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蛔目(Ascaridida)是寄生线虫中较大的目,其种类均寄生于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体内,有些虫种还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的病原体。自从1883年Beneden首先报道马蛔虫的染色体以来,关于蛔目线虫的染色体研究逐渐增多。各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蛔目线虫  相似文献   

2.
黄跃进  何麟 《遗传》1988,10(2):13-16
蛔目(Ascaridida)是寄生线虫中较大的目,全部种类都寄生于脊椎动物,有些还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的病原体。自从1883年Beneden首先研究马蛔虫染色体以来,关于蛔目线虫的遗传学研究逐渐增多。但由于蛔虫组织较难固定及染色体制片技术的限制,对某些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作者报道差异较大[7,10],而国内的研究报告甚少[1]。为有助于弄清蛔目线虫各虫种的遗传组成,我们采集了广州地区较常见的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 1758)、猪蛔虫(A. swum Goeze, 1782)、鸡蛔虫[Ascaridia galli(Schrank,1788) Freeborn, 1923]和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ms Werner,1782) Stiles, 1905]进行了染色体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4种线虫生殖细胞DNA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以体壁穿透方式进入线虫体内而引起宿主致病的杀线虫细菌,为开发新的植物寄生线虫生防战略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毒性测试和平板法筛选杀线虫细菌,利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观察细菌对线虫的作用方式和侵染过程.结果:筛选获得的杀线虫细菌菌株W3具有明显的侵染活性.生测结果表明,细菌培养上清液和上清蛋白粗提物对腐生线虫致死率分别达到95%和100%.在平板测试中,测试线虫体壁被严重破坏,在48h内超过80%的线虫被杀死和降解.扫描电镜观察可以明显的看到细菌穿透线虫体壁后在线虫体壁上留下的孔.结论:细菌W3具有显著的杀线虫活性和线虫体壁降解活性,其杀线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菌培养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4.
<正> 在开展利用线虫来控制害虫的研究工作中,科技工作者往往对害虫各虫态线虫寄生率的计算水准不明确,造成一些概念模糊。笔者在近年实践中,觉得有必要对害虫的线虫寄生率提出一个统一的计算指标,供参考。 索线虫寄生昆虫体内,使宿主产生一系列病变,最后导致宿主死亡。尤其是雌性宿主,早期感染线虫后,生殖腺发育不全(卵巢基本不怀卵),失去生殖能力,上一代雌性褐稻虱被线虫寄生率高的田块,下一代虫量就会得到控制。因此,衡量害虫线虫寄生率的高  相似文献   

5.
1.本报告是根据1956至1962年间在华东地区8个城市对马、驴、牛、羊、猪等5种家畜寄生蠕虫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共获蠕虫77种,其中有吸虫4种、絛虫5种、线虫67种、棘头虫1种。 2.华东地区家畜寄生蠕虫种类以螺咽胃线虫Ascarops strongylina,长尾结节虫Oeso-phagostomum longicaudum,甘肃吸吮线虫Thelazia kansuensis,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蝇胃线虫Habronema muscae,小唇片毛细线虫Trichonema labratum,唇片毛细线虫T.labiatum,冠状毛细线虫T.coronatum,埃及毛细线虫T.aegyptiacum,鼻状环行线虫Cylicocyclus nassatum,普通代氏线虫Delafondia vulgaris,熊氏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hsiungi等12种线虫的感染率为最高。同时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种类。 3.对寄生于黄牛眼内的棒状吸吮线虫Thelazia(Thelaziella)ferulata,sp.nov.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角质层有明显的横纹。交合刺短而粗,呈短棒状,在交合刺长0.118—0.149毫米,右交合刺长0.108—0.132毫米。肛前乳突10对,肛后乳突2对。  相似文献   

6.
柱头虫一名玉钩虫,为脊索动物门中原索动物内肠鳃亚门(或称半鳃类;或隐鳃类中一种为数不多的典型代表动物,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时的一项珍贵资料,在目前世界上也是一种较稀少的动物。去年暑假我们在海南岛稜水县新村港海边发现有柱头虫,并采得40多条。这种虫体呈蠕虫状。长约有一米左右(其中吻长1—2厘米,领长1—2厘米,躯干长90—100厘米左右),色黄,体壁非常粘滑,且含有如三碘甲烷(即黄碘iodoform)的臭气。虫多分布在低潮线下,埋在砂泥中生活,穴形像漏斗,其周围常有多  相似文献   

7.
1.这次在北京地区进行羊体内寄生蠕虫调查,经鉴定结果:共计吸虫2种,絛虫1种,线虫19种。以寄生线虫最为普遍,其中又以羊仰口线虫、美丽筒状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节结虫及粗纹节结虫等5种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2.于山羊第四胃内发现一寄生线虫新种,定名为长交合刺奥氏线虫Ostertagia(O.)longispiculata sp.nov.,并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虫体长8.925—9.572毫米。交合刺一对,等长,长0.280—0.302毫米。于距末端0.053—0.075毫米处分成3分枝。即:背枝,长0.053—0.075毫米,背腹面扁而宽;侧腹枝,长0.046—0.065毫米,较背枝细,末端呈锥状;中腹枝,长0.041—0.061毫米,宽度同侧腹枝,末端呈钩状。导刺带呈匙状,长0.083—0.099毫米。 3.瞪羚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gazellae寄生于锦羊的小肠内,为该虫一新的宿主,且为我国新纪录。 4.关于两种同物异名的讨论。我们考虑O.(O.)erschowi,为O.(O.)trifurcata的同物异名;O.(O.)hsiungi为O.(O.)buriatica的同物异名。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5.附有奥氏亚属Ostertagia(O.)各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1.本文首次报告在陕西猪体内寄生的许壳属新种絛虫,命名为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 sp.nov.。 2.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与盛氏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gi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虫体较大,长51.7—147.3厘米,平均75.106厘米;最大宽度4.5—11.1毫米,平均7.206毫米;睾丸数目较多,为27—44个,平均36.79个。后者虫体较小,长7.30—51.3厘米,平均35.15厘米;最大宽度3.76—5.900毫米,平均4.23毫米;睾丸数目较少,为15—32个,平均25个。 3.鉴于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 sp.nov.新种的发现,因而对许壳属的定义稍加修改,本属的睾丸数目为15—44个。 4.本文进一步推断在我国西北甘陕地区猪体是膜壳科Hymenolepididae许壳属Hsuolepis絛虫的正常宿主。对许壳属Hsuolepis的分类地位亦稍加研讨。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观察李拭库蠓血液消化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李拭库蠓雌虫并不滞育,冬季也不发生脂肪的积聚;除了1—2月间较短时期外经常吸血和产卵。在繁殖期内生殖营养环具有二次以上的重复现象。生殖营养协调、失调和生殖营养分解率,各占全年总剖检数的98.063%;1.23%和0.70%。生殖营养失调和分解现象几乎全年均能查见。 李拭库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它们是体外寄生性螨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小袋纤毛虫和嗜虫性线虫——铁线虫。铁线虫感染,可在雌虫的不同年龄和生理龄期中发生。铁线虫是一种病原体,使雌虫卵巢退化和萎缩,引起昆虫宿主的不育。不育现象不受铁线虫数量、发育期(成虫、幼虫)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猪蛔虫(Ascaris suum Goeze 1782)是猪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也是目前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寄生性线虫模型。我们对其神经系统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观察材料为猪蛔虫成虫,雌虫长为22~30厘米,粗约0.5厘米;雄虫长为15~20厘米,粗约0.3厘米。解剖为新鲜和固定标本;制片为剥片和石腊、冰冻切片,并采用氯化铁——亚铁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解剖蛔虫时,见到一条生殖器官为双管型的雄蛔虫。报导如下: 虫体长22厘米,尾端向腹面卷曲,可见交合刺二根。剖开虫体后,分离盘曲的管状生殖器官,在距泄殖腔16.6厘米处,生殖管分为二支,至远端分别长为55.8巨米及55.6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鲇棍形线虫的雄虫,并对雌虫进行补充描述。新发现大口鲇也是这种线虫的宿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学、电镜技术等手段对浙江枝吻纽虫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阐述浙江枝吻纽虫吻的结构与其他分枝纽虫吻的组织结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枝吻纽虫吻为一条长的肌肉组织的管道结构,一端连着头部组织,一端延伸在一个封闭的空腔中.吻腔环肌层与体壁环肌层没有交叉点,但是吻腔壁背面的环肌与体壁背面的环肌通过一束肌肉而交织在一起.在吻壁处富含大量的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当吻离体后,在普通海水中伸缩能维持 2~4 h.  相似文献   

14.
土源性线虫的卵或蚴一般在泥土内发育,不经过中间宿主,而直接感染终宿主。线虫分布广、排卵多、繁殖快、易感染、感染率高、感染强度也大。由于线虫病病程长,易被忽视。因此,对线虫病,特别是对几种危害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如钩虫病、丝虫病等应该重视,积极防治。我们要了解钩蚴污染土壤的情况、粪便处理的效果,以及对钩虫病的疗效考核等,都必须从土壤中分离出或用粪便培养出钩蚴,了解防治效果、鉴别虫种,以  相似文献   

15.
短体属线虫一新种:(垫刃目:短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造成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红斑病病原线虫进行了观察,鉴定该线虫为薯蓣短体线虫,新种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有2个环纹,侧带处具6—8条侧线;雌虫口针长16.8—20.1(18.3) μm,V(%)=65.7—81.2(79.0)。雄虫和雌虫的比例近乎相等。  相似文献   

16.
孙世正  小山力 《动物学报》1993,39(2):130-138
本文对1986年作者从我国东海、黄海海鱼中检得的异尖科幼线虫,进一步作了形态分类学研究,并与既往的报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了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外,尚有针晶蛔线虫属幼虫或针晶蛔样线虫属幼虫,其中4型是初次记录。另外尚检得宫脂线虫属幼虫5型及伪新地蛔线虫属幼虫1型。  相似文献   

17.
菜青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感病菜青虫Pieris rapae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表明,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主要通过昆虫的体壁侵染虫体。菜青虫各龄幼虫在体壁接菌12 h后,附着在虫体表面的孢子即可萌发。2~3龄幼虫,蜡蚧轮枝菌菌丝24 h就可穿透体壁进入血腔,48 h可见脂肪体等器官发生病变; 4~5龄幼虫,36 h菌丝才可穿透体壁,48 h可见虫体内有部分菌丝体。侵入虫体内的菌丝对寄生组织没有选择性。菌丝首先在入侵的血腔中生长,然后侵入脂肪体和肌肉,随菌丝在虫体内的增殖,中肠、马氏管、丝腺等相继被侵染。受侵的组织器管均发生明显的病变,如体壁分离,脂肪体变形、溶解,肌纤维排列松散,中肠上皮细胞脱落并出现许多空泡等。  相似文献   

18.
西氏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之一,感染率高达50%以上,感染强度可达千余条,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死。为了解西氏蛔虫是否有保虫宿主或贮藏宿主,我们于1986年3~8月,用西氏蛔虫的感染性虫卵对实验动物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是用1~1.5kg的家兔和0.3—0.5kg的豚鼠,均由本校实验动物房供应。西氏蛔虫卵取自宝兴县送来成都动物园抢救的大熊猫粪便,经循序沉淀法和尼龙绢筛过滤法分离和浓缩,然后置于玻璃平皿内,加入适量清洁自来水,在3~6月(13℃~24℃)室温下培养至感染期。感染…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生物通过信息素系统来对环境进行感应和个体间交流,并指导其行为、发育和生理代谢。线虫是在地球上生存策略最多样的动物之一,但其信息素系统却鲜为人知。近年来发现一组称为蛔甙(ascarosides)的线虫种内化学信号物质,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交配、聚集和滞育等行为及发育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发现蛔甙在线虫界广泛存在。对蛔甙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线虫化学生态学学科发展,并填补传统化学生态学中关于化学信息对生物发育调控的知识。因此,对近年来蛔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蛔甙结构与鉴定、组成和功能、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化学感受信号途径及信息调节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化感信号对线虫乃至高等生物的行为、发育、新陈代谢及衰老的调控机制,为研究生命科学中信息素调控理论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弯口属(Uncinaria)计14种,我国共发现2种:长刺弯口线虫(U.longespiculum Maplestone,1931)和狭首弯口线虫(U.stenocephala Ralliet,1885)。长刺弯口线虫是陈心陶(1937)在广州果子狸体内发现的,此后国内各地未见报道。我们在四川省南充县果子狸小肠内也发现该虫种,此虫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其形态和测量数据与陈心陶的报道一致,仅交合刺稍长(1.81—2.30mm),简记如下。雄虫体长3.2—4.2mm,最大宽度0.28—0.29mm,交合刺两根等长。雌虫体长3.9—4.3mm,最大宽度0.27—0.36mm,阴门在体后部距尾端1.2—1.3mm,尾刺长0.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