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鼬科动物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海  徐纯柱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09,29(7):3585-3592
利用PCR技术获得紫貂(Martes zibellina)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9种鼬科动物相应序列,用ClustalX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出延长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了一个终止相关序列ETAS1及8个保守序列(CSB-F、E、D、C、B、1、2和3),并给出了序列通式,在CSB1和CSB2之间发现不同形式的短重复序列.此外,以狼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鼬科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臭鼬亚科最先从鼬科中分化出来,随后剩余类群分为两大支系,即貂属种类与貂熊聚为一支,并与獾亚科的狗獾形成姐妹群;另一支为水獭亚科的物种与鼬属的林鼬形成姐妹群,再与虎鼬聚在一起,狗獾与貂属的紫貂亲缘关系最近,水獭亚科与鼬属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
<正>虎鼬(Vormela peregusna)属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鼬科(Mustelidae)虎鼬属(Vormela),是虎鼬属唯一一种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欧到中国西部的广大干燥地区,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雷刚等,2009)。目前国内外有关虎鼬的研究比较少,包括核型分析(许可芬和高行宜,1986)、分子遗传学研究(Rozhnov et al.,  相似文献   

3.
古鼬属(palaeogale)由H.von Meyer于1846年建立,欧亚大陆以及北美的晚始新世一中新世地层中均有报道。但受化石标本以及研究程度的限制,古鼬的分类位置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曾被分别归入鼬科(Mustelidae)、古灵猫科(Viverravidae)、猫科(Felidae)、古鼬科(Palaeogalidae)和猫型亚目(Feliformia)科未定等。内蒙古三盛公地区新发现了5件古鼬标本,其中IVPP V 19325(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一件残破头骨、一对近乎完整的下颌以及一些椎体和肋骨)是目前为止亚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标本。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些新材料,并基于新材料,结合前人的图版描述,提取了古鼬的形态学性状特征用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参考Wesley-Hunt and Flynn(2005)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选用了共计42个类群的100个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2个现生类群的6个基因(细胞核基因TR-i-I,TBG和IRBP;线粒体基因ND2,CYTB和12S rRNA),共计5893个碱基对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帮助完善了古鼬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50%多数合意树的结果显示古鼬与鼬科及古灵猫科均无明显的亲缘关系,而是位于猫型亚目基干位置,代表了猫型亚目下一个原始的支系,可被归入古鼬科(Palaeogalidae)。同时,还厘定了古鼬科的鉴定特征。未来还需要更完整的性状数据,尤其是耳区的性状特征,来完善古鼬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栖息在自然环境中香鼬(Mustealaltaica)的活动节律及其巢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香鼬多营独居生活.除繁殖期外,无论雌雄个体均无长期稳定的巢穴,经常更换活动的位置。香鼬的每日活动主要为玩耍、自身的修饰、光浴、探视和取食,在繁殖期还有育幼及对幼鼬的保护。在不同时期香鼬日活动高峰和巢区大小均有不同。幼鼬出洞活动前,其亲体雌性成鼬活动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11:00~13:00和16:00~17:00,雄性成鼬则只有一个活动高峰在11:00左右;在这一时期,成体香鼬的地面活动高峰与其食物──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不相吻合,雌性成鼬的巢区面积为7.21ha,雄性成鼬的巢区面积为11.7ha。幼鼬出洞活动后,雌性成鼬的活动高峰为8:00~9:00和17:00~19:00,巢区面积平均为82.72ha。幼鼬扩散期间;雌性成鼬的活动高峰期分别为8:00~9:00和15:00~20:00。在这两个时期。成体香鼬的地面活动高峰与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趋于一致。影响香鼬活动和巢区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的丰富度、猎物的活动性和繁殖行为,同时种群密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香鼬的栖息地选择、觅食和育幼行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香鼬(Mustelaaltaica)喜栖于人类居住区附近的高寒草甸草场,主要以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为食,其数量分布与高原鼠兔的密度分布成正相关。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香鼬主要捕食鼠兔幼体,每只成体平均每天捕获鼠兔6.2只,相当于每100克体重日获取食物重量273.5克,在高原鼠兔的繁殖后期和非繁殖期,每只成体平均每天捕获鼠兔2.75只,相当于每100克体重日获取食物重量296.3克。繁殖期育幼任务全部由雌性成鼬承担,幼鼬从7月初开始地面活动,8月初开始扩散。  相似文献   

6.
易现峰   《动物学研究》2005,26(1):1-7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kuang 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kuang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kuang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同域分布动物的食物竞争关系,采用样线法收集粪便样品,依据残遗物鉴别物种的方法,于2007年8 ~12 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狐、狗獾、香鼬和豹猫的食物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赤狐取食所有15 类食物,并捕食小型鼬类;在赤狐粪样(n =70) 中出现率较大的植物(32.6% )以重量比率计算时其贡献极大下降(0.02% ),而出现率较低的草兔和鸟类重量比率较高(草兔65.4% , 鸟类22.9% ), 相对重要值的计算表示,赤狐的食物构成均一。狗獾(n = 64)以取食昆虫和植物果实为主(出现率29.3% 和57.8% )。香鼬(n =14)集中取食鼠类(出现率73.7% ,相对重量99.8% ),豹猫(n = 11) 则以鸟类居多(出现率27.8% ,相对重量69.0% )。食物生态位的宽度以赤狐最大(0.2),其次为豹猫(0.07)。根据食物生态位的重
叠度分析,赤狐与狗獾(O = 0.99)和豹猫(O = 0.7)以及狗獾与豹猫(O = 0.6)的种间竞争较强, 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实现捕食者之间的共存。赤狐对香鼬的捕食可能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鼬瓣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运用光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洋芹素-7-O-(6″-O-p-羟基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洋芹素-7-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3)和黄芩苷(4)。化合物1为首次从鼬瓣花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狂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狂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狂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的7个种,其中3个新种:安徽散斑壳(L.anhuiense Y.R.Lin sp.nov.)、白皮松散斑壳(L.pini—bungeanae Y.R.Lin sp.nov.)及奇异散斑壳(L.mirabile Y.R.Lin sp.nov.);2个我国新记录种:针叶树散斑壳(L.conigenum(Brunaud)Hilitz.)和南方散斑壳(L.australe Dearn.);2个国内已记载的种:松针散斑壳(L.pinastri(schrad.)Chev.)和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 Ahmad)。文中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对新记录种的主要特点以及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分别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12.
松树上的七种散斑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的7个种,其中3个新种:安徽散斑壳(L.anhuiense Y.R.Lin sp.nov.)、白皮松散斑壳(L.pini—bungeanae Y.R.Lin sp.nov.)及奇异散斑壳(L.mirabile Y.R.Lin sp.nov.);2个我国新记录种:针叶树散斑壳(L.conigenum(Brunaud)Hilitz.)和南方散斑壳(L.australe Dearn.);2个国内已记载的种:松针散斑壳(L.pinastri(schrad.)Chev.)和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 Ahmad)。文中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对新记录种的主要特点以及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分别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13.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14.
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相云  杜玉芬 《植物研究》2002,22(2):139-150
人们对外来种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尤其在研究外来种的适应机理和生存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作者对我国豆科植物外来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一些种类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并以PE馆藏标本为蓝本,对部分种类的原产地进行了核实和确认。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有73属、158种(含亚种及变种)。  相似文献   

15.
华西南大戟属的分类学修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我国蚤蝇科蚤蝇属Phora 1新种,又突蚤蝇Phora furcularis Liu et Wang,sp.nov.和1新纪录种,缺齿蚤蝇P.edentata Schmitz.P.furcularis与P.zherikhini Mostovski相似,但前者额向后渐狭,生殖背板侧叶无钩状突,且左侧尾叶后背部生有"Y"形脊.模式标本存于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蛀姬蜂属(膜翅目,姬蜂科)种类及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蛀姬蜂属Schreineria Schreiner,1905中国已知种类及在江西省发现的该属l新种:凹蛀姬蜂Schreineria recava sp.nov..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庄剑云  魏淑霞 《菌物学报》2001,20(4):449-453
本文报告了我国西部的四种柄锈菌。黑果茜草Rubia cordifolia var. pratensis上的西北柄锈菌Puccinia boreo-occidentalis被描述为新种。垂花报春Primula nutans上的北极柄锈菌P. arctica、车叶草Asperula aparine上的车叶草柄锈菌P. asperulae-aparines和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上的黄水枝生柄锈菌P. tiarellicola为中国新记录。根据我国的标本对每个种作了描述和讨论并附有孢子线条图。所有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9.
报道中国刺蛾科6新种、5新纪录属及12新纪录种。新种包括:岔颚凯刺蛾Caissa staurognatha sp.nov.、叉颚银纹刺蛾Miresa dicrognatha sp.nov.、透翅泥刺蛾Limacolasia hyalodesa sp.nov.、北京岐刺蛾Austrapoda beijingensis sp.nov.、索洛绿刺蛾Parasa solovyevi sp.nov.及黑条刺蛾Striogyia obatera sp.nov.。条刺蛾属Striogyia Holloway、佳刺蛾属Euphlyctinides Hering、温刺蛾属Prapata Holloway、裔刺蛾属Hindothosea Holloway和白刺蛾属Pseudaltha Hering为我国新纪录属。黑基客刺蛾Ceratonema nigribasale Hering、拟焰刺蛾Pseudiragoides spadix Solovyevet Witt、铜翅佳刺蛾Euphlyctinides aeneola Solovyev、叶奇刺蛾Matsumurides lola(Swinhoe)、温刺蛾Prapata bisinuosa Holloway、黑温刺蛾Prapata scotopepla(Hampson)、赭背刺蛾Belippa ochreata Yoshimoto、裔刺蛾Hindothosea cervina(Moore)、纷刺蛾Griseothosea cruda(Walker)、白翅姹剌蛾Chalcocelis albor Solovyev et Witt、维绒刺蛾Phocoderma witti Solovyev和沙坝白刺蛾Pseudaltha sapa Solovyev为中国新纪录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昆虫标本馆(IZCAS)。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科的两个新种——版纳拟黑耳(Exidiopsis banlaensis Peng sp.nov.)和勐仑银耳(Tremella menglunensis Peng sp.nov.)。其形态特征,前者与铅灰拟黑耳(Exidiopsis molybdea)接近,后者近似银耳(Tremella fucilormis),但子实体甚小而生于钢色炭团菌的子座和子囊壳上。对这两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