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01-506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水稻螟虫幼虫种的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目前,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是广州地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分蘖期和抽穗期稻螟幼虫在稻田中均呈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半变异曲线均为高斯模型。分蘖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0608)较低,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的自相关性引起,而抽穗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1792)较高,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引起。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统计学软件Sufer 80 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可直观地反映稻螟幼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海南岛东部,气候温和,终年无霜雪,历年最冷的1月平均为17.7℃。年降水2,100毫米左右,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是双季稻、三季稻、三熟制(稻、稻、晚秋薯和冬薯、稻、稻)混栽区。稻纵卷叶螟是我县重要水稻害虫之一,严重时在水稻孕穗、抽穗期,被害损失率可高达40%左右。我站作了些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1976—1977年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和室外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摸清贵州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明确贵州稻水象甲的防治指标。【方法】采用田间笼罩接虫法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密度的稻水象甲成虫与水稻被害叶率、幼虫密度、水稻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损失等的关系。【结果】稻水象甲成虫密度与水稻被害叶率和幼虫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稻水象甲的危害明显减少水稻分蘖数和穗数,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建立了产量损失率与被害叶率、成虫密度、幼虫密度的回归方程,计算获得了插秧后的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的叶片被害率的防治指标为59.65%、52.97%、50.96%、48.52%,成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m~2(1头/丛),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30头/m~2(6.5头/丛)。【结论】该结果对贵州省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旱稻种植区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7—10月在3个成对的农户和稻田调查点,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采集成蚊。Kruskal-Wallis和Kendall’s W分别分析组内(农户、稻田)和组间(农户和稻田间)的成蚊发生差异。线性回归法分析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关系。【结果】南京江宁旱稻生长期农户和稻田捕获成蚊4种,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98%);7—10月间成蚊发生具显著的波峰和波谷消长态势。3个调查点农户间、稻田间、农户和稻田间的成蚊密度均无显著差异,7—10月间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高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64,P<0.01,n=21)。【结论】旱作水稻田依然是蚊虫(成蚊和幼蚊)主要的野外生存环境;农村稻区的蚊虫防治、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应充分考虑当地稻田情况,以大稻区为整体开展相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两个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华安3号’和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不同生育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苗期,3个杂交稻的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Chl)含量差别不大,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以‘汕优63’为最高。然而,随着发育阶段的推进,到分蘖期,尤其是抽穗期剑叶的单位叶面积Chl和Car含量,两个超高产杂交稻高于‘汕优63’。从苗期到抽穗期,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的净光合速率(Pn)都比‘汕优63’高,而在苗期的午间强光条件下和分蘖期的早晨以及抽穗期的早晚相对弱光条件下其Pn的差别尤为显著。在苗期,‘汕优63’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略高于‘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到分蘖期和抽穗期,在上午10时之前和下午14时以后的时间段,则是两个超高产杂交稻明显高于‘汕优63’。这些结果说明,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不仅有较高的Pn和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而且还能充分利用早晨和傍晚较弱的光强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是它们之所以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此外,超高产杂交稻在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的WUE,有利于节约农业用水。  相似文献   

6.
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为鱼类等水产生物提供生境,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病虫害的暴发以及充分利用养分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浮游植物、杂草、浮萍、田螺)及利用后转化成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设计了2个田间试验,通过摄像观察稻鱼系统中田鱼的活动,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并测定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 与鱼单养处理相比,稻田养鱼显著地促进了田鱼的活动频率并扩大了田鱼的活动范围.在稻鱼共作不投喂饲料处理下,稻田中3类水生生物(浮萍、浮游植物、田螺)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4.8%和30.0%;而投喂饲料处理下,这3种水生生物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8.9%、5.9% 和1.6%,饲料的贡献率为71.0%.与水稻单作比较,稻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氮含量,延长分蘖期10~12 d,并显著提高成穗率和产量.表明稻鱼系统通过田鱼摄食稻田资源并转化为水稻可利用养分,促进了水稻生长,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四川省西南浅丘稻区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获取准确稻水象甲虫情调查资料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整水稻播栽时间,错开2组试验田水稻的生育期,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频次卡方检验法分析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水稻生育期对空间聚集特性的影响,并对田间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田块稻水象甲成虫平均密度为0.48~5.83头·丛-1,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种群密度较低时,其聚集由环境因素引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其聚集为其自身的聚集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当稻水象甲成虫防治指标为1头·丛-1时,Iwao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n±1.96√2.286n,结合Kuno序贯抽样模型建立了用于田间抽样的复序贯抽样图。[结论] 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探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辽南稻区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盘锦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和穗肥减量16 kg·hm-2(N1)、常规穗肥用量32 kg·hm-2(N2)两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处理的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脲酶、FDA水解酶活性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显著降低,成熟期较S0N2显著提高6.2%~13.5%;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分蘖期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较S0N2显著增加20.8%~26.7%和22.3%~28.7%。秸秆秋季湿耙还田显著提高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钾、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以及分蘖期pH值,水稻分蘖期土壤铵态氮含量较S0N  相似文献   

9.
我所水稻阶段发育的研究工作,在白思九工程师领导之下,先后由黄得禊、周保泉两同志进行了水稻的分期播种、春化处理和短日照处理三项工作:一、分期播种:分期播种是在1952年进行的,曾以主要的秈粳品种五个,次要品种38个,自4月1日起至10月底止,每十天播种一次,各播种期之间,自播种至抽穗所需数的差异,秈稻以早中秈为最少(相差16—23日),早秈稍多(24—31日),晚秈最多(71—89日),粳稻  相似文献   

10.
水稻冠层光截获、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两优培九和武香粳14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下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光能利用率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水稻冠层平均PAR反射率为3.45%,其中,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反射PAR占冠层总PAR损失的10.90%,显著小于抽穗期至成熟期的22.06%.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高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在分蘖期至成熟期,冠层PAR利用率随栽插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中两优培九的平均PAR利用率(1.83 g·MJ-1)显著高于武香粳14(1.42 g·MJ-1);武香粳14因生育期较长,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入射PAR及中、高栽插密度处理的PAR截获量均高于两优培九.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冠层PAR截获率和利用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AR转化率与产量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保持较高PAR截获率的基础上提高冠层PAR转化率,进而提高冠层PAR利用率,有利于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1.
水稻食叶类害虫等量损害系统与复合防治指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自强  沈国清 《昆虫学报》1991,34(3):319-32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 Guenèe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稻苞虫Parnara guttatus (Bremer et Grey)是江苏地区水稻的主要食叶类害虫,取食水稻叶片,导致光合叶面积减少.剪叶模拟试验表明,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损失率与产量损失率呈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分蘖期、孕穗期、腊熟期分别为 D(It)=72.50759It1.15906、D(It)=141.61737It1.08002、D(It)=25.12434It1.00569.在叶面积损失率相同的情况下,产量损失率孕穗期>分蘖期>腊熟期.试验通过三种害虫的各龄取食量,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叶面积及为害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不同生育阶段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EILt).并根据各种害虫的相对潜在取食量,计算了校正等量损害系数,为制订复合防治指标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以等量损害为单位的复合防治指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肥水管理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杂交中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密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幅度因年度而异,中等发生年大于大发生年。在同一施氮量下,田水深浅对害虫的效应,因害虫种类而不同,白背飞虱和褐稻虱明显,稻纵卷叶螟和稻蓟马没有差异。杂交中稻在不防治害虫的情况下,因受害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多施氮肥区比药剂保护区减产5成以上;一般施氮水平减产3成;少施氮肥的减产2成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刘雨芳  杨荷  阳菲  谢美琦 《昆虫学报》2019,62(7):857-867
【目的】探索生境高异质度对稻田捕食性天敌及水稻害虫的生态调节有效性,了解这种策略是否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成为水稻重要害虫的风险。【方法】2017-2018年连续2年种植单季稻,在稻田边缘种植花生与大豆,构建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HHR),调查HHR稻田与简单低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low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LHR)中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功能团的发生规律与相关性,计算益害比。【结果】2017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40种,1 667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0种,991头。2018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3种,1 384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4种,1 031头。HHR与LHR两类稻田中获得的捕食性天敌群落重要值Pi≥0.01的物种相似度很高,优势种相似。2017年HHR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LHR稻田,这种差异主要由群落重要值Pi<0.01的种类引起。2018年两类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没有差异。单位样方面积内的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HHR中明显高于LHR,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分蘖期与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在2018年的开花期极显著(P<0.01)。2017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22种,637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9种,743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88。2018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1 011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2 014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75;主要害虫物种组成结构相同。水稻害虫数量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在分蘖期,虽然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高于LHR(P<0.05),但此期害虫的数量不多,发生较轻。在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低于LHR稻田,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成熟期与2018年的孕穗期极显著(P<0.01),在2018年的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2017年HHR和LHR中个体数量益害比Npi值分别为2.62和1.33;2018年分别为1.37和0.51。【结论】具有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的稻田,能提高系统对捕食性天敌物种的涵养潜力,显著提高稻田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提高益害比,具有更好的控制害虫的物质基础,促进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态控制效能,不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演变为水稻重要害虫风险,可为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稻瘿蚊为害补偿力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1998年针对水地稻瘿蚊为害补偿力及经济阈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水稻对稻瘿蚊为害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但基本属于不足补偿,不同标葱梯度其补偿力不同,每造成1%的标葱引起的产量损失远小于1%,其补偿率一般在55%-80%之间,产量损失及其损失率与标葱数呈极显正相关,有效穗和产量补偿率与标葱数则呈显负相关;⑵在相同受害程度下,密植损失大,补偿力小,而稀植损失小,补偿能力大,秧苗期补偿效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褐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褐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中进行了再生稻褐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并对褐飞虱为害再生稻造成的产量损失结构进行了通径分析。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再生稻褐飞虱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俊平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90,10(3):203-207
本研究是在水稻群体生长模型和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模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耦台水稻与纵卷叶螟相互关系模型,模拟了水稻-纵卷叶螟-天敌系统动态,估算了在不同条件下纵卷叶螟的产量损失率,结合经济核算确定不同条件组合下的经济阈值(多维动态经济阈值)。我们从稻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给出了稻纵卷叶螟管理系统流程图,图中将决策区分为趋势决策和实时决策,寓测报和防治于一体,以优化管理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稻螟赤眼蜂田间自然繁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调查表明,稻螟赤眼蜂是我省多择性卵寄生天敌的优势种.同时发现.稻螟蛉卵可认为是水稻上几种主要害虫天敌的天然优良寄主.由于它的被寄生率高.天敌繁殖量大.控制后继害虫的功效显,所以在水稻生产上稻螟蛉实是益大于害的.在早稻害虫防治实践中.应该减少农药使用,或避开天敌活动期和早稻前期用药.以使世代短的天敌,在近期内迅速形成庞大的种群数量。控制相继发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为害.可减少早稻用药1-2次.上述方案.无须人工生产天敌,即以田间自然繁殖保护天敌的新技术,所能达到稻田以虫治虫的功效.不亚于以往工业生产天敌的举措.实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及其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耐害补偿反应可归纳为三种动态类型:1)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2)完全——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3)超越——完全——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其临界指标的建立及其应用可优化棉花病虫害综防决策.以研究害虫防治决策为例,剖析了利用害虫自然种群,人为改变害虫自然种群、人为地接放一定虫量与人工损害模拟等不同测定棉花耐害补偿能力方法的利弊。并探讨改进措施.分析论述了不同量化棉花耐害补偿能力的方法,并就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的建立及其意义作了探讨.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描标在棉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用于指导防治决策或直接用于防治决策,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就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向及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与水稻被害株的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建中  杜正文 《昆虫学报》1992,35(2):187-194
本文基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与水稻被害株的相互联系,着重研究了二化螟被害株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揭示了幼虫为害后水稻的枯鞘、枯心及白穗的空间聚集强度、聚块面积及其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文中给出了二化螟幼虫及其被害株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动态的综合模型.本研究明确了二化螟的扩散为害行为对稻株群体的影响,为探索水稻对二化螟为害损失及其补偿的规律,确立合理的防治指标以及害虫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