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2012~2013年每年的4~7月,在陕西神木县红碱淖(39°04'21″~39°04'43″N,109°53'12″~109°53'40″E)对白喉林莺(Sylvia curru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喉林莺4月末迁来繁殖,5月初开始营巢于油蒿(Artemisia ordosia)、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巢由柳絮、枯枝和干草编织而成。对33个巢的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9.62±0.227)cm,巢内径(5.21±0.084)cm,巢深(5.05±0.160)cm,巢高(9.03±0.185)cm,巢距地面高度(24.91±1.084)cm,巢约位于植株高度的1/3处(由下而上)。营巢成功率为77.1%(n=35),窝卵数4~5枚(n=27),卵重(7.49±0.021)g,卵长径(17.27±0.057)mm,卵短径(12.86±0.080)mm(n=130)。孵化期为11~13 d,孵化率为93.1%,雏鸟出飞为90.9%。雏鸟的形态参数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单株植物冠径是制约白喉林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恶劣天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东方大苇莺繁殖生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方大苇莺在华北地区的重要繁殖栖息地之一.于2011年6—7月采用样线法在保护区内开展东方大苇莺巢位调查,累计记录巢位112处,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因子分析模型对保护区内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偏好在高程相对较高、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旱地芦苇景观内营巢,而避免在其他景观内营巢;2011年,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东方大苇莺繁殖适宜生境总面积2474.6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1131.19 h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最适宜生境呈圈层状结构分布,集中分布于现分隔2处的白洋淀东部的大麦淀、烧车淀核心区及其周边区域.为保护东方大苇莺繁殖生境,建议将大麦淀和烧车淀核心区合并,形成一个面积更大、分布相对集中的核心区,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维持白洋淀湿地自然景观的规模为目标,合理设置缓冲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91.3cm,巢内径平均为13.5cm,巢外径平均为15.0cm,巢深平均32.0cm(n=4)。平均窝卵数为3.75,对其中一窝进行测量,4枚卵平均量度是28.9mm×24.6mm,重量9.5g。雏鸟孵出后,雌性亲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雄性亲鸟日间停歇于离巢不远的树上负责警戒工作,夜间与雌鸟共同哺育雏鸟。小型鼬科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干扰红角鸮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敏  刘宁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56-1061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相似文献   

5.
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是大杜鹃Cuculus canorus的主要寄主之一。本文对东方大苇莺的3个地理种群进行杜鹃寄生率的时空比较。发现不同东方大苇莺种群被大杜鹃的巢寄生率在21.4%和65.5%之间,差异显著;不过,地理位置相近的两个种群在巢寄生率上则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地理种群的巢寄生率年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7.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对策,如雏鸟普遍出壳较早等,以更好适应寄生生活。本研究使用恒温自动孵化箱对25枚大杜鹃卵和20枚其宿主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卵进行人工孵化,并对孵卵期的卵重进行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大杜鹃卵的孵化率(76%)极显著高于东方大苇莺(40%)(χ~2=25.144,df=1,P0.01)。尽管大杜鹃的卵鲜重(t=7.447,df=43,P0.01)和卵体积(t=8.817,df=43,P0.01)均极显著大于东方大苇莺,但两种鸟卵的孵卵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06,df=16,P0.05)。  相似文献   

8.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9.
新疆木垒波斑鸨营巢成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8年 4月中旬~ 7月中旬 ,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营巢成功率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 16个巢、2 5窝幼雏。每巢产卵 3~ 6枚 ,卵鲜重 (6 4 7± 5 8)g ,卵径为 6 0 9mm× 43 9mm。产卵有两个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 1次繁殖失败后可再次产卵。第 1产卵期的巢卵数为(4 1± 0 8)枚 ,第 2产卵期的巢卵数为 (3 5± 0 6 )枚。雌鸟营巢成功率为 77 5 %~ 87 5 % ,卵的孵化率为83 6 %。每窝内从破壳到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雏数基本不变 ,表明繁殖雌鸟大都能将幼雏全部抚育到可以飞行的年龄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南充崖沙燕的洞巢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 0 3年 2~ 6月 ,通过观察法对崖沙燕福建亚种的洞巢进行了考察。崖沙燕巢多筑于水边沙质硬土悬壁的沙土与黄壤交错的沙土层 ,且主要选择在沙土顶部与黄壤交界的部位啄洞营巢 ,喜利用旧巢洞。巢洞呈椭圆形、坑道状 ,多单洞道 ,洞末端扩大成椭球形巢室 ,具巢的洞深 ( 64 3 8± 1 1 73 )cm(n =5 0 )。巢室内外温度差异大 ,而巢室内昼夜温度稳定。繁殖力高、体型大的个体占据中心区深洞繁殖 ,巢多呈半圆状。窝卵数 ( 3 89± 0 92 )枚 (n =3 6) ;多数巢内有一枚卵未孵出 ( 63 3 %) ,孵化率 83 0 4%。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