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δ T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参与肺组织炎性病变及哮喘的发生发展。但迄今为止,γδT细胞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研究通过建立RSV急性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Real-timeRT-PCR、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γδT细胞在感染性气道炎症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结果显示,RSV感染导致BALA/c鼠肺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明显;同时肺组织局部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 mRNA表达升高;RSV感染后,肺组织γδT细胞总数,特别是活化的CD69+γδ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γδT细胞数量增加明显,而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γδ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证实γδT细胞通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介导RSV感染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白介素22(IL-22)对T细胞介导的肝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刀豆蛋白A(ConA)建立T细胞介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检测静脉注射IL-22对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影响,同时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22刺激HepG2和LO2细胞后,对c-myc及Bcl-2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IL-22明显降低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AST值的升高,减轻ConA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体外检测IL-22对HepG2和LO2细胞表达c-myc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有促进作用。结论IL-22对T细胞介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IL-22促进肝细胞的抗凋亡因子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动态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群的变化,为正确评价T淋巴细胞在M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Mp滴鼻感染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脾细胞上清中TGF-β1、IL-10含量。结果表明,Mp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下降。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第3天、第7天,TGF-β1、IL-10表达水平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周血TGF-β1、IL-10的表达与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成反比。提示TGF-β1可能参与了对Th1细胞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产白介素-17(IL-17)T细胞主要包括了产IL-17 CD4+T细胞即Th17细胞、产IL-17γδT细胞和产IL-17 CD8+T细胞等。随着对Th17这一系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们能通过产生IL-17和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该文将对产IL-17 T细胞在肺部细菌感染中所起作用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OX40是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OX40能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中对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建立RSV急性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分选、Real-time RT-PCR、Elisa、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在RSV感染性气道炎症中OX40对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RSV感染后脾组织内表达OX40的CD4~+T细胞数量及CD4~+T细胞OX40 mRNAs和OX4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从感染3 d的BALB/c鼠脾组织分选CD4~+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加入OX40激动型抗体,发现加入OX40激动型抗体的CD4~+T细胞组与未加组相比,其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13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证实在感染性气道炎症中OX40对CD4~+T的细胞增殖与活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IL-17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除Th17细胞外,γδT17细胞也是IL-17的重要来源。γδT17细胞参与多种免疫应答过程,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γδT17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明γδT17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机制将为上述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自配体凋亡信号协同作用中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信号,它被白细胞介素7(IL-7)介导后,可激活休眠状态的Naive T细胞。在低于可诱导进入细胞周期的强度下,Naive T细胞中的TCR数量是由胸腺细胞TCR协调控制的。高浓度的IL-7和其他共同的g链细胞因子的共刺激下,就能介导T细胞经过自稳态增殖并转变为记忆细胞,许多记忆细胞都是由细胞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在生理状态正常的动物中,由休眠中的Naive T细胞向TCR依赖型记忆T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逐渐的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内外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对C57BL/6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以及细胞因子产生量的变化,来阐明MENK对CD4+T细胞的免疫效应.应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方法检测C57 BL/6小鼠体内外单独应用MENK,或联合IL-2、IFN-γ后,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的表达量及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在体内能显著增加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及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体外MENK单独应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及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而体外MENK联合IL-2或IFN-γ与MENK单独作用时相比无明显差异.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在体内能上调CD4+T细胞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IL-6抗体治疗对银屑病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方法:30只6-8周龄SPF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ormal组、Model组和IL-6组,Model组和IL-6组小鼠通过在背部脱毛区涂抹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IL-6组小鼠通过在背部脱毛区皮下注射IL-6抗体进行治疗。比较三组小鼠皮损组织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IL-6抗体治疗后,Model组和IL-6组小鼠皮损组织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Normal组小鼠(P<0.05);与Model组相比,IL-6组小鼠皮损组织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影响Th17/Th22和树突状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在皮肤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虽然已知T细胞通过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如IL-17、TNF-α等能诱发银屑病,但对于角质形成细胞如何影响T细胞的活化导致皮肤炎症级联放大而恶化银屑病病程仍知之甚少。近年来,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证明IL-23/IL-17/IL-22轴是银屑病中皮肤炎性细胞浸润和表皮层增生的主要诱因。这些研究将角质形成细胞作为银屑病病发的一个readout,而忽略了角质形成细胞对T细胞分化和活化的影响在银屑病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这篇综述将总结角质形成细胞和T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相互调节、相互制约的网络调控体系在银屑病致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为临床更好地诊治银屑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人子宫颈癌微环境内的分布与T细胞亚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TAMs在60例子宫颈癌组织、1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及10例子宫颈组织的分布情况;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浸润的FOXP3~+Treg细胞数量、CD8~+T细胞数量及其粒酶B分泌情况。统计学分析TAMs数量与癌间质浸润的FOXP3~+Treg、CD8~+T数量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TAMs在子宫颈癌微环境的数量均显著多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组织(p0.01,p0.01),同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多于子宫颈组织(p0.01);TAMs数量与宫颈癌间质内浸润的FOXP3~+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性(p0.05),且与淋巴结转移和癌栓相关(p0.05,p0.05),但与CD8~+T细胞浸润数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实验发现TAMs在宫颈癌微环境内大量分布,且与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及淋巴结转移和癌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2+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细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 d和7 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T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对SHIV特异性CD8+T细胞毒性效应的影响。方法定时采集16只SHIV感染恒河猴的外周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测定CD8+T细胞绝对数,并且体外检测经IL-21刺激SHIV特异性CD8+T细胞后其IL-21R、CD107a及胞内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外周血病毒载量和CD8+T细胞绝对数之间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HIV特异性CD8+T细胞经IL-21刺激后其细胞表面表达的IL-21R显著上调,而且perforin+CD8+T细胞和CD107a+CD8+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同未经刺激的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L-21能够促进SHIV特异性CD8+T细胞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作用。方法:收集胃癌患者和健康捐献者各30例,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唑来膦酸联合IL-2诱导前后γδT细胞的数量及其CD69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的γδT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唑来膦酸联合IL-2诱导PBMC后,胃癌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γδT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PBMC可显著扩增γδT细胞,以加强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IVmac239病毒分别通过直肠(rectal infection:IR)及静脉(intravenous infection:IV)感染恒河猴,在感染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与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CD95)表达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将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途径各感染14只恒河猴。监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从而明确感染。同时,在感染急性期内9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结果静脉组恒河猴CD95表达量于第2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最高,同时CD4+T淋巴细胞数降到最低。直肠组恒河猴也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升高,但第10天才达到最高值,CD4+T淋巴细胞数于第17天降到最低。同静脉组相比,直肠组CD95表达量增高及CD4+T细胞数降低均较晚出现,且其CD4+T细胞数量降至最低晚于CD95表达量达到峰值一周后出现。结论 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感染恒河猴后,伴随CD4+T细胞表面CD95表达的升高,CD4+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但不同感染途径对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不尽相同,这可能由于不同感染途径造成CD95在感染急性期CD4+T细胞数量降低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6.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B细胞,其在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血液阶段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AS,P.c AS)感染的BALB/c小鼠,观察了感染过程中Bregs数量变化及其表面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感染P.c AS后红细胞感染率逐渐升高,于感染后第9天达到30%,多数小鼠死亡。脾组织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在感染后显著升高,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感染后第8天仍为正常小鼠的10倍左右。CD4+细胞中IL-10+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于感染后第8天回落至正常水平;而CD19+细胞中IL-10+细胞(Bregs)百分比在感染后持续上升,在感染后第8天达到CD19+细胞的5%左右;感染后第5天,脾中CD4+IL-10+细胞绝对数量高于CD19+IL-10+细胞,至感染后第8天,CD19+IL-10+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高于CD4+IL-10+细胞(P﹤0.01),约90%Bregs为CD5-细胞。结果提示,P.c AS感染过程中Bregs显著活化,是感染1周后IL-10的主要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与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患者炎性因子、 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宫颈感染HPV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5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阴道菌群情况、T细胞亚群水平(CD4+、CD8+、CD4+/CD8+)、IFN-γ和IL-4等炎性因子水平。观察组根据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又分为阴道微生态失衡组和阴道微生态正常组,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水平;ROC曲线评估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预测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阴道菌群失调与HPV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明显46.7%高于对照组6.3%(P<0.05);观察组CD4+T细胞、CD4+/CD8+、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IL-4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阴道微生态失衡者CD4+T细胞、CD4+/CD8+和IFN-γ水平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而CD8+T细胞、IL-4水平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P<0.05);血清IFN-γ、IL-4、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联合预测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AUC为0.97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98.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感染患者血清IFN-γ、IL-4、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与阴道菌群失调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血清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EAH)小鼠模型,探讨γδ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EAH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EAH小鼠模型,并予不同的干预措施,用ELISA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IL-17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淋巴细胞亚群中IL-17的表达,根据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血清中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观察中和抗体对EAH小鼠肝脏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肝脏IL-17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炎症程度正相关(r=0.82,P0.01),模型组肝脏淋巴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而γδT细胞中IL-17+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和IL-17组小鼠的肝脏炎症明显轻于rat Ig G对照组(P0.01),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γδT细胞清除组小鼠的肝脏炎症明显轻于hamster Ig G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EAH小鼠中升高的IL-17主要来源于γδT细胞,中和IL-17或γδT细胞均可抑制或减轻炎症,提示肝脏γδT细胞通过IL-17参与EAH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分别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取小鼠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的发育和分布。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6周,CD4^+T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旋毛虫幼虫主要分布在小鼠的膈肌,其次为咬肌,舌肌最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d即可检出旋毛虫,35~42d密度达最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创伤小鼠抑制性T细胞(Ts)对白介素2(IL-2)及IL-2受体(IL-2R)α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创伤后Ts细胞对正常活化T细胞内IL-2 mRNA及IL-2 RαmRNA水平的抑制作用增强,以伤后4天最为明显,伤后10天仍未恢复正常。创伤后Ts细胞还可升高正常活化T细胞内cAMP含量,降低cGMP含量,增加cAMP/cGMP比值。且可降低三磷酸肌醇(IP_3)含量、游离钙(Ca~(2 ))浓度、钙调素(CaM)、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M-PK)及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去除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中的Ts细胞,则可使其IL-2mRNA及IL-2RαmRNA水平明显升高。并可使cAMP、cGMP、IP_3含量、Ca~(2 )浓度、CaM、CaM-PK及PKC活性的变化发生逆转。表明创伤后Ts细胞可通过影响T细胞内环核苷酸含量及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进而抑制IL-2及IL-2 Rα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