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荚兰为兰科(Orchidaceae)香荚兰属(Vanilla)肉质、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n=32(x=16)。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 香荚兰属有110个种,其中有经济价值、为人类所利用的只有三个,即真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西印度香荚兰或瓜德罗普香荚兰(Vanilla pompona) (又叫大花香荚兰)和塔希提香荚兰(V. tahitensis),而以真香荚兰栽培面积最大,在商业上所占位置最为重要。 全世界年产成品香荚兰果荚1000—1600吨,生产的国家或地区有: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印度尼西亚、留尼汪岛、墨西哥、波里尼西亚、瓜德罗普岛、塔希提、马来  相似文献   

2.
香荚兰作为食品香料植物在热带地区普遍种植以来,许多产区发生炭疽病。该病是香荚兰最严重的病害,而且分布十分广泛[4,7]。它侵染香荚兰叶片、茎蔓、根以及果荚,严重时造成死株和落果,影响香荚兰生产。本所地处厦门地区,于1960年前后,从国外引种香荚兰,种植后不久,就发生炭疽病,当时曾初步报道该病是Colletotrichumsp.所致。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病原菌种的鉴定及有效杀菌剂的筛选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报道这方面研究所获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廉价的合成香兰素掺入香荚兰提取物是香荚兰提取业中的严重问题。它涉及每年香荚兰提取物产品的几百万美元交易。香兰素是天然香荚兰豆经熟化后的产物,而合成香兰素通常是用造纸厂的亚硫酸盐废液中的木质素合成的。1唡合成香兰素的香味强度相当于1加仑单倍(Single-fold)香荚兰提取物;前者每唡价格为0.33美元,而后者1加仑价格达40美元,很明显,以合成香兰素进行掺假,在经济效益上十分诱人。 香荚兰豆提取物掺假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香英兰根腐病是为害香荚兰的严重病害之一,世界上很多香荚兰产区均有发生,在波多黎各发生特别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发展香荚兰生产的阻碍因素[10,11]。近年来,马达加斯加[9]、印度[6]、乌干达[5]均报道过本病。  相似文献   

5.
随着香荚兰提取物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天然香料将成为香料工业的主流,这一事实已愈来愈清楚了。尽管天然香荚兰豆提取物的价格远远高于合成香兰素。香兰素集中体现了天然香荚兰夏与化学合成香兰素之间的明显差别。据分析,用化学方法制造的香兰素所含的香味成份只是天然香荚兰豆提取物的20%。香荚兰豆中含有200多种  相似文献   

6.
香荚兰种子的无菌萌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是兰科、香荚兰属植物,主产于湿热地区。香荚兰的果实是国际上重要的食用香料的原料。大约在1960年,我国引入香荚兰试栽。生产上,通常用扦插法繁殖;但如用种子繁殖,虽然结实较晚(约7至8年开始结实,较扦插苗晚4—5年),但结实期长,盛产期可维持约15年。而且,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要用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7.
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Salisb.)Ames(V. planifolia Andr.)]是热带雨林中一种兰科的藤本植物。其果荚经加工后成为高级的食品香料,早在十六世纪初就引起欧亚一些国家的重视。我国于六十年代初,由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场首次引进试种,但香荚兰在厦门地区还需栽培于温室方能安全越冬。因此,除研究温室栽培的综合措施外,培育抗寒高产品种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对其花粉萌发条件与贮藏方法的研究,不仅为研究香荚兰的花粉生理积累资料,而且为栽培的香荚兰与我省野生的香荚兰杂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培养基的组成及添加吸附剂对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产生香兰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吸附剂活性炭及XAD-2后,香荚兰细胞产生的香兰素含量明显增加,而且活性炭的效果优于XAD-2;香荚兰细胞在全组成的MS培养基中香兰素含量均低于由矿物质盐组成培养基中的含量。可以考虑采用二步培养法来培养香荚兰细胞及产生香兰素。  相似文献   

9.
香荚兰属(Vanilla)被西方国家发现作为一种食用香料之后,其用途不断扩大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在香荚兰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获得极好的声誉,可是,作为一种药物和催欲药,现在几乎不再为人所知,而在十六世纪时,人们是很相信其药疗作用的。 早在1794年,Barham就报道:“香荚兰果荚具有强心、补恼、健胃、驱风作用,并能排凃梗阻、降低体液粘性、利尿、利于排经”。这说明了人们对香荚兰的药疗作用所给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香子兰[Vanilla fragrans(Salisb.)Ames(V.planifolia Andr.)]是一种名贵的食品香料植物,我国引进后至今仍处于试种阶段。我所在玻璃温室种植条件下,曾出现过香子兰落花落荚(植物学上称为蒴果)较为严重的现象。落荚率曾高达84.2%。而国内外未见有关利用生长素防止香子兰的花和果荚脱落的报道。为此布置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香荚兰[Vanilla fragrsns(Salisb.)Ames(V. planifolia Andr.)]又名香子兰、香果兰、香兰。它是热带雨林中一种大型攀缘的兰科植物,原产中美洲。  相似文献   

12.
对引自墨西哥的香荚兰VanilaplanifoliaAndr.和生长于云南河口县城附近沟谷雨林下的滇南香荚兰V.siamensisRolfeexDownie进行了茎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茎的解剖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引自墨西哥的香荚兰,在皮层最内方与维管区之间存在一环带状的厚壁组织,而滇南香荚兰茎则没有形成这种厚壁组织环;香荚兰茎的皮层细胞小,易于与维管区域的薄壁组织细胞相区别,而滇南香荚兰茎的皮层细胞较大,难与维管区域的薄壁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同属不同种植物茎中存在如此大的解剖学特征差异实属罕见。它不仅为区分这两个种提供重要的解剖特征依据,而且对于开展种间杂交和对杂种后代的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香荚兰光合特性与室内栽培措施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红外线CO2微量分析仪和14CO2标记,测定玻璃室内栽培的香荚兰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植株器官间CO2的吸收、固定量。并测定玻璃室内大面积种植的香荚兰叶面积系数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香荚兰对CO2吸收和固定属于CAM类型。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光饱点为10000勒克斯,光补偿点为500勒克斯。并根据其光合特性,对玻璃室内香荚兰栽培措施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香荚兰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攀援性兰科植物。原产墨西哥,现广泛栽植在热带多雨地区。它的果实(荚)发酵后,是一种天然食品香料(主香成份是香草醛)的来源。 香荚兰可以用种子繁殖,但从出芽到结实约需7—9年。因此,通常用扦插法繁殖。用长为30—50厘米的插条扦插,3—4年后即可开花结实。因所用的插条较长,国  相似文献   

15.
香荚兰根腐病的研究Ⅱ.病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荚兰根腐病是香荚兰(Vanilla frangrans)的严重病害之一。据报道[4-6]世界上许多产区的香荚兰根腐病均为Fusarium oxysporum f.sp.vanillae(tucker) Gordon所致。已经证实,厦门地区室内种植的香荚兰根腐病亦为该菌所致[1],为害严重。国外许多文献[2-7]报道过本病,但对其发生规律尚缺乏系统研究。在我国也未见报道。本文所报是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兰科新种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Z.J.Liu&S.C.Chen作了描述与绘图。此新种为深圳发现的第一个兰科新种,与台湾香荚兰V。somai Hayata有亲缘关系。但是,本新种花序具4花,花较大,不完全开放;唇瓣不裂,紫红色,基部与蕊柱合生长度达3/4,刷状附属物位于唇盘的上部,甚易区别于台湾香荚兰。  相似文献   

17.
香子兰(Vanilla fragrans Ames)是一种热带名贵香料植物。其荚果经加工或有机溶剂浸提后,为商品的香荚兰豆或香子兰酊剂。  相似文献   

18.
未经高温处理的黑曲霉诱导物对香荚兰细胞培养产生香兰素有促进作用;苯丙氨酸有利于香荚兰细胞生长,但对香兰素的合成无影响;阿魏酸则减缓细胞生长,明显促进香兰素的合成,但其浓度不宜高于5mmol/L。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香阶段香荚兰豆荚中糖甙水解成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葡糖甙酶处理香荚兰青荚,HPLC测定酶处理豆荚和空白对照样中香兰素、香兰酸、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4个糖甙水解成份的含量。对不同生香阶段的香荚兰豆荚进行上述水解成份的定性,定量分析度监测其在豆荚完整陈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生香加工技术,提高豆荚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热带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Salisb.)Ames syn.V.planifolia Andr.]由于是食品工业上一种极为理想的天然香料植物资源,果荚经加工芳香独特而被人们所重视,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盛誉,价格昂贵。它在国民经济中对于促进食品和香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外汇支出,增加财源收入是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的。因此,有关部门对香荚兰的引种、栽培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很重视。据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