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Nanningocyprinus wui gen.et sp.nov).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鲤咽齿个体发生及其与近缘种间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鲤具鲤科咽齿个体发生的共同性征,又呈现其种的独特性状.主要特性;(1)主列齿相连3齿胚几乎同时出现、同时脱落,形成3个相连齿种同时置换的特殊模式;(2)主列齿发生中曾出现4枚齿,替换3代后A_4齿退化消失,最终齿式1.1.3-3.1.1,成为迄今3列咽齿的鱼类中齿数最少的种类.鲤与其近缘种间系统关系比较结果;依最近缘属顺次排列为中鲤、原鲤、肥鲤;而最近缘的亚科为肥亚科.    相似文献   

3.
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星玉 《动物学研究》1986,7(2):191-196
本文根据对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将其咽骨分为三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本亚科咽骨形态及咽齿结构表现有与食性高度适应的现象。本亚科的咽齿有圆锥型,斜齿面型及特化型,这是对三种不同食性适应的结果。依据咽骨、咽齿的结构特点,试拟了雅罗鱼亚科属的检索。  相似文献   

4.
从鱼类解剖学和口腔医学的角度,观察和讨论了锦鲤咽齿、齿胚的形态结构和咽齿的替换,并对咽齿和咬合板做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锦鲤咽齿替换与齿胚有密切关系;咽齿替换分为两侧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同侧两枚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和单侧一枚齿自主替换3种类型;咽齿替换是终生发生的,遵循着"被替换咽齿的骨性支持从基骨骨孔开始吸收-同名齿胚的移行与就位-旧齿脱落与新齿支持组织改建为骨性"的过程.认为齿胚的发育是启动咽齿替换的起始因素;锦鲤与野生鲤有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鲤科鱼类是鱼类中最大的科,因而也最为常见.在我国淡水鱼类中,鲤科分为9亚科119属700余种,占淡水鱼类的半数以上(56%左右).由于鲤科鱼口腔诸骨上不生牙齿,而在喉部的咽骨(第五对鳃弓演变而成)上长有牙齿,因而称为咽喉齿或下咽齿.咽喉齿的排列行数和各行齿数(齿式)以及齿的大小、形状,为鲤科鱼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剥取咽喉齿及其计数,是研究鲤科鱼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根据大小不同类型的鱼体,采用眼科镊子、普通镊子甚至骨钳,先微微挑起鳃盖的后缘,合拢镊子插人鳃孔,以鱼头宽度的一半为插入深度,自背方向腹方沿鳃  相似文献   

6.
鲤形目鱼类咽齿形态及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舜平  乐佩琦 《动物学报》1997,43(3):255-262
对鲤形目所属6科类的咽龄形态及个体发育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得出除双孔鱼科鱼类未形成咽齿外,其它5科鱼类在咽齿发生的过程中具有齿着生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发育模式。以亚口鱼科,鳅科和平鳍鳅为一类的齿后向增长的类型和以鲤科另一类的齿同增长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首次发现于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距今27~29 Ma)的鲤科鱼类化石。材料包括咽骨、咽齿、匙骨、腹鳍骨及一些零散的鳍条。咽骨及咽齿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及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鱼类的相似;腹鳍骨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的更相似。鲃亚科鱼类现今分布于北纬35°以南的亚洲、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裂腹鱼属鱼类分布局限于青藏高原东、南、西面的边缘区域,在柴达木盆地没有分布。柴达木盆地水系现生鱼类仅见适于高寒环境的高度特化等级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及鳅科高原鳅属鱼类,鱼类组成与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稀有ju鲫咽齿个体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Ju鲫是一种2,4-4船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9.
稀有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似鮈属鱼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种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似属PseudogobioBleeker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鲤亚科Gobioninae。    相似文献   

11.
鲤科四种鱼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及其与系统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庆新 《遗传》2001,23(5):449-451
在同一背景条件下,对草鱼、白链、团头鲂和鲤等4种鱼的肠道菌群中好氧性菌或兼性厌氧菌进行分析鉴定,得到4种鱼之间的肠道菌群相似值。用UPGMA和NJ法构建鲤科的雅罗鱼亚科,链亚科,Bian亚科和鲤亚科等4种亚科的系统演化树。不同亚科的鱼间菌群分布有较大差异。但雅罗鱼亚科和Bian亚科和菌群分布方面有极显的正相关性,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在4种鱼肠道中均有分布,链球菌属,拉恩氏菌属、牙包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属于共生菌,雅罗鱼亚科和Bian亚科相邻邻接为一个共同接点,该接点与鲤亚科连接为一个接点,鲤亚科可能是最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亚科、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亚科、鲤亚科、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中轴骨骼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157种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平鳍鳅科(Balitoridae)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在30-52枚之间,均值39.45?4.44;肋骨数在8-28对之间,均值15.27?3.08;尾椎数在14-34枚之间,均值21.08?2.8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分为2大类:雅罗鱼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等4亚科;鲃类,包括鲢亚科、鮈亚科、鱼丹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鮀亚科、鲤亚科、鱊亚科等8亚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鲤科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少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中轴骨骼数与其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异鲴的骨骼形态及其属的分类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异鲴的骨骼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丹亚科及鲴亚科代表种的骨骼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异鲴与丹亚科在骨骼学性状缺乏共同离征,一系列的离征却表明它与再生鲴亚科鱼类紧密相关。这些离征包括:咽骨形态独特,前臂略长或与后臂等长;下咽齿侧扁,有明显的咀嚼面;基枕骨具有向下弯曲的基枕骨突,咽突而发达,椭圆形且向前突出;穿行于基枕骨的背大动脉通道接近咽突长;副蝶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前上颌骨短宽,下边缘为软骨;上颌骨外侧具突起;齿骨前背缘有外侧等。异鲴之置于丹亚科仅依据他们在围眶骨系的形态及排列上的相似性,而它和鲴亚科鱼类具有的一些共同离征表明它们可以形成姐妹群。因此,异鲴属在鲤科中的分类位置应该更加接近鲴亚科。  相似文献   

15.
张倩  钟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461-1467
在综合历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对云南受威胁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境内共统计到受威胁鱼类83种,隶属5目13科47属,鲤形目占绝对优势,共64种,其次是鲇形目,共16种;鲤形目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共51种,占鲤形目总数79.7%;鲤科鱼类中,鲃亚科、鲤亚科和鲐亚科种类最多,依次为14、10和10种.云南受威胁鱼类可归于青藏高原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划,其种类组成及地理区划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在湖泊与河流两种生态系统中,鲤科鱼类均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总数的36.1%和31.3%;前者濒危等级多为濒危种,后者多为易危种.本文还从地史演变及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受威胁鱼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步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过渡齿期相当延长,产生全部齿位,6或7枚齿,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主行齿由奇数齿位与偶数齿位交错替换转变为相二枚齿进行替换,替换公式为1-4,2-5,3-6或1-4-7,2-5,3-6(主行齿6枚或7枚),全部替换一次分三列替换波完成,可将扁圆吻鲴下咽齿的发育模式视为新的类型,副行齿在过渡齿期出现,与主行齿的发展模式不同,替换形式始终为相令齿位交错进行,本文还探讨了咽骨的发育及其对下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在青海采得鱼类数种,经鉴定有2种是新种,均属于鲤科Cyprinidae,弓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裸鲤属Cymnocypris,其中之一种定名为郑氏裸鲤Gymnocyprischengi,以资纪念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对中国鸟类学的贡献。今将2新种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18.
鲤科是鱼类最大的科, 在中国淡水鱼类组成中鲤科鱼类的成分占一半以上. 鲤科鱼类的演化过程代表了东亚淡水鱼类的整体演化过程. 为探讨东亚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共分析了包括18种新测序列在内的54种鲤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 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鲤科鱼类的12个亚科并对问题较多的亚科(Danioninae)和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进行了广泛的采样.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使用了多种方法, 包括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 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被指定为外类群, 3种方法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并支持一些亚科的单系性, 如鲌亚科(Cultrinae)、鯝亚科(Xenocyprinae)、鮈亚科(Gobioninae)(包括鳅鮀亚科Gobiobotinae).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 雅罗鱼亚科被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类群; 东亚雅罗鱼群与鲌亚科和鯝亚科形成一单系类群; 而欧洲、西伯利亚、北美的雅罗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 Howes所定义的鲤亚科在NJ树和ML树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位于系统树的基部. 高体鳑鲏(Rhodeus sericeus)代表的鳑鲏亚科的系统位置没有得到解决. 显示鲤科鱼类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并与其3个进化阶段相对应: 老第三纪类群包含亚科的东南亚种类和Howes的鲤亚科; 北方冷水性类群包含北方雅罗鱼、鮈亚科和鳑鲏; 东亚类群包含鲌亚科、鯝亚科、雅罗鱼东亚种类和亚科东亚种类. 老第三纪类群代表鲤科鱼类的原始阶段, 北方冷水性类群对应于鲤科鱼类对全球变冷的反应, 而东亚类群则显示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后, 在东亚季风气候条件下鲤科鱼类的大量分化.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俗称湟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是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唯一的经济鱼类,其生长极其缓慢,平均每生长到500g需要近10年[1]。青海湖裸鲤具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  相似文献   

20.
鳑鮍鱼类为5-5齿式,主行齿数目为最普通的形式.但鳑鮍鱼类咽齿全部为单行,没有2或3行咽齿存在,咽齿的形态也表现出光滑和有锯齿的变异,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Nakajima对琵琶湖中高体鳑鮍的咽齿替换过程作了简单描述1.由于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早期的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和室内养殖的方式,从早期材料开始,观察咽齿替换的模式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比养殖情况下,自然产卵在蚌内,孵化发育后刚从蚌体游出的仔鱼材料,分析高体鳑鮍咽齿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