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在大鼠育成室内的一笼大鼠中 ,发现部分大鼠的尾部有被咬伤现象 ,伤口大小、轻重很不规律 ,类似不规则的暗红丘疹 ,有的尾部伴有红肿现象 ,很容易误认为是疾病所至。尾咬伤现象发展很快 ,三天内 2 8只大鼠全部被咬伤。尾咬伤现象均在夜间发生 ,多数在 19时~ 2 3时发生。1 对大鼠尾咬伤程度的观察2 8只大鼠中 ,尾部 10处以下咬伤的动物数为 9只 ,占 32 % ;尾部 10~ 2 0处咬伤的动物数为 15只 ,占 5 4 % ;尾部 2 0处以上咬伤的动物数为 4只 ,占 14 % ;尾部被咬伤数占 10 0 % ,以尾部 10~ 2 0处咬伤为主。被咬伤的大鼠尾部 ,有的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梁振玲  马建章  戎可 《生态学报》2016,36(4):1162-1169
分散贮食是许多动物取食行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植物种子为主要贮食对象的动物来说,种子内营养物质含量、种子大小以及种子内次生化合物的含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动物的贮食行为。动物偏爱贮藏个体较大的种子,大种子多被搬运并分散贮藏在远离种源的地方,而小种子则多被就地取食,以补充动物贮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贮食动物主要通过空间记忆、特殊路线以及贮藏点周围的直接线索等途径重新获取贮藏点内食物。在重取过程中,一些贮藏点被遗忘,其中的种子成为植物种群更新的潜在种子库。因此,分散贮食动物不仅是种子捕食者,还是种子传播者,它们对植物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影响了植物种子的存活和幼苗的建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分布。植物种群为了促进种子的传播,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适应性策略,降低种子的直接被捕食率,提高种子的被贮藏率。研究动物分散贮食行为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贮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从而认识贮食动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播有效性是评估食果动物对植物种群更新贡献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植物种群的续存,影响着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系。本文从种子传播数量、质量角度分析了影响动物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并从有效传播动物组合角度分析了其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传播数量的多少与动物的取食行为有关。以整吞取食的食果动物常被认为是植物的有效传播动物,而植物的果实为动物偏好选择的食物时,势必导致该种植物拥有高的种子传播数量。传播质量与食果动物肠道种子滞留时间以及其后的种子传播距离和排放地相关。体型较大、生境适应能力和迁徙性较强的动物常为植物提供较远的传播距离,而被认为传播质量较高。取食后动物的生境选择决定了种子的排放地,进而影响它们的种子传播质量。如果取食后动物偏好利用植物适宜更新的生境时,动物则拥有较高的传播质量。有效传播动物通常在传播数量和传播质量以互补形成一些组合对植物种群更新起贡献。今后工作应将动物行为野外监测和种子萌发实验相结合、取食后多种行为相结合来分析动物的传播有效性;而以一些国内特有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传播有效性研究应是今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植物与昆虫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有的植物依靠昆虫传粉才得繁衍后代,被称为“虫媒植物”;有的昆虫也以某一植物中获取花蜜和花粉粒为生,这些互利关系早为大家所熟悉。另外,有些昆虫则以植物体茎、叶为食,在自然情况下,大部分植物并未因此消失,在一定时间以后,植物体又茂繁如初。看来植物体被昆虫啮食后具有一定的适应,正如price【8】所说,“昆虫是决定植物演化及分布的重要因子,而植物在塑造昆虫行为与演化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可见昆虫与植物是彼以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正> 1985年5月7—12日,笔者对易贡茶场近年来直插茶园大面积死苗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造成上述原因之一是蝼蛄所致。经查资料,蝼姑在西藏属首次发现。蝼蛄在易贡主要为害一年生茶苗,二年生茶苗次之,多年生茶园也有分布。蔬菜、青稞、小麦、大豆也见受害,但一般较轻。据在一年生茶园抽样调查(海拔2,160—2,270米),每平方米有蝼蛄平均11头,最高达24头,且沙土地多于粘土地。蝼蛄的成虫和若虫咬食茶苗和嫩茎,重者咬断,轻者咬成  相似文献   

6.
近代有很多学者发现蛇血清及某些哺乳动物血液中存在抗蛇毒因子。一、能产生抗毒因子的动物。血液中含抗毒因子的动物包括某些毒蛇及某些无毒蛇和哺乳动物,后者包括:1、食毒蛇的动物;2、被毒蛇捕食的哺乳动物;3、人类。  相似文献   

7.
黄标  吴彩秀 《昆虫知识》2006,43(4):566-566
蝼蛄是典型的地下害虫。在我国发生的有华北蝼蛄Gryllotalapunispina、东方蝼蛄G.orientalis、台湾蝼蛄G.formosana。近年报道还有金秀蝼蛄G.jinxiuensis和河南蝼蛄G.henana[1]。在广西发生的为东方蝼蛄,主要危害水稻,其次是麦、棉、烟等作物,还可取食杂草为主。蝼蛄咬食萌发的  相似文献   

8.
大年结实(mast seeding)是多生年植物种群周期性同步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年结实作为植物适应环境条件、提高繁殖能力的一种策略而备受关注, 但其驱动机制和进化意义尚存在较大争议。在依赖动物扩散种子的植物中, 大年结实被认为是一种调控动物贮食行为、提高种子扩散效率, 并最终增加繁殖成功率的一种策略; 动物介导的植物间互作可能是促进植物共存的进化驱动力。本文简要梳理了大年结实现象的各种假说, 提出了一个包括气候、资源、动植物互作的理解大年结实机制的概念框架, 并着重讨论了大年结实和动物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进化和生态意义。建议未来研究需要借助长期生态监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揭示植物大年结实与动物贮食行为之间的生态与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利用嫁接的方法来定向的蒙导砧木或接穗,使其具有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在动物饲养上也试验了类似的方法,利用一种动物的行为来影响另一种动物的习性。1.吐绶鸡响安哥拉兔的食性我们饲养的吐绶鸡喜食野草野菜,所以把它和安哥拉兔放养在一起。当喂家兔野草时,吐绶鸡总是习惯的走来挑食它所喜食的野菜;当给吐绶鸡进食麦、高粱等种子的时候,有些家免也会跳到台上窃食吐绶鸡的食物。这样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结果,使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许多接近的地方。前年(1958)麦播时,因秋凉而使蝗虫飞跳艰难。爱好动物饲养的同学们捕获了许多蝗虫拿来喂吐绶鸡。这时,家兔也跳来集中注意力的嗅着,有的竟然拾到嘴里进行咀嚼。但是,这种食物由于不适合它的食性而又被抛弃了。  相似文献   

10.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植物也能摄食动物,这类食虫植物往往就不大为人们注意。下面就我们常见的二种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食根动物是植物的主要危害者,植物与食根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食根动物与异质性土壤、根系的关系,以及食根动物对植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食根动物与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再生能力、存活,植物化学物质与其他有机体之间的作用机理和食根动物对植物生理、种群动态、植物结构的影响.建议加强对植物控制食根动物取食时采取的对策、食根动物改变生态系统C、N循环的机制以及植物寄生性线虫存在的生态系统养分的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植物还会“智胜”动物。有的植物为了使自己免受动物侵害,就分泌出某些化学物质来对付动物。如昆虫吃了植物的茎叶之后,就会消化分解植物体内的多糖。昆虫胃里有糖苷酶,它能促使多糖水解成单糖,在昆虫体内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有些植物根据这一情况,制造出一类带羟基的吡咯烷化合物,其化学结构跟果糖相似,能成功欺骗糖苷酶,使它误把这种化合物当作果糖结合,但一结合就再难水解,从而破坏了糖苷酶的催化水解反应,昆虫吃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繁殖体总是面临来自各类生物(如昆虫、脊椎动物、真菌)的捕食风险。因动物捕食引起的种子死亡率影响植物的适合度、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种子被捕食的时间和强度成为植物生活史中发芽速度、地下种子库等特征的主要选择压力,而种子大小、生境类型等因素也影响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捕食者饱和现象被认为是植物和种子捕食者之间的高度协同进化作用的结果,是限制动物破坏种子、提高被扩散种子存活率的一种选择压力。大部分群落中的大多数植物种子被动物扩散。种子扩散影响种子密度、种子被捕食率、病原体攻击率、种子与母树的距离、种子到达的生境类型以及建成的植株将与何种植物竞争,从而影响种子和幼苗的存活,最终影响母树及后代植物的适合度。种子被动物扩散后的分布一般遵循负指数分布曲线,大多数种子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捕食风险、生境类型、植被盖度均影响动物对种子的扩散。植物结实的季节和果实损耗的过程也体现了其对扩散机会的适应。许多动物有贮藏植物种子的行为。动物贮藏植物繁殖体的行为,一方面调节食物的时空分布,提高了贮食动物在食物缺乏期的生存概率;另一方面也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条件,促进了植物的扩散。于是,植物与贮食动物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自然界互惠关系(mutualism)的一种。影响幼苗存活和建成的因子包括种子贮蒇点的微生境、湿度、坡向、坡度、林冠盖度等。许多果食性动物吃掉果肉后,再将完好的种子反刍或排泄出来。种子经动物消化道处理后,发芽率常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动物保护食物贮藏的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贮食动物依赖食物贮藏度过食物缺乏期,动物贮 食包括寻找食物,采集,处理,搬运,放置/掩蔽,保护和找回,食用等环节。动物贮藏食物并不意味着它日后能食用这些食物,作用食物埋藏的动物和植物繁殖体,可能由于霉变,腐烂,萌发,被盗用而丢失。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贮藏损失。  相似文献   

15.
祖国如花似锦的大地上,在遥远的过去,曾经生活过无数的动物和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往今来的生命一批又一批地悄悄消失了。已经死亡的生物残骸有的在适合的环境下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地质、古生物和考古学者探索地球发展历史的见证——化石。然而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以及某些动物的捣乱,也会造出假化石和假石器来,使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人上当受骗。这在爱好者中不乏其例。因此,如何辨别化石和石器的真伪,对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鳞翅目通常是取食高等植物,但其中也有取食低等植物的——真菌(食菌性,MeToa);植物的碎屑(食残性,eTpToA);甚至有的取食动物躯体附属物——毛皮、毛、皮革等(食角性,kepaToa);此外,还应指出,有食动物的情况,即捕食性(XHecTBo)。 对鳞翅目来说,肉食性(OTOHocTb)及捕食性的现象是很稀少的,目前共有几十种  相似文献   

17.
植食现象(动物吃植物) 动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种植物是不被动物所取食的。而在动物中,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最高等的哺乳动物,都有许多专门以吃植物为生的种类。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都有赖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因此,归根结底,一切动物都直接间接依赖植物为食。植食动物的数量对植物的数量有显著影响,而植物的数量反过来又限制着动物的数量。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等植物中的乙酰胆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乙酰胆碱是动物神经传导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高等植物中也普遍存在,并参与调控某些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乙酸胆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刘勇  陈进 《生物多样性》2002,10(2):213-218
在种子传播过程中动植物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植物通过食果动物对其种子的传播可能获得逃避种子捕食者、占据新的生境斑块和基因流动等好处,而动物通过消化果肉获得营养和能量作为回报,动植物彼此相互作用,进而可能建立协同进化关系。动植物之间还可能发生在种、属或科水平以上的多物种的多配协同进化,或者通过关键种的协同进化来带动其他食果动物和植物相关性状的进化。“果肉防御假说”则认为果肉原本是保护种子的防御组织,后来才进化成为吸引食果动物以促进种子传播的物质。然而,食果动物和植物一对一的协同进化的例证并不多见;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在时空上难以确定;食果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速度不一致;植物与种子传播者的选择压力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和不平衡,加上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这种选择压力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有可能变得不显著。种子传播中动植物在进化意义上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应对食果动物和植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对系统发育中相联系的不同种的动植物关系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动植物关系对物种分化的影响,有可能为检验食果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证据。食果动物传播种子对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动植物关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仍将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食果动物与依赖其传播种子的植物间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互惠关系,生境破碎化往往干扰种子传播过程,继而破坏这种关系.生境破碎化通常降低食果动物的多样性,但亦有相反的情况出现.食果动物对生境破碎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泛性森林动物和广食性动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境破碎化对依赖动物传播的植物影响有差异,多数植物受到负面影响,但也有一些植物不受影响,甚至受益.动物在破碎生境中对种子传播的有效性是种子搬运量、传播距离、种子萌发及种群建立等环节的综合效果.破碎化生境中种子的搬运量与动物的觅食行为和食物选择有关;种子传播距离受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改变和生境斑块异质性的影响;种子萌发和更新种群建立成功与否决定于是否存在有效的种子传播者.生境破碎化如何影响种子传播以及动植物相互关系,尤其是异质斑块的空间分布如何影响食果动物的传播有效性、破碎化生境下动植物互惠共生关系如何建立,生境破碎化导致的植物入侵对本地植物种子传播的影响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