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MRD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MRDC是以中国的微生物资源为数据源的大型综合数据库,包括目前已建成的微生物性状库、微生物产品市场信息库、微生物名称库、微生物名词库、国际交流用RKC代码库及一个微生物学数值分类软件包MINTS。  相似文献   

2.
建立制药企业环境菌库。连续4年从药品生产洁净区环境和操作人员表面、制药用水系统、合并血浆、产品和原/辅料中收集微生物,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生化鉴定、基因测序分析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保存,建立企业的环境菌库。通过对4年的微生物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环境菌库共收集了111种微生物,保存了176株微生物,建立了企业环境菌库。建立企业环境菌库,可为开展微生物污染控制、消毒效果评价、污染事件调查和微生物污染溯源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代谢物具有极大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立微生物代谢物库对发现新药有重要意义。对几种重要的微生物代谢物库及建库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强 《微生物学报》2022,62(6):2188-2197
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岩溶碳循环活跃,在全球形成8.24×108 t C/a的岩溶碳汇,约占全球遗漏汇的29.4%,其中部分岩溶碳汇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固存,因此碱性土壤固碳是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微生物作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影响着土壤有机碳主要赋存形式即植物残体碳与微生物残体碳的动态变化。本文通过综述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岩溶土壤有机碳库的来源与构成、影响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微生物因素以及岩溶土壤有机碳库更新的微生物机制,探讨了微生物对岩溶土壤植物残体碳与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为深入研究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分配、更新及其维持的微生物机制,深化对岩溶土壤碳循环及其微生物机理认识,进而为应对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和区分水体污染的来源对污染控制和治理尤为重要.因此,利用微生物进行水体污染的溯源近年来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对两种类型微生物溯源方法的研究现状、优缺点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认为在培养建库微生物溯源方法中重复序列分型应用性最强,而在非培养建库方法中基于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的PCR-DGGE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非培养建库微生物溯源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培养建库和非培养建库溯源方法相结合才能使溯源结果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仝川  董艳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16-1621
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化过程不仅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规模,而且也改变着城市土壤有机质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碳的特性,而这些特征在城市区域内随着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和历史、绿地管理措施以及原背景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本文从城市土壤碳库、城乡梯度上的土壤碳库变化、城市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库、城市土壤黑碳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菌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菌、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袍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含量、分配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分配比例较林下土壤有所升高,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有所降低。(2)林窗大小显著影响林窗中心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分配比例。随林窗面积增大,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呈现较为一致的升高趋势;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也升高,易氧化碳分配比例先下降后升高,稳定态碳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表现为较大林窗(900—1225m2)微生物活性强,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碳库稳定性较好。(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林窗面积增大无显著变化,但与各形态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林窗大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菌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菌、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  相似文献   

10.
<正>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菌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菌、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袍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短的外源肽或蛋白质表达在微生物细胞表面,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开发活的细菌疫苗、筛选抗体库、生产生物细胞吸附剂以及制备整细胞生物催化剂。通过金属高效结合肽的肽库筛选和微生物展示技术,将金属结合肽直接展示在微生物的表面,用于处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利用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制备整细胞催化剂,用于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可以极大地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在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毒性有机污染物的脱毒等环境生物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发一个收集环境微生物信息并能快速合成环境治理微生物群体的网站。[方法]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的支持下,依托资源丰富的环境微生物实体保藏库,完善菌株功能、环境适应及生理生化相关信息,建立了环境微生物资源信息库(网址:http://www.envimicrobe.com)。[结果] 该信息库主要包含“资源库”、“群体合成系统”两个模块,其中资源库收集整合了环境微生物实体库中菌株的功能特性、环境适应性、生理生化特性等信息;群体合成系统则将这些功能菌特征信息与目标污染治理对象的污染物信息、环境条件参数信息相匹配,快速合成针对性强的环境治理微生物群体,研制环境微生物复合菌剂产品。[结论] 该信息库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获取相关微生物资源信息,高效快速地开展环境微生物相关研究,而且也将会促进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山羊瘤胃液中提取混合微生物DNA,经BamHI部分酶切得到50kb~800kb的DNA片段后,将其连接到pCCIBAC载体上,转化E.coliEPI300,建立山羊瘤胃微生物BAC文库。经RFLP鉴定分析,该文库12672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6lkb。该文库的构建为后续新型基因的筛选提供了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山羊瘤胃微生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菌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菌、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公益性专业菌种保藏机构。中心具备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科学管理制度,人才队伍齐备,技术手段先进,开展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鉴定及生物学评价等工作,可满足保藏微生物资源的安全性、溯源性和便捷性等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2018,(4):F0002-F0002
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茼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菌、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公益性专业菌种保藏机构。中心具备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科学管理制度,人才队伍齐备,技术手段先进,开展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鉴定及生物学评价等工作,可满足保藏微生物资源的安全性、溯源性和便捷性等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2018,(2):F0002-F0002
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茵种保藏研究室(成立于1971年)。从事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分离、鉴定、保藏及相关应用研究。设有普通微生物菌种库和专业微生物菌种库,保藏有各类微生物种质5000余株,遗传物质、代谢产物近千份,涵盖了农业、医药、食品与发酵、环保、林业等行业。保藏种类包括食药用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豆根瘤茵、小型丝状真菌、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公益性专业菌种保藏机构。中心具备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科学管理制度,人才队伍齐备,技术手段先进,开展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鉴定及生物学评价等工作,可满足保藏微生物资源的安全性、溯源性和便捷性等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中心拥有完备的菌种保藏管理设施,拥有可容纳50000株菌种的低温保藏库和可保藏1 200种的大型真菌标本库。现有用于环境、工业、农业、检测、食药用真菌等行业的各类菌种2000余株,有大量高性能的优良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8.
正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中心拥有完备的菌种保藏管理设施,拥有可容纳50000株菌种的低温保藏库和可保藏1200种的大型真菌标本库。现有用于环境、工业、农业、检测、食药用真菌等行业的各类菌种2000余株,有大量高性能的优良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9.
正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中心拥有完备的菌种保藏管理设施,拥有可容纳50000株菌种的低温保藏库和可保藏1 200种的大型真菌标本库。现有用于环境、工业、农业、检测、食药用真菌等行业的各类菌种2000余株,有大量高性能的优良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20.
正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中心拥有完备的菌种保藏管理设施,拥有可容纳50000株菌种的低温保藏库和可保藏1 200种的大型真菌标本库。现有用于环境、工业、农业、检测、食药用真菌等行业的各类菌种2000余株,有大量高性能的优良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