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猬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楚德昌  邓振旭 《四川动物》2002,21(4):252-254
通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刺猬消化道各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及以下所有消化管,其中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较高,小肠中段及直肠末段密度较低。嗜银细胞分布于消化管壁粘膜层腺体与绒毛,其中在腺体密度较高,在绒毛较低,并且胃、小肠壁固有膜腺体的中、底部密度最高,另外在胃幽门有狭小的高密度分布区。嗜银细胞有锥体形、瓜子形、椭圆形、长梭形、圆形等。锥体形、瓜子形、长梭形多有明显的长突起。嗜银颗粒或充满整个细胞,或集中于突起端或基底部。细胞外常可见到刚释放的嗜银颗粒,特别是锥体形、瓜子形细胞的尖端处常可见到向腺管腔或肠腔释放的嗜银颗粒。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分泌类型,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对巴西彩龟、无蹼壁虎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动物从食管到大肠都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均在胃幽门或十二指肠有突出的分布密度高峰,在小肠末段或大肠始段有次分布密度高峰,巴西彩龟在食管还有第3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多数为毛笔头样、高脚杯状、锥体形、长梭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多数嗜银细胞可见有明显的突起伸向管腔方向和向管腔释放分泌颗粒的现象,少数可见有伸向基膜或其周围的突起和向基膜或其周围释放分泌颗粒现象,这提示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有闭合型和开放型两种,但更多的是开放型.  相似文献   

3.
4.
3种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 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蛇岛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胃贲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体次之,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和椭圆形,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硝酸银染色结合微波技术显示胃肠嗜银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胃、小肠与大肠的粘膜上皮与管壁的腺体中散在分布着各类内分泌细胞 ,其中尤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段为多。这些细胞一般呈锥体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状 ,有的细胞游离端通向管腔 ,有的细胞被相邻上皮细胞覆盖 ,故有“开放型”或“封闭型”胃肠内分泌细胞之说。在H·E染色切片上 ,这些内分泌细胞不易辨认 ,但用银盐浸染 ,某些内分泌细胞可因分泌颗粒具有嗜银 (铬 )性或亲银性而被显示[1] 。近年来 ,微波照射 (Microwaveirradiation ,MWI)被成功地引用到组织固定、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研究中。MWI具…  相似文献   

7.
小鼠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rimelius嗜银法对10只小鼠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l)小鼠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在胃体部最高,从十二脂肠、空肠、回肠、盲肠直到结肠依次减少。(2)嗜银细胞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有梭形、锥体形、椭圆形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Grimelius嗜银法对12只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1)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依次为;食管为31.51±6.73;胃贲门为67.52±3.81;胃体部为49.41±5.69;胃幽门部为142.58±6.69;十二指肠为34.63±5.26;空肠为25.36±2.57;回肠为13.28±3.29;(2)嗜银细胞在食管部分主要集中子食管腺;在胃部主要集中于胃腺,在小肠部主要分布于绒毛上皮之间;(3)嗜银细胞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梭形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30~46期的极北鲵幼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食管、胃、小肠各部分的发生时间不同。胃中的嗜银细胞在第41期出现,小肠中的在第42期出现,食管中的在第43期出现。嗜银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梭形和锥体形,大多分布在消化道黏膜上皮之间。根据嗜银细胞的形态判定其可能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重功能。极北鲵胚后发育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出现顺序的不同可能与其消化生理活动及个体生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张敏军  陈霞 《动物学杂志》2020,55(6):752-759
为了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大鼠(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8周运动组(n = 9)与对照组(n = 9)肥胖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大鼠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上无差异,均以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为主;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胃体,而低谷有所不同,对照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低谷位于食管、贲门,运动组大鼠位于食管、贲门、空肠、回肠、直肠;两组相比,食管和直肠两部位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余各部位均有差异,且运动组大鼠贲门、胃体、盲肠、结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幽门、空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运动组十二指肠、回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动物嗜银细胞分泌密度的这种改变与动物机体所处不同生理状态以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该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中,从食道到直肠。其中,十二指肠和回、直肠交接处密度很高,胃体及直肠很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食道嗜银细胞位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胃嗜银细胞位于胃腺部,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见明显的胞突。肠嗜银细胞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呈长柱形、纺锤形、长颈瓶形或锤状。多数细胞两端有较长胞突,分别与固有膜  相似文献   

13.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白条草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染色和切片观察.结果 表明:在白条草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椭圆形等;其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于胃幽门最高,胃体次之,十二指肠最低.其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生活环境和取食方式等有关;根据其形态,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4.
姚伟红  李淑兰 《四川动物》2008,27(2):280-283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了褐家鼠A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 显示,在褐家鼠的消化道除食管未见嗜银细胞外,其它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其分布密度为胃贲门部最高,回肠部最低.嗜银细胞多分布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有时可见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内.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梭形和椭圆形.根据其嗜银细胞形态,认为褐家鼠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胎儿胃、小肠内分泌细胞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方法采用银浸染色方法,对10例4~6月胎儿的胃、小肠内分泌细胞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胃、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嗜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分布于胃、小肠绒毛上皮、小肠腺及十二指肠腺.在小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也有散在的嗜银细胞.该细胞主要存在于小肠,胃部较少,其中以十二指肠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而十二指肠乳头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在这些部位有时可见该细胞抵达腺腔,并有颗粒释放于腺腔内.结论人胎儿胃肠道含有内分泌细胞,尤其是小肠及其十二指肠乳头部.  相似文献   

16.
变色树蜥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应用5-羟色胺(5-HT)特异性抗血清,对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消化道内含有5-HT的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变色树蜥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分布密度近似呈“M”形,其中以空肠分布密度最高,胃体次之,食管最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锥体形等,其中胃、幽门和直肠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小肠则以长锥体形为主,其细长突起指向肠腔或固有膜;细胞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固有膜内;多数细胞以内分泌功能为主,少数细胞具有外分泌功能。比较分析表明,5-HT细胞分布型可能与动物的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赵洋洋  祁玥  王晓宁  赵伟 《生态学报》2020,40(16):5855-5861
为揭示青海沙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其高海拔适应的组织学基础,应用解剖学与石蜡切片、H.E染色和Grimelius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沙蜥的消化道管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消化道各段的长度和壁厚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肠最长,胃幽门部的管壁最厚。粘膜皱襞和绒毛的分布也存在差异,空肠部位的小肠绒毛数量最多,其次是十二指肠和回肠。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广泛分布在消化道各段的黏膜上皮基部和黏膜上皮之间。胃体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贲门,回肠最低。与栖息在低海拔的有鳞类相比,青海沙蜥为适应高海拔环境,小肠的相对长度变长,胃体部嗜银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5-羟色胺(5-HT)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林蛙胃中的5-羟色胺阳性细胞最早在第38期被检测到,小肠和大肠最早出现在第41期。从41期开始,5-羟色胺细胞分布于胃、小肠和大肠中,在同一发育时期中,胃部分布密度最大。同一部位在不同发育时期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不同,其中胃内5-羟色胺细胞在38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分别为1.8±0.62和1.8±0.89,45期分布数量最少,分布密度为1.1±0.31;小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41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均为1.2±0.41,在44期和45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7±0.49和0.7±0.47;大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第42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为1.2±0.41,在44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为0.7±0.47。5-羟色胺细胞最早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随着胃肠道发育的日渐完善,在上皮基部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分布。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梭形和三角形。推测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出现时间、形态以及分布型是与黑龙江林蛙的个体生长发育需要、胃肠道各段的功能以及食性转变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9.
禁食对东方蝾螈胃肠道嗜银细胞形态 和分布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改良的龙桂开浸银法,比较了喂食和禁食15 d后的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胃肠道的长度与重量、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禁食后动物的肠鲜重下降,胃长度缩短。禁食处理对嗜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影响,呈圆形、椭圆形、楔形、锥体形、毛笔头状和蝌蚪形等。喂食组的分布密度高峰为幽门,低谷为十二指肠;禁食组的分布密度高峰为贲门,低谷为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除幽门和十二指肠外,禁食组其余胃肠道各部位的密度都高于喂食组。禁食使东方蝾螈胃肠道前、后端嗜银细胞的密度增加,这可能与东方蝾螈的摄食习性和能较长时间耐受饥饿的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与Fonana-Messon银染法制作冬眠期与非冬眠期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管各部组织切片,观察、测量与比较这两种无尾两栖动物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形态、密度与分布。结果表明:无论冬眠期还是非冬眠期两种动物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规律相似,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其所在部位及其颗粒分泌方向有关,嗜银细胞在胃幽门处有明显的密度高峰;两种动物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范围、形状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相似,但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密度和嗜银细胞内的嗜银颗粒密度高于非冬眠期,提示这两种动物冬眠期消化管内分泌机能有较大的贮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