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古代记载的"青芝"的名称、形态特性、地理分布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青芝"的特点,将其与现代中药杂色云芝进行形态学、生境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比较考证,结合云芝现代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成果,认为古代"青芝"应为多孔菌科真菌杂色云芝,并非灵芝。  相似文献   

2.
对古代文献记载的"黑芝"在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性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对"黑芝"的记载,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L.W. HsuX.Q. Zhang)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进行对照。初步认为古代记载的"黑芝"和"紫芝"是同一种真菌,即灵芝科真菌紫芝子实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3.
4.
5.
漫谈红灵芝     
在云雾飘渺、钟毓灵秀的庐山,古代盛产灵芝。据《庐山志》记载:“汉,庐山崇圣院生芝九本明。”“宏治元年,庐山芝草有一本十数茎者,是年白鹿洞山产芝七十余本。元年,白鹿洞芝草盛生。”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哲学理论时期:心与脑,谁是生命的主宰我国古代长久以来认为"心之官则思"。《皇帝内经》中专论脑的内容不多,虽有"精明""神明"与"脑髓"相关的论述,但主导的体系是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灵枢·邪客篇》中明确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希腊人也曾认为心理活动是心之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思想过程主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籍中记载六芝的初步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之已久的一类珍贵的药用真菌,俗称瑞草,又名灵芝草。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列子》一书中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例如西汉继司马迁而起的大博学家刘向的《别录》一书就有许多有关灵芝的记载。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一书对有关  相似文献   

8.
灵芝深层发酵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种类多,种间与品种间的不同均可能引起有效成分在产量表达上的差异,为了能筛选适宜深层发酵法生产的灵芝菌株,以8个灵芝菌株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丝体及液体发酵的菌球萌发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产物、子实体多糖等指标。结果表明:8个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有一定差异,以灵芝G9、红芝早萌发且生长速度快,甜芝、紫芝、灵芝G8、血芝其次,灵芝5760、黑芝最慢。8个菌株深层发酵产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而有差别,同时菌株菌丝体生物量与次生代谢产物多糖之间无必然的联系,甜芝菌丝体生物量最大但自溶速度最快,灵芝5760菌球细小,速度最慢,血芝次生代谢产物多糖最高。菌丝体多糖与子实体多糖比较,各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均高于子实体多糖含量。提取多糖工艺以超声波辅助破壁处理后,再以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的得率明显提高,紫芝、黑芝提高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灵芝的人工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芝的人工栽培赵庆新世界上共有120多种灵芝,我国有80种以上。灵芝曾被我国明朝名医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现代科学研究确证灵芝含有多种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因此。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灵芝栽培产业,很有前途。1灵芝的生物学特点灵芝属药用真菌,为腐生...  相似文献   

10.
正《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月刊科学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前身是原《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原  相似文献   

11.
文中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白芝"进行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白芝"的特点,对可能是白芝的香栓菌[Trametes suaveloens(L.)Fr.]、苦白蹄[Fomitopsis officinalis(Vill.:Fr.)Bond.]、桦剥管菌[Piptoporus betulinus(Bull.ex Fr.)Karst.]、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T.H.Li et al.)这4种真菌从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与白芝进行了比较,认为古代"白芝"应为现代多孔菌科真菌香栓菌。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热点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医学案例为载体,创设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疾病诊疗,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完成"生物圈中的人""健康地生活""生物与环境"等一级主题下相关概念的复习,促进学生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切身体会学习生物学的重要价值,理解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义,关注相关社会问题,从而突出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月刊科学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本草纲目》、各类方书和现代药理研究文献,对中药重楼在治疗痤疮方面的应用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重楼治疗痤疮的相关描述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唐代,重楼开始与其他药物一起被用于治疗痤疮的处方中,此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成果发现,重楼在治疗痤疮方面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重楼资源,治疗临床痤疮和其他皮肤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月刊科学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相似文献   

16.
<正>《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双月刊科学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相似文献   

17.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双月刊科学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肥胖症指因机体内热量的输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症。中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说是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菌物药探秘     
正在我们的记忆里,从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中,地球上最好的药是灵芝,可以让人起死回生。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在历史上,"芝"的确被推崇为"仙草"。可以肯定的是,部分被称为"芝"的食用或药用物种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真菌。真菌属于有胞型真核生物,与动物、植物相同而区别于细菌。现代的菌物药是真菌以自身组织(子实体、孢子等)或从中提取出的功能因子(多糖、甾醇、黄酮、生物碱等)制成的一类具有功能活性的生物制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以来作者比较系统的进行了中国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的分类研究。于1981年“中国灵芝”一书中报道了53种1变种和1变型。除前两个种下分类单位已承认为种外,后又陆续报道了30种。目前共报道了中国灵芝科85种。随着各国专家对灵芝科分类研究的不断进展,对于过去记载的种类,其中一部分种类已进行了考证,重新作了订正,作者也正在对中国灵芝科的种类进行订正。参考了Steyaert(1980)和Corner 1983)以及其他作者的重要文献,对现有8种进行了订正。本文共报道11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坝王岭灵芝(Ganoderma bawanglingense Zhao et X.Q.Zhang),江西假芝(Amauroderma jiangxiense Zhao et X.Q.Zhang)和五指山假芝(A.wuzhishanense Zhao)。本文研究标本全部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