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相似文献   

2.
东沟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黄梅乡常胜疃村,埋藏于定安河(壶流河支流)支流右岸第二级阶地下部。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9-11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揭露文化层面积约25 m2,出土包含石质标本和动物化石在内的编号遗物共计2892件。石制品原料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安山岩为主,主要为就地取材;石制品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废片、石器和砸击品;石核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锤击石核多以单个台面为基础进行剥片,呈现出一定的权宜性剥片特征;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为主,修理均采用锤击法,加工相对简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总体显示石片石器技术特征。动物化石保存状况不佳,初步鉴定的动物种类包括鹿类、马类、牛类和犀牛类。14C年代测定显示该遗址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沟遗址的发现和试掘为完善蔚县盆地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序列、探究古人类生存行为特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胡晓纯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22,41(5):788-803
马鞍山遗址1986年发掘区的地层分为9层,根据沉积间断可划归为上下两大文化层。上文化层包含第2至第6层,堆积年代约为15 kaBP-36 kaBP;下文化层包含第7至第8层,堆积年代约为53 kaBP。共发掘出土石制品1292件。遗址上下文化层在主体原料、石制品大小、石核剥片技术和石器修理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仍属同一文化系统。下文化层以硅质灰岩砾石为主要原料,石制品以小型和中型为主,采用锤击法剥片,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上文化层则以燧石结核、岩块为主要原料,石制品以微型和小型为主,主要采用锤击法,存在少量垂直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制品;石器毛坯以断块为主,修理主要采用硬锤锤击修理,可能存在压制修理技术。该遗址对于探讨晚更新世晚期贵州古人类的石制品技术特点及其在云贵高原的多样化适应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西阳高神泉寺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泉寺遗址的石制品主要为小型石器;打片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使用砸击法,石核中有修理台面的标本;石器类型简单,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很少,时代为18-11ka.B.P。通过与时代相当的其它遗址的石制品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9.
许昌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2007,26(2):138-154
本文是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成果。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层内。在90m2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 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 000件。石制品采用大石英岩和小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打片和加工采用锤击法,少量采用砸击法。石器毛坯多为断片和断块,多数器型不规则,但也有一些精致加工的小石器。脉石英石器以刮削器为主,还有尖状器、雕刻器、钻器等。石英岩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兼有手镐和石球。两种石料石器类型形成互补。由于脉石英质石料占主导,石器总体以小型为主。灵井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部分砾石制作的砍砸器等反映了南方主工业的因素。从地层、遗物和古环境判断,2005年出土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上下地层关系分析,本地区不存在中石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通过对江西高安盆地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在锦江第二、三级阶地发现旧石器遗址23处,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石制品96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原料均为脉石英,尺寸以小型为主,微型和中型次之。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石器修理均为锤击法,石片毛坯占比高,修理程度有限,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和钻。不同遗址石器技术特征相近,都具有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特点。从埋藏地层、石器技术面貌等来看,调查发现遗址的年代与盆地内已经发掘的上湖遗址年代相近,处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高安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为探讨中国南北方人群迁徙、交流,以及古人类在面对MIS 2阶段,尤其末次盛冰期极端气候事件时的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地点之一。2003年,对其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16m2,文化层内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鸵鸟蛋皮串珠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七百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根据该地点文化层的14C测年数据,该地点的年代为27,040±150 BP,经Int Cal09曲线校正后数据为31,323±101BP,与水洞沟第2地点的第2文化层年代(29.9ka~31.3ka BP)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3.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 发现于1974年, 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 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 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 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 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 占63.6%; 石器类型多样, 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 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 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 单向加工占72.4%, 且以正向为主; 双向加工占27.6%, 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 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园艺场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6年6月,次年5月复查。文化层埋藏于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东汶河南岸低山冲沟西北面的阶地中,在夹杂角砾的浅黄色砂质黏土层中及地表发现石制品43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河流阶地底部砾石层。剥片与石器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为小型和中型;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凹缺刮器2类,加工方向颇具特色,多为反向及转向;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推测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相似文献   

16.
黄泥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于山东省日照市丝山东麓的黄土台地中,2006年发现,2011、2012年进行复查和试掘,201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50 m2。遗址文化层厚约1.2m,位于地表下3-4m处,经光释光测定,文化层的年代为54-59 kaBP。本次发掘出土有编号的石制品1876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锤、工具、断块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碎屑类石制品。石料主要为脉石英和安山岩两种,大多就地取材。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为主,石核有一定比例,石锤上的打击痕迹明显,工具数量较少,以简单加工的刮削器为主。石制品的剥片、加工技术均为硬锤直接打击法。初步分析表明黄泥梁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制作场所。  相似文献   

17.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年4—5月在宁夏开展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30余处。2003年4月再次调查并对上年发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了灵武地区水洞沟、施家窑、张家窑和固原地区彭阳县岭儿村4处地点群,采集石制品300余件,动物化石20余件,大部分来自地层断面上。石制品个体多较小,类型多样。从地层和石制品特征判断,新地点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水洞沟文化时代相当;少许材料发现自早于水洞沟工业的层位。此项调查扩大了宁夏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区,对探讨水洞沟文化的分布范围、渊源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证据所在地,越来越多的早更新世遗址的发现使得该地区在研究中国北方早更新世人类演化与生存行为领域备受学术界关注。麻地沟遗址群(MD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遗址群,它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由包括E6和E7在内的9个地点组成。MDG-E6与MDG-E7地点发现于2007年,2012-2013年正式发掘,揭露面积分别为30m2和20m2,出土遗物分别有184件和174件。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遗址周边的燧石、白云岩和火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剥片和修理技术为硬锤直接打击法且简单随意,组合特征与非洲奥杜威工业(Oldowan)相似。动物化石均很破碎,难以鉴定动物种属。根据地层和初步古地磁测年资料,推测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年龄大致为1.07 Ma BP。  相似文献   

19.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 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 (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20.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