利用脂质体将人端粒酶催化亚基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染诱导分化中的“圆形细胞”。应用Dot-blot,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观察和证明了诱导分化的组成血管样结构的园形细胞和被hTERT基因转染的“圆形”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携带hTERT基因的从ES细胞分化来的圆形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殖,持续传代,95%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一些特有标志和管道化生长特性。因此,通过人端粒酶基因的转染途径可解决由ES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扩增和永生化问题,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及其它人工血管的内皮化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常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素(EPO)诱导红系细胞分化,并阻止其凋亡,使其维持机体所需足够的数量。本文采用诱导贫血病毒(FVA)诱导BALB/c小鼠脾细胞所形成的红细胞实验系统,研究了外界因子-地塞米松(Dex)对EPO作用的影响。取6-8周雌性BALB/c小鼠,尾部静脉注射含FVA的小鼠血清。15天后,断颈处死,取脾于IMDM中漂洗、剪碎、过滤、离心、制成单细胞悬液,在EPO存在下,于平皿中培养至不同的时期后,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Dex处理。取细胞进行:(1)台盼蓝染色计数死细胞数;(2)观察DNA电泳图谱;(3)电镜检察细胞学变化。Fig.1表明:随着Dex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细胞死亡率也增加。Fig.2表明:10^-4浓度Dex处理,即可使早(12h)、中(24h)幼期红细胞凋亡,DNA断裂成多聚核小体,产生明显DNA梯形带。Fig.3表明:高浓度Dex可以使早期幼期红细胞凋亡。电镜观察表明:与对照(Fig.4)比较,Dex处理后,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沿核膜内面周边凝聚,核周间隙扩张,胞质内出现空泡(Fig.5);随后细胞破碎,出现大量凋亡小体(Fig.6),Dex拮抗EPO,诱导红系细胞凋亡的现象此前未见报导。这对深入认识Dex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HEL细胞是一株人红白血病细胞株,其中成年型β-珠蛋白基因不能表达。我们以往的试验证明,羟基脲诱导以后,能使HEL细胞内成年型β-珠蛋白基因表达。本文以此为模型,探索了β-珠蛋白基因在HEL细胞内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羟基脲诱导之后,与人β-珠蛋白基因5’远侧端DNaseⅠ超敏感点2核心DNA序列以及近侧端启动子DNA序列相结合的GATA-1蛋白因子量明显增多,而GATA-2蛋白因子量明显减少。结果显示,GATA蛋白家族各成员在HEL细胞分化及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推测GATA-1可能有促进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使HEL细胞趋向终末分化的作用,GATA-2则可能与胚胎型珠蛋白基因表达有关,并有抑制红细胞向终末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简讯     
《生命科学》2007,19(4)
Blood杂志发表健康所最新研究成果palladin是一个伴随着NB4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分化过程而表达上调的基因。几年前由健康科学研究所王铸钢研究员领导的遗传工程实验室构建了palladin缺失的小鼠模型,发现palladin的缺失导致小鼠胚胎致死同时伴有脑部神经管和腹壁的闭合障碍。最近该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表明palladin缺失的小鼠胚胎在死亡之前有严重的贫血表型。这种贫血主要表现在,来源于胚胎肝脏的终末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来自卵黄囊的原始红细胞数量没有变化。胚胎肝脏是胚胎终末红系造血的第一个器官。成红细胞的凋亡增加以及分化部分受阻可能是造成palladin缺失后胚胎肝脏终末红系造血障碍的原因。可是体外的克隆形成实验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均表明palladin缺失并没有影响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分化增殖能力,这也提示palladin缺失后终末红系造血障碍的原因在于造血微环境的破坏。胚胎肝脏的透射电镜观察以及体外的成红细胞岛形成实验均表明palladin缺失后成红细胞岛的形成受到破坏。进一步的体外成红细胞岛重建试验表明palladin缺失的巨噬细胞在粘附成红细胞形成成红细胞岛过程中存在自身的缺陷。这些试验结果表明palladin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对成红细胞的粘附而调节了对成红细胞分化发育至关重要的造血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永生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探讨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诱导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永生化。在体外培养系统中,以维甲酸(R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拟胚体(EB)分化为“圆形细胞”和由这些“圆形细胞”组成的血管样结构。经光学和扫描电镜及免疫荧光等法分析检测,证明组成血管样结构的细胞具有专一性vWF荧光染色,表明是血管内皮样细胞。利用脂质体将人端粒酶催化亚基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染诱导分化中的“圆形细胞”。应用Dot-blot,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观察和证明了诱导分化的组成血管样结构的园形细胞和被hTERT基因转染的“圆形”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携带hTERT基因的从ES细胞分化来的圆形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殖,持续传代,95%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一些特有标志和管道化生长特征。因此,通过人端粒酶基因的转染途径可解决由ES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扩增和永生化问题,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及其它人工血管的内皮化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