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昆虫交配行为与其日龄和生殖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交配行为与其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大小的关系,为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防控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交配实验测定了不同配对晚数、日龄、性比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和交配次数,通过雄蛾精巢解剖分析了交配次数与精巢体积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随配对晚数增加而增加,但第1-5晚的增加速度大于第6-7晚的;1-4日龄蛾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5日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1-3日龄蛾配对1晚的交配率与新羽化蛾配对2~4晚的均无显著差异。亚洲玉米螟可以交配1~3次,但是交配3次的比例极低。雌性数量从1增为2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增加;从2增为3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死亡率显著增加,交配1次的雄蛾进行二次交配的比例也增加,并且雄蛾更愿意与处女雌蛾进行第2次交配;交配1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总是显著大于同期未交配雄蛾的,交配1次稍降低了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交配2次则明显增加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亚洲玉米螟交配与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实了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和交配干扰技术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日龄和交配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雄蛾内生殖器官的影响,以及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和性信息素诱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雄蛾进行比较。【结果】除了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附腺、复射精管和单射精管外,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系统还包含1对附腺囊,同时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分为5段(PS1-5),PS1又细分为5区(PS1Ⅰ-Ⅴ)。生殖器内含物可分为5级(0-4级),存在充满和未充满生殖器两种状态。1日龄雄蛾内生殖系统不同器官的内含物等级存在差异,但是日龄对雄蛾生殖系统内含物等级无明显影响。交配后0 h亚洲玉米螟雄蛾,除输精管、储精囊和附腺囊外,其余生殖器官内含物等级较未交配雄蛾的均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交配后时间的增加,雄蛾生殖器内含物等级逐渐恢复,各器官内含物等级恢复的速度存在差异,交配后60 h所有内含物等级均恢复到未交配状态。但是直到交配后228 h,交配雄蛾PS5内含物仍然表现出断裂等形态特征,和未交配雄蛾存在差异。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中有60.9%的生殖系统表现出未交配雄蛾特征。【结论】利用PS5内含物的形态可以鉴别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性信息素群集诱杀的亚洲玉米螟雄蛾大部分是未交配。本研究结果为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的判定和蛾类害虫性信息素测报和防治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赤眼蜂是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为探明艾叶精油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及两者对米蛾的联合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艾叶精油熏蒸、触杀、驱避活性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及艾叶精油和玉米螟赤眼蜂对米蛾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艾叶精油熏蒸和触杀处理对玉米螟赤眼蜂卵具有明显影响,寄生在米蛾卵上的玉米螟赤眼蜂卵经0.1、0.2、0.3、0.4、0.5、0.6μg/cm3艾叶精油熏蒸处理72h后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分别为56.67%、49.33%、44.00%、33.33%、26.00%和14.67%;寄生在米蛾卵上的玉米螟赤眼蜂卵经100、200、300、400、500、600mg/L艾叶精油触杀处理72h后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分别为54.00%、45.33%、38.00%、28.67%、18.00%和6.00%,均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艾叶精油驱避活性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也有明显的影响,300mg/L艾叶精油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驱避率79.05%,随着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的增加,这种影响作用降低;联合应用艾叶精油与玉米螟赤眼蜂时先释放玉米螟赤眼蜂,24h后再滴加艾叶精油的防治效果最佳,米蛾的死亡率可高达96%。  相似文献   

5.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混生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隔离试验、形态鉴定、网室内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和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 :张家口苍耳中的玉米螟与新疆伊宁的欧洲玉米螟同种 ,而为害玉米的优势种与广东阳山的亚洲玉米螟同种。张家口为害玉米的种群中 ,有部分雄蛾对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及苍耳中的雌处女蛾具有反应。苍耳和玉米中的种群在玉米、谷子、高梁、苍耳、草和大马蓼等 6种寄主上均可产卵和取食为害 ,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证实张家口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生区 ,而且在玉米中很可能有少量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混生。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引诱作用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鳞片的正己烷提取物在0.5 mg/mL和 1 mg/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寄主卵的正己烷提取物在5块卵/mL和1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在4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交配未产卵和产卵后前期的雌蛾附腺提取液有反应,而对处女蛾和产卵后期的附腺提取液没反应。卵表提取物和附腺提取物比鳞片提取液对赤眼蜂引诱作用强,两者对赤眼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其附腺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而处女蛾、产卵前期雌蛾、产卵后期雌蛾及其附腺却没有作用;当玉米螟卵块数量为2块及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当量为0.25块卵时,对玉米螟赤眼蜂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尤其以产在玻璃管内卵块吸引最为显著,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性信息素组分之一,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E12.14: Ac)在剂量为1 μg时亦显著刺激了赤眼蜂的活动,表现为进入处理区的次数明显增加,且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
寄生发生前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及寄生发生后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能够反映出寄主对寄生蜂的适合性,而寄生蜂对寄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寄生蜂完成发育的生理基础。为了从寄生蜂利用寄主营养能力的角度探讨寄主对不同种赤眼蜂适合性变化的原因,本文观察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为寄主时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和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寄生行为及发育和存活情况,测定了被寄生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时间为84.9 s,显著长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卵时间。拟澳洲赤眼蜂检测寄主所需时间为30.8 s,显著长于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所需时间,但从每寄主卵中羽化出的拟澳洲赤眼蜂数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及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结果。3种赤眼蜂卵+幼虫的发育历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卵成虫的发育历期间存在显著差异。玉米螟赤眼蜂幼虫期和预蛹期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相应虫期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米蛾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及拟澳洲赤眼蜂的适合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合性。未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24~96 h时间段内从开始的2.194 mg/mL逐渐下降到1.565 mg/mL,而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被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在4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239 mg/mL和3.222 mg/mL,被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在72 h达到最高值,为4 .323 mg/mL,显示同玉米螟赤眼蜂相比,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能够更快地分解利用寄主营养。这些结果提示,3种赤眼蜂利用米蛾卵内营养物质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米蛾卵对3种蜂适合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蕉藕与几个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诱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仪等技术,测定了自然和室内条件下,蕉藕和几个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诱集作用。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蕉藕叶片上亚洲玉米螟的落卵量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2)室内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在涂有0.1g.ml-1和10g.ml-1浓度蕉藕叶片粗提物的玻璃板上的平均落卵量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EAG反应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对蕉藕和4个玉米品种叶片粗提物均可产生EAG反应,多数反应相对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0.1g.ml-1浓度时,交配雌蛾对蕉藕叶片粗提物的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行为测定结果表明,蕉藕叶片粗提物对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处女雌蛾和雄蛾均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其平均诱捕率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经相关性分析显示,田间试验与行为反应结果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表明,蕉藕对亚洲玉米螟有显著的产卵诱集作用,且这种作用在0.1g.ml-1至10g.ml-1的范围内有随叶片粗提物浓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温度为(25±5)℃、湿度为75%±5%、光照周期为L∶D=16∶8的恒定条件下,研究了7科12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蛹期、成虫期、羽化率、雌蛾繁殖力及雄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能够在12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长发育。取食苍耳的幼虫历期较短(17.4 d),蛹期较短(5.9 d);成虫寿命较长(9.0 d),蛹重较大(50.7 mg);取食油菜的幼虫单雌产卵量较大(210粒/雌),取食油菜和油麦菜的幼虫成活率和蛹羽化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雄蛾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显著,幼虫取食酸模叶蓼后,雄蛾体内SOD活性较高,幼虫取食苍耳后,雄蛾体内POD和CAT活性较高。【结论】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取食苍耳和酸模叶蓼有利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保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性。亚洲玉米螟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能调节自身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寄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蛾在寻找产卵寄主时起重要作用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以探索亚洲玉米螟和寄主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田间产卵和风洞行为试验,从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葎草Humulus scandens、玉米Zea may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5种寄主植物中筛选出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偏好寄主;并结合顶空吸附采样法,收集该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再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系统(GC×GC-TOFMS)鉴定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定亚洲玉米螟雌蛾对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田间产卵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落卵量依次为玉米酸模叶蓼葎草稗草苘麻。风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对葎草的产卵趋性显著高于其他寄主植物。GC×GCTOFMS结果表明,葎草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有45种,其中,萜烯类相对含量高达86.29%,醛类、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合计仅占15.83%。GC-EAD结果显示,芳樟醇、α-葎草烯、桧烯、月桂烯、2-正戊基呋喃、壬醛、α-法呢烯、反式-罗勒烯和苯甲醛等9种挥发性物质能引起亚洲玉米螟雌蛾明显的电生理反应。【结论】亚洲玉米螟雌蛾对不同产卵寄主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性,寄主植物的理化因素是造成选择差异性的主要因素,葎草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对亚洲玉米螟有较强的吸引作用;芳樟醇、α-葎草烯、桧烯、月桂烯、2-正戊基呋喃、壬醛、α-法呢烯、反式-罗勒烯和苯甲醛9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对亚洲玉米螟产卵寄主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陇东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寿民  侯正明 《昆虫知识》2004,41(5):461-464
米螟性诱剂试验、形态鉴定表明 ,陇东发生的玉米螟 ,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为优势种 ,也有少量的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alis (H櫣bner)。有效积温计算 ,年发生 1 2 4代 ,其中蛹期3 3d ,产卵前期 7d ,卵期 1 2d ,幼虫期 46d。观察表明陇东玉米螟年发生基本 1代 ,局部 2代。 7月上中旬为蛾量高峰期。阶段性人工饲养表明 ,蛹期 2 1 8d ,产卵前期 2 8d ,卵期 1 0 1d。雌蛾寿命 7 9d ,雄蛾寿命 6 4d。影响发生的重要因素是降水量和天敌。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为了探索玉米螟性引诱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1974年8月10日至25日在哈尔滨,对第二代玉米螟性引诱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简报如下。 1974年8月10-11日从谷子地收集玉米螟蛹,放在室内铁纱养虫笼中羽化,每隔两小时将展翅雌蛾移入另一种放有湿棉纱球作饮料并保持湿度的铁纱养虫笼内(不要雄蛾)。当雌蛾经过24小时,即达到性成熟阶段时,将腹末4节剪下,浸入存放在磨口玻璃瓶中的二氯甲烷内,放在8℃以下的冰箱内保存,直到全部雌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温、湿度对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亚洲玉米螟0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成虫的交配和产卵及寿命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16℃~32℃和RH20%~100%的温湿范围中,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在20℃~28℃恒温和RH70%~100%的温湿组合中较大,其中在24℃恒温和28℃~20℃变温与RH90%~100%的组合中为最大,在32℃和RH20%的组合中为最小。单雌抱卵量、产卵量和产出卵率及交配次数均与温度呈抛物线曲线关系,与湿度呈正相关。温、湿度对成虫繁殖力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成虫寿命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成虫寿命越短;而湿度越高,成虫寿命越长。但雄蛾比雌蛾较耐低湿,在16℃~24℃下雄蛾寿命比雌蛾较长。此外,雄蛾较强的交配能力可促进卵的发育和产出。以上结果对玉米螟种群动态消长的分析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 Ni2+ 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 5, 10, 15和20 mg/kg)的重金属Ni2+,以不添加重金属的人工饲料为对照,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项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指标参数。【结果】Ni 2+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抑制作用;对亚洲玉米螟雌蛹重有促进作用,但随Ni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低浓度Ni2+(1~10 mg/kg)对雄蛹重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i2+(15~20 mg/kg)对雄蛹重有抑制作用。随着Ni2+浓度的增加,亚洲玉米螟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逐渐减小;1 mg/kg Ni2+浓度下雌蛾求偶率及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其余4个Ni2+浓度都对雌蛾求偶行为产生影响且表现为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提前,最高求偶率均小于100%。5 mg/kg Ni2+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定向行为有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重金属Ni2+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气味对其未交配雄蛾、雌蛾均具有引诱作用;从中分离出35种化合物,其中(+)-环苜蓿烯含量最高,达到(2391.60±161.34)ng;6种化合物能引起亚洲玉米螟未交配成虫的GC-EAD反应,其中顺-3-己烯-1-醇、(+)-环苜蓿烯、β-石竹烯对未交配雄蛾、雌蛾定向行为具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刀豆氨酸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浓度刀豆氨酸注射和饲喂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5龄幼虫,影响其以后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引起畸蛹和畸蛾的明显作用,发育成的雌蛾性腺发育受到抑制,卵管变短,卵细胞数减少。不同交配实验表明对发育成的雄蛾影响更为严重,能使其不育。供试幼虫48小时后取血样,表明血淋巴蛋白质区带与对照组不同,认为刀豆氨酸对亚洲玉米螟的上述作用可能与刀豆氨酸取代精氨酸参入蛋白质的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啮小蜂Tetrastichus 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 of urnacalisGuene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4小时,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