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祥玲 《昆虫学报》1953,(6):513-515
今年5月到10月作者在陕西长安作防治棉虫工作,也曾到泾阳、大荔、三原等县棉区看过,注意到盲蝽是陕西关中棉区的主要害虫,经调查到为害棉株的盲蝽有7种之多,其中尤以三点盲蝽(图1)为害程度最烈;为害时间亦最长。标本承天津南开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棉田盲蝽记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盲蝽科(Miridae)是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这一科的昆虫都没有单眼,前翅上有一个楔片,膜片上有一个或两个翅室,没有其他的翅脉,很容易识别。 有一些盲蝽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世界上已知为害棉花的盲蝽有五十余种(Hargreaves,1948),实际的种类恐怕还要超过这个数目。中国在这方面的报告很少,傅胜发等(1948)列举了16种,其中有几种可能是鉴定或记录的错误。彭维城等(1957)在陕西棉区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 黑腹蝽(广二星蝽,二小星蝽)Stollia ven-tralis(Westwood)属半翅目,蝽科,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害虫,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粱、玉米、小米和豆类、棉花等多种作物。最近两年,我们在广东省四会县大沙公社发现此虫严重为  相似文献   

4.
盲蝽科昆虫的分类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宝瑛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3,40(2):101-107
依据目前已有的资料 ,概述了盲蝽科昆虫的分类系统。盲蝽科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臭虫型的盲蝽总科 ,这在半翅目学者中意见一致。但关于盲蝽科亚科及族级水平的分类系统观点不一。最合理的为 6亚科及 8亚科的分类系统。8亚科分类系统是目前最被接受和应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齿爪盲蝽属昆虫常见种类检索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齿爪盲昃属Deraeocoris Kirschbaum昆虫属半翅目异翅亚目(Hemiptera-Heteroptera)盲蝽科(Miridae)。体小至大型,椭圆形,光亮,体背面和前胸背板具明显的刻点;头小,触角短于体长,第3、4节较第2节细;前胸背板领明显;爪具基齿或基突,不具爪垫,副爪间突呈刚毛状;雄性右抱器小,左抱器大呈镰刀状等特征易与盲蝽科其它类群相区别。体色及体上色斑在不同种间变异较大,同种内也有一定差别,故鉴别较难。  相似文献   

7.
棉盲蝽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一般为害较重地区,棉花的损失达2—3成,个别严重地区,如陕西关中棉区,华北棉区的一些肥料多水分充足的棉田,经常遭到毁灭性的为害,严重的影响了棉花的产量。人们往往对棉盲蝽认识不清,有时把缘蝽、花蝽、长蝽等科的虫子,都算作盲蝽;也有人把为害不严重的或吃蚜虫的盲蝽,也算在内;对盲蝽的若虫更是不易分清,特别是卵,一般都不易找到,更无法识别。这样在防治工作中,就会造成混乱,或得到不良结果。在中国北部棉区,棉花  相似文献   

8.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上取食的牧草盲蝽Lygus pmtensis(半翅目:盲蝽科)成虫。该虫近年来种群逐渐上升,已成为新疆棉田中的主要害虫,并波及了包括枣、梨、苹果等多种果树。本期报道了牧草盲蝽危害对寄主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pp.976-983)。照片由冯宏祖、苟长青于2018年9月摄于新疆阿拉尔市郊。  相似文献   

9.
张旭  蔡波 《生物学通报》2013,(9):54-55,F0003
通过对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盲蝽科柬盲蝽属泛柬盲蝽(Pilophoms typicus)昆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拍摄,按照Patrick触角感受器的分类系统,对位于其上的4种外部感受器(毛形、刺形、鳞形和B6bhm氏鬃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感受器集中于鞭节、梗节、柄节处较少;毛形感受器、B6bhm氏鬃毛分布最多,雌雄无明显差异,鳞形感受器位于触角末端,排列整齐;刺形感受器位于梗节,较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停止使用"同翅目Homoptera" 目名的建议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梁爱萍 《昆虫知识》2005,42(3):332-337
长期以来,在我国昆虫学界,“同翅目Hom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一直被作为2个并列的昆虫目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同翅目”被分为3亚目10总科,即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包括膜翅蝽总科Peloridioide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包括木虱总科Psyllo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蚧总科Cocc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和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包括蜡蝉总科Fulgoroidea)和蝉子亚目Cicadomorpha(包括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和角蝉总科Membracoidea)]。近年来,形态学及分子学特征数据的支序分析研究表明,木虱总科、粉虱总科、蚧总科、蚜总科、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都是单系群;鞘喙亚目、胸喙亚目、蝉子亚目及蜡蝉子亚目也都是单系群,其相互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胸喙亚目 (蝉子亚目 (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单系的半翅目Hemipter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半翅目中,鞘喙亚目与异翅亚目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蜡蝉子亚目与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是姊妹群,蝉子亚目是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的姐妹群,胸喙亚目是半翅目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个分枝。因此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然而,“同翅目”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在国内一直被广泛使用,为此,作者建议我国的昆虫学工作者今后应停止使用“同翅目”这一人为的并系目名而使用单系的半翅目目名,即将长期以来一直置于“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相似文献   

11.
家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天牛Stromatium longicorne(Newman)亦名凿点天牛、长角栎天牛,俗称干木虫,是我国南方建筑木材的大害虫。国内对家天牛的研究,解放前嘉理思(J.L.Grecsitt)虽在海南岛采集了标本,但没有引起重视,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一册(1959)描述了成虫形态,但作为幼树害虫。1966年我们在海南岛某部调查营房木材害虫时,才发现这种天牛为害建筑木材极为严重,比白蚁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2.
张颖  周永红  张利  张海琴  杨瑞武  丁春邦 《遗传》2006,28(4):449-457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23个物种和1份外类群共24份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分析。3个叶绿体和3个线粒体通用引物扩增出的片段,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酶切。在47种引物/酶组合中,获得329条DNA片段,其中304条具有多态性,占92.4%。结果表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材料存在属间和种间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聚类分析显示仲彬草属单独聚为一类,鹅观草属R. grandisR. aristiglumisR. elytrigioidesR. alashanicaR. magnicaespes聚为一类,R. caucasicaR. ciliarisR. amurensisR. japonensis聚在一起,5个披碱草属材料、3个猬草属材料和1个鹅观草属物种R. kamoji聚为一类。这些结果与前人对其进行的RAPD和RAMP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对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和一些物种的分类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53年8月10日于西藏从一种鼠兔(Ochotona sp.)的洞穴内检获蚤类标本一批共86个,其中有83个为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Curtis,1832)一新种。根据其最初采集地名而命名为曲扎角叶蚤(Ceratophyllus chutsaensis sp.nov.)现将其形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瓢虫与人类的关系无论在益或害方面都是最密切与重要的。因此辨识瓢虫的种类是研究此类昆虫的基础工作。过去用作分类的特徵,着重翅鞘上的斑纹。至於其他构造并未充分利用。因此混乱时常发生。为建立健全的分类基础,早经治此学者指出瓢虫形态研究的重要。最近Kapur(1950)更强调幼虫形态研究之需要。Dieke(1947)应用Epilachninae亚科各种的外生殖器,已将此一在分类上十分混乱的部份加以澄清。证明形态研究对於瓢虫分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1981年5月到9月云南横断山区跳甲调查的第一篇报告,包括丝跳甲HesPera weise和云丝跳甲yunohespera(新属)两属。调查地点南起大理、泸水,北至德钦和中甸大雪山(见图1考察路线),共采得丝跳甲16种,其中有10个新种;云丝跳甲1种,是新属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以下分两个部分:区系分析和种类记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绿化造林常见害虫松梢螟,隶于梢斑螟属(Dioryctria Zeller)。幼虫蛀食针叶树嫩梢和球果,以致顶梢枯死,球果破坏。1982年我们发表本属新种与新种团以后(王、宋,1982),着重研究赤松梢斑螟种团(Sylvestrella group)。Matuura和Munroe(1972)研究只知D.sylvestrella(=D.splendidella)一种。现在我们研究本种团包括1个新种和4个旧种:Dioryctric kunmingnella Wang et Sung新种,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Dioryctria yuennanella Caradja,Dioryctria sylvestrella Ratzeburg,Dioryctria magnifica Munroe.本  相似文献   

17.
吴绮  覃瑞  李刚  刘虹 《植物科学学报》2010,28(6):654-659
利用AA染色体组栽培稻的中高度重复序列C0t-1 DNA和基因组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宽叶野生稻(Oryza latifolia)(CCDD染色体组)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宽叶野生稻染色体上,C0t-1 DNA的杂交信号没有基因组DNA的杂交信号明显;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着丝粒、近着丝粒及端粒区域;随着洗脱严谨度的不同,杂交信号呈现出较高的种特异性。本研究以不同洗脱严谨度下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为依据,对宽叶野生稻进行的核型分析,可进一步提高稻属染色体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萧采瑜 《昆虫学报》1964,(2):231-239
姬猎蝽属(Nabis Latr.)是姬猎蝽科(Nabidae)中最大的一个属,广义的Nabis包括130多种,分为十数个亚属,现代若干学者认为这些亚属都应该提到属的地位。狭义的Nabis仍然是本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包括40—50种,分布于世界各个地区,并且包括各地区的一些习见种。 本属系中小型昆虫,身体长形,前端稍窄;体色灰黄暗淡,具一定的黑色斑纹;体毛短,有时不显著。头圆柱状,稍向前伸;眼大,位于头的两侧,远离前胸背板的前缘,单眼显著。触角细长,具长毛,第一节稍粗,一般第二节最长。喙第一节极短,长宽约相等。前胸背板  相似文献   

19.
一株被误认为是蚜霉(Entomophthora aphidisHoffm)的菌株经鉴定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 Sheldon)。 “昆虫学报”Vol.9 No 1 刊出“蚜霉菌剂的简易制备及其田间防治棉蚜实验初报”一文,目前该菌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井已收到防治棉蚜的初步效果。我们对此菌株的分类地位提出异议,经原作者的支持进行了重新鉴定。本文仅记载该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以及学名的鉴定。  相似文献   

20.
药用野生稻具有多种抗病虫性,是水稻品种改良重要的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采用与栽培稻遗传图第4连锁群中与RTSVGlh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RZ262及其筛选出来的BAC克隆作探针,对药用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供试探针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短臂的中部,百分距分别为74.86±3.72和73.98±4.44,信号检出率为7.6%和45.1%。BAC克隆和RFLP标记探针杂交位置几乎一致,说明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RFLP标记RZ262都存在同一BAC克隆的大插入片段中,药用野生稻与抗性基因RTSVGlh的同源顺序就在第4染色体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从而为作物育种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的抗性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