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丹参酮IIA是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拟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以获得活性更好的丹参酮IIA衍生物。方法:首先,以丹参酮IIA为原料,通过Vilsmeier反应在其16-位引入醛基,再与醋酸胺进行还原胺化反应,以较高收率得到16-位胺甲基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接着,对其氨基进行修饰,得到10个不同N-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同时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溶剂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还原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通过1H-NMR、13C-NMR以及LC-MS对所有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还原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温度保持40℃,反应时间为2h。结论:反应步骤简单、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是合成16-位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丹参酮的水溶性,在其分子中引入水溶性官能团磺酸基.以不同的磺化剂与之发生磺化反应,结果表明,冰醋酸一浓硫酸的混合液是合成丹参酮水溶性衍生物的合适磺化剂.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吸收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证实了产物是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以冰醋酸-浓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得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冰醋酸-浓硫酸(1:1,v/v),反应温度15℃,反应时间1 h,产品得率38.7%.  相似文献   

3.
对丹参酮ⅡA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羟基丹参酮ⅡA。采用MTT法考察了羟基丹参酮ⅡA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羟基丹参酮ⅡA对三种肿瘤细胞增殖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羟基丹参酮ⅡA对SGC-7901细胞抑制作用最强,其IC_(50)为4.18μM;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次之,其IC_(50)为6.08μM;对HepG-2细胞抑制作用较弱,其IC_(50)为10.20μM。而丹参酮ⅡA对SGC-7901细胞、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_(50)分别是17.15μM、27.28μM和46.34μM。羟基丹参酮ⅡA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强于丹参酮ⅡA(P0.05)。  相似文献   

4.
南丹参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南丹参根中分得分得16个化合物,经光谱和理化分析测定,鉴定了其中的10个,分别为丹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4-羟基-1-乙烯羧基-7-(3,4-二羟基苯基)苯并[b]呋喃(4-hydroxy-1-vinyl carboxy-7-(3,4-dihydroxyphenyl)benzo[b]furan)、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二氢异丹参酮(dihydroisotanshinone)、7-羰基-12-羟基脱氯松香烷(7-carbonyl-12-hydroxy—dehydroabietane)、十八醇(octadecanol)、丹参内酯(tanshinlactone)、1,2-顺式-2-(3,4-二甲氧基-5-羟基苯基)-丙烯酸(1,2-cis-2-(3,4-dimethoxy-5-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从莪术油中分离得到的莪术醇考察对B16细胞黑色素的影响,发现其对黑色素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对莪术醇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8个莪术醇的衍生物,其中2、3、5a、5b、6为新化合物。经筛选发现两个衍生物5b和6抑制黑色素含量比莪术醇有所增强,但并无较大的显著性差异,经Grphpad prism软件分析,其P值均大于0.05,分别为0.80和0.22。黑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莪术醇环外双键经环氧化、水解及酯化后可提高其抑制黑色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过氧化氢诱导建立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探讨了丹参酮ⅡA对氧化损伤的HUVECs的保护作用.通过内皮细胞LDH、SOD、NOS、GSH-Px的活性和MDA、NO含量的变化趋势,MTT和流式细胞术反映的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研究了丹参酮ⅡA对正常和氧化损伤HUVECs的作用.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10~100μmol/L浓度之间时,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在20 μmol/L以上时,丹参酮ⅡA能显著增强HUVECs抵御氧化损伤的能力;同时降低了LDH的泄漏,阻止了MDA等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了NOS、NO、SOD和GSH-PX分泌量,显著减少了细胞早期凋亡率和坏死率.表明丹参酮ⅡA可以保护HUVECs免受氧化损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市售八批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Inertsill ODS-SP(4.6× 150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结果:丹参酮ⅡA在(1.43~68.35)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 (n=6).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普遍偏低,只有山东饮片中的两个批次含量较高.结论:考察分析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可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根草是广西道地药材,丹参酮ⅡA是红根草的主要活性作用成分之一,因此,筛选出丹参酮ⅡA含量高的优良种质,对解决红根草资源紧缺问题及提高其药材质量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的红外吸收特征峰进行了测定,利用HPLC技术不同产地红根草中丹参酮ⅡA含量,同时,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地样品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与丹参酮ⅡA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组成比较相似,但化学成分的含量却有较大差异。多元对数相关分析技术显示,1 734 cm~(-1)、1 632 cm~(-1)、1 548 cm~(-1)、1 515 cm~(-1)、830 cm~(-1)及789 cm~(-1)等处附近的吸收强度与实际测定不同产地红根草丹参酮ⅡA含量均有密切关系。两种方法均一致显示,丹参酮ⅡA含量以江西南丰类型最高,其次是广西钟山类型,其中以江西奉新类型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丹参分别配伍三七和川芎经水煎煮和70%乙醇回流后,检测丹参酮ⅡA含量的变化,探究配伍提取后对丹参中可检测成分含量的转移规律。方法:丹参,丹参+三七,丹参+川芎,丹参+三七+川芎分别水煎煮、70%乙醇回流提取后,用TLC和HPLC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含量。结果:①全部水煎煮物中基本不含丹参酮ⅡA;②丹参单独醇回流和丹参+川芎混合醇回流加入三七后,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上升16.66%和54.97%;③丹参单独醇回流和丹参+三七混合醇回流加入川芎后,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下降57.34%和43.33%;④丹参单独醇回流加入三七+川芎后,丹参酮ⅡА含量下降33.89%;结论:丹参配伍三七显现中药的"相使"药性;而川芎对丹参则是"相恶"药性,但三七可缓解川芎对丹参的"相恶"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丹参分别配伍三七和川芎经水煎煮和70%乙醇回流后,检测丹参酮ⅡA含量的变化,探究配伍提取后对丹参中可检测成分含量的转移规律。方法:丹参,丹参+三七,丹参+川芎,丹参+三七+川芎分别水煎煮、70%乙醇回流提取后,用TLC和HPLC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含量。结果:①全部水煎煮物中基本不含丹参酮ⅡA;②丹参单独醇回流和丹参+川芎混合醇回流加入三七后,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上升16.66%和54.97%;③丹参单独醇回流和丹参+三七混合醇回流加入川芎后,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下降57.34%和43.33%;④丹参单独醇回流加入三七+川芎后,丹参酮ⅡА含量下降33.89%;结论:丹参配伍三七显现中药的"相使"药性;而川芎对丹参则是"相恶"药性,但三七可缓解川芎对丹参的"相恶"药性。  相似文献   

11.
以邻羟基苯乙酮衍生物和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经缩合、氧化、水解生成A环和/或B环取代的花旗松素衍生物4a^4o。以邻氨基苯乙酮衍生物和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经同样的方法得到C环改变的花旗松素衍生物4p^4r。共设计合成19个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分析确证。测定所合成化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A环上的5,7位酚羟基是其发挥活性的关键性基团; B环4/位的卤素取代基对于活性影响极大,特别是氟原子的取代效果尤其显著;改变C环的结构都会使其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体外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分化,逆转其恶性表型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定量检测了ER、nm23-1蛋白、抑癌基因c—fos、癌基因c—myc。结果:经无毒剂量的丹参酮ⅡA处理后,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ER、nm23-1蛋白、抑癌基因c-fos明显升高,癌基因c-myc明显降低。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乳腺癌细胞株恶性表型有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增加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邻羟基苯乙酮衍生物和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经缩合、氧化、水解生成A环和/或B环取代的花旗松素衍生物4a~4o。以邻氨基苯乙酮衍生物和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经同样的方法得到C环改变的花旗松素衍生物4p~4r。共设计合成19个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分析确证。测定所合成化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A环上的5,7位酚羟基是其发挥活性的关键性基团; B环4/位的卤素取代基对于活性影响极大,特别是氟原子的取代效果尤其显著;改变C环的结构都会使其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 A(TanshinoneⅡA)通过调节microRNA-1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模型。MTT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TUNEL、流式细胞术测心肌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检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对缺氧心肌细胞及过表达miR-1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增加了缺氧心肌细胞的存活率(P0.05),同时给予丹参酮ⅡA和miR-1组与单独miR-1损伤组相比较,存活率也明显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性。TUNEL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丹参酮ⅡA可以明显降低由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率(P0.05)。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缺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内[Ca2+]i显著升高1322.72±5.16(vs正常对照组,P0.05),丹参酮ⅡA则有效抑制由缺氧引起过高的[Ca2+]i。miR-1诱导的细胞内[Ca2+]i升高至1349.33±62.63,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96倍,而丹参酮ⅡA则有效抑制胞内过高的[Ca2+]i,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是通过抑制胞内miR-1的表达,参与对钙离子浓度的调控,发挥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鸡胚尿囊膜模型(CAM),对云南鼠尾草和丹参两种植物抑制血管新生活性部位进行筛选,继而,将活性部位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色谱及其他分离手段做进一步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并用CAM模型对化合物做活性评价,结果从5个活性部位分离得到5个具有较强抑制血管新生作用的化合物:丹参酮ⅡA(1)、丹参内酯(2)、丹参酮Ⅰ(3)、隐丹参酮(4)、柳杉醇(7),其中化合物2和7首次发现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丹参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其有效成分(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丹参的根、茎、叶、叶柄等部位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均含有隐丹参酮、丹参酮ⅠA和丹参酮ⅡA。它们的百分含量及产率以根诱导的愈伤组织中为最高,达原植物的4.1倍。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用冷浸法提取丹参的酯溶性有效成分,以HPLC法测得的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全国几个著名的丹参药材基地种植的丹参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比较。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河南和四川产的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每克药材丹参素含量分别为19.79mg和20.35mg,每克药材原儿茶醛含量分别为5.58mg和4.35mg,贵州铜仁地区产的丹参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每克药材达0.4mg。  相似文献   

18.
丹参酮Ⅱ-A在RAW264.7细胞系中的抗炎症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丹参酮Ⅱ-A是丹参的一种重要成分。研究丹参酮Ⅱ-A的抗炎症机制。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作为药物刺激靶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分析纯丹参酮Ⅱ-A对RAW264.7细胞系进行刺激,在细胞被刺激24、48h后,使用MTT比色法和半定量RT-PCR法对刺激后的细胞进行检测。结果: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发现丹参酮Ⅱ-A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初步计算出丹参酮Ⅱ-A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43.2μmol/L;在半定量RT-PCR实验中发现,在发生炎症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减轻炎症。结论:在炎症发生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达到其抗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基于体外细胞实验,探索丹参酮Ⅱ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利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丹参酮ⅡA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作用,并筛选适宜的药物浓度;应用划痕实验检测丹参酮ⅡA对MDA-MB-231细胞迁移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加入GPER特异性抑制剂G15后迁移率有所上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可以显著下调GPER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加入GPER特异性抑制剂G15后,MMP-9表达有所上升(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PER介导的MMP-9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p53、p21、MDM2、sICAM-1、sVCAM-1、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诊断的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32例,予丹参酮ⅡA联合温阳化瘀法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53、p21、MDM2、sICAM-1、sVCAM-1、CA125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实验组血清p53、p21水平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DMD2、sICAM-1、sVCAM-1、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温阳化瘀法能有效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p53、p21水平,降低MDM2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