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洞庭湖区黑线姬鼠食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洞庭湖区湖滩、滨湖农田、防洪堤坝3种生境中捕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223只,观察胃内容物,分析了洞庭湖区黑线姬鼠的食性。结果表明:洞庭湖区3种生境中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都以植物种子为主,总计达(66.55±2.37)%,其次为植物茎、叶,其比例为(19.01±2.13)%,植物根所占比例为(8.27±1.05)%,动物性食物为(6.05±0.97)%。但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会随着不同生境、季节而有一定的变化。种子资源相对较少的季节和生境,相应的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中的种子所占比例就会较低。同一生境中,幼年鼠和亚成年鼠的食物组成与成年鼠、老年鼠区别较大,孕期雌鼠与同季节、同生境的非孕期雌鼠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尽管黑线姬鼠以取食植物种子为主,但其食性会随着生境可获得资源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2.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 Thomas)是农田主要害兽,且为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数量多,分布广。1974年作者在四川省平原地区趁夏收插秧后,仅存少数旱地之际试行以敌鼠钠灭鼠。现作如下报道。 灭鼠区与对照区 选择与周围隔绝的969亩及2,900余亩耕作区分别为灭鼠区及对照区。该地区黑线姬鼠约占50%以上,平均捕获率为8%,高峰期可达15-25%。  相似文献   

4.
沈丽  王勇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2005,24(2):132-137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陇南,甘南地区啮齿类区系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 82年对甘肃省的陇南山地、甘南草原区东部的啮齿类进行了调查。查明两地共有啮齿类5科21属,39种;其中属东洋界的13种;古北界的9种;两区共有种为17种;4种为本省新纪录。鼠类生境有8种类型。数量最高的生境为弃耕地和采伐迹地。黑线姬鼠、中华林姬鼠、大林姬鼠、社鼠是该地区的主要鼠类,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蕾  赵运林  张美文  王勇  徐正刚  彭姣  王双业 《生态学报》2017,37(17):5771-5779
为全面了解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统计自2003—2013年该湖区15个调查点5种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调查数据,并对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洞庭湖区捕获鼠类有10种,主要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不同生境下的优势种不同,东方田鼠为湖滩生境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滨湖农田和退田还湖洲滩生境优势种,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为滨湖丘岗林地优势种,小家鼠(Mus musculus)及黄胸鼠(Rattus tanzumi)则多出现在农房生境;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滨湖丘岗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或洪水干扰程度最低,因此,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干扰较少的滨湖丘岗林地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尽管湖滩生境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物种数大量增加,但由于仍受汛期洪涝的干扰,依然具有优势种突出的特征。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活动或洪涝等干扰因素降低了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致使优势种突出,形成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的环境,最终导致种群大暴发。  相似文献   

7.
舟山岛东部地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鲍毅新  丁平 《兽类学报》1995,15(3):222-228
1990年7月至1992年12月在浙江舟山岛东部地区每月定点调查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动态。该地区可划分为室内、房周围、稻田区、山地和山林等五类生境的5个小兽群落。群落相似性指数以稻田区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与山地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房周围臭Qu+黄毛鼠+褐家鼠群落最高。各群落的全年数量动态可分为双峰型(室内和山地生境)与单峰型(其余3种生境)。对各群落种类组成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 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 ~ 2006 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 月、4 月、7 月、10 月进行。比较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
指标参数。总体来看,调查期间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上世纪80 ~90 年代报道的要高,这与前几年其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不同类型生境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单退垸与原有生境没有明显变化,而双退垸内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双退垸内夏季东方田鼠保持高的繁殖能力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力锐减。由于双退垸的高程优势,鼠群在夏季汛期不会迁出垸内,仅迁移集中至较高区域,这种水位变化引导的害鼠种群迁移应该是造成繁殖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黑线姬鼠不适应这种迁移以及集中后与东方田鼠的激烈竞争,迁移到高地后的黑线姬鼠几乎停止繁殖,繁殖指数仅为0.03 (I♀ = 0.05),明显低于当期其它生境。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滞留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繁殖强度却不减,繁殖指数达1.54 (I♀ = 3.36),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与夏季被迫远距离迁入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繁殖力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本文揭示了双退垸内水位变化引发种群迁移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繁殖能力的这种迥异表现,具体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顺义农田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两大害鼠种群繁殖力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科学灭鼠策略提供依据,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3~11月(或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在5个监测点农田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的样本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种群繁殖力为指标,分析黑线姬鼠与大仓鼠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由此揭示出黑线姬鼠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黑线姬鼠和大仓鼠每年都有2个繁殖高峰期,并以成年以上个体为繁殖主体,分别占总胎仔数的94.5%和95.6%。黑线姬鼠的繁殖期和主要繁殖期均比大仓鼠延长1个月,且主要繁殖期的雌、雄繁殖鼠占比均高于大仓鼠,胎次数是大仓鼠的1.7倍,仅平均胎仔数低于大仓鼠,由此说明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力比大仓鼠更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1980~1982年5—9月于黑龙江省东宁、萝北、爱辉三县山区选择阔叶次生林、山间湿草地、耕地等生境,进行蚤类生态学观察,共捕鼠1328头,检蚤2415只,所得结果如下:一、由三个地区11个鼠种看出:染蚤率和蚤指数最高为耕地的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其次为黑线仓鼠C.barabens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及阔叶次生林中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大林姬鼠A.speciosus及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二、生境相同,但地区不同,蚤类分布及组成亦不同。如长白山地区东宁县阔叶次生林中,同源栉眼蚤Ctenophthalmus congeneroides为优势种(占37%…  相似文献   

11.
寒温带牧林交错区生境复杂度对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铗日法对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5个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地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大林姬鼠是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啮齿动物的捕获率和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其物种丰富度随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此外,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灌丛区和林-灌交错区内大量的低矮灌丛与萌生丛改善了生境的隐蔽条件与食物资源,为更多物种的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使得两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小型啮齿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栖息地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地面植被对小型兽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力度并不是等同的,对地面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统计生境复杂度或异质性时应考虑不同植被型/生境类型距地面的高度,不同植被型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程度随其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黑线姬鼠相对水与脂肪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江省临海市郊区农田黑线姬鼠的相对水与相对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线姬鼠胴体的相对水含量在春季较高,冬季较低;内脏器官肝脏、生殖腺和肾上腺等相对水含量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2)雄性黑线姬鼠胴体相对脂肪含量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雌性则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不同器官相对脂肪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差异.黑线姬鼠冬季相对脂肪含量较高,而相对水含量低与其越冬御寒有关;春季雌性胴体与卵巢的相对脂肪含量和相对水含量均高,则与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 疫区捕获的110只黑线姬鼠(阳性62只)进行年龄、性别鉴定.通过病毒RNA提取分析,发现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携带病毒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却具有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与病毒携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田发现的首例筑于水稻植株上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巢穴,描述了该巢穴的位置、形状、大小、构造以及筑巢特点。该发现丰富了黑线姬鼠巢穴的资料,有助于全面了解黑线姬鼠的栖息地环境及生活习性等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 peninsulae)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不连续体系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心、肝、肾、肌肉、脑、肺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建立了2种酶的电泳图谱。结果显示,上述2种酶在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的6种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其中,2种鼠中超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15~0.66的9条电泳谱带,过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09~0.83的20条电泳谱带。在肝和肺中酶的活性最强,黑线姬鼠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活性均强于大林姬鼠,2种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相似,但在同一物种不同器官和组织间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及生态产5种习雄性个体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种姬鼠雄性个体阴茎头的软体结构在不同种间,不同亚种间,其至同一种和同一亚种由于产地不同都有其牧民性及稳定性,在某些地域还存在不同型的同域分显示:1)黑线姬鼠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应合为长江亚种。高山姬鼠作为独立种的地位值得不怀疑;2)四川产姬鼠齿动物可能存在亲上;3)新亚种和新种形成的可能途径之一是由于交配器变化而导致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 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 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c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2)和均匀度指数(0.666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5、0.572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8.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与长江亚种几项生化指标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农田害鼠,它传播多种疾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黑线姬鼠的分类、分布、数量变动、生活习性等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黑线姬鼠许多生化指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对嫩江下游流域人工林区两同域共存优势种黑线姬鼠东北亚种(Apodemus agrarius mantchuricus)与黑线仓鼠三江平原亚种(Cricetulus barabensis manchuricus)夏季主要食物组成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二者均以当年生植物嫩茎、叶、种子及昆虫为主要取食对象,但黑线姬鼠对茎和叶的采食频次小于黑线仓鼠,而种子、根和昆虫类在黑线姬鼠的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则相对较高.与食物组成相适应,黑线仓鼠的胃、盲肠和大肠在长度及重量上均显著大于黑线姬鼠,这是黑线仓鼠对高纤维和低蛋白食物的适应性调整.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啮齿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其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变化则可能是其在长期的种间竞争和进化压力下进行食物资源分享的一种功能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鲁西、南平原农作区小型兽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于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在鲁西和鲁南平原农作区对小型兽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其群落组成以啮齿动物为主,可划为6类群落:河滩高他的黑线仓鼠群落,河滩高地人房附近的黑线仓鼠+小家鼠群落,缓平坡地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群落,浅平洼地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群落,洼地农作区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和洼地蔬菜种植区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群落。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其它月份则黑线姬鼠或大仓鼠较多;人房附近农作区小家鼠也有季节性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