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13-顺式维甲酸(13-cis-retinoic acid,13-cRA)和9-顺式维甲酸(9-cis-retinoic acid,9-cRA)等是其同分异构体。维甲酸通过与其受体包括维甲酸受体和维甲酸X受体结合调控靶基因表达,在胚胎发育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开创了分子靶向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治疗的先河,目前研究发现,维甲酸及其受体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或凋亡等密切相关。就维甲酸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维甲酸类药物对多种癌症有效,其作用包括诱导凋亡、抑制生长、促进分化等,这主要通过调节维甲酸受体包括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和维甲酸X受体(rexinoid X receptor,RXR)的表达实现。目前发现,一些患者癌细胞的RAR、RXR或RAR/RXR表达缺乏,可能导致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鞘脂代谢异常和维甲酸类受体表达缺失密切相关,在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鞘脂代谢异常与维甲酸受体表达异常及维甲酸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信号通路的生物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受维甲酸信号调控的基因表达多样性的分子机制,描述了维甲酸受体的特征、维甲酸反应元件的多态性、转录中介因子包括辅活化因子和辅抑制因子在维甲酸受体介导的转录调控中的作用,主要的维甲酸应答基因及维甲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维甲酸(retinoic acid,学名:视黄酸)在皮肤局部给药时,常刺激皮肤基底层角质细胞的异常增殖。证据表明,位于皮肤表皮基底层上层角质细胞中的维甲酸受体二聚体对维甲酸引起的基底层细胞增殖是必需的。可能的机制是,位于表皮基底层上层的维甲酸受体首先诱导位于同一细胞层中的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表达上调,该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途径激活位于基底层的受体(erbB1和erbB2),刺激基底层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摄入过多维甲酸可致各种发育缺陷,其中神经管畸形最为常见. 因此有必要探明维甲酸致各种发育缺陷的发生机制,以便为各种生长缺陷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用 RT-PCR 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探测了过量维甲酸对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表达的调整. 结果显示,在神经管闭合期过量维甲酸显著降低了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神经管闭合后,维甲酸受体β、β-catenin 及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升过程. 提示,过量维甲酸改变了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的正常时间表达模式,这种异常的基因表达模式可能参与了维甲酸致昆明小鼠胚胎畸形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对增殖分化调节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临床资料表明,维甲酸对某些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目前认为,维甲酸所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维甲酸受体与特异性顺式作用DNA序列结合,进而调节特异基因的转录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心脏发育与维甲酸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发育与维甲酸信号转导通路王红月宋来凤(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病理研究室,北京100037)关键词维甲酸受体心脏发育近年来,因维甲酸(retinoicacid,RA)心脏致畸作用的发现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对维甲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中,发现维甲酸β受体(RARβ)起关键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RARβ生物学性质,RARβ在肿效率 的表达状况及由RARβ介导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薛蓉  朱依纯 《生理通讯》2006,25(2):43-45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的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增生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因此,抑制VSMC增殖及促进其分化的药物均有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维生素A类物质。研究证实ATRA可与VSMC中存在的维甲酸类受体结合,调控VSMC从低分化的合成型转变为成熟的收缩袁型,进而防止其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0.
非特异性固有免疫是预防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感知病毒RNA的两个主要受体家族。RLRs为存在于胞浆中的RNA解旋酶家族,可识别在病毒感染或复制期间进入到胞浆内的单链或双链RNA。目前研究RLRs家族比较多的成员有维甲酸诱导型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5,MDA-5)及遗传学和生理学实验室蛋白2(laboratory of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2,LGP2)。本文分别就RLRs家族中RIG-I和MDA-5结构、生物学作用及其信号传导中关键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维甲酸胚胎病理学的研究很多,维甲酸受体在器官发生、发育及神经管闭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维甲酸影响这些过程的机制还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小鼠怀孕8天时,给予母体连续3次维甲酸灌胃,将导致胎儿脊柱裂,发生率为96.77%。本研究应用微阵列技术,在维甲酸诱导的脊柱裂小鼠胎儿的脊髓组织中发现了134个差异表达在1.5倍以上的基因。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母亲暴露于维甲酸导致的胎儿脊柱裂,与促凋亡和抗凋亡、细胞增殖、迁徙、细胞骨架成分以及细胞或局部粘附等基因功能簇相关,提示这些细胞成分和生物学的功能缺陷促使脊柱发育异常。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脊柱裂的全基因组基因表达模式,有助于理解神经管缺陷的病因和病理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甲状腺素及维甲酸夺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细胞株甲状旁腺素受体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经T3/T4处理后,可显增高PTH受体结合率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PTH受体mRNA的表达,细胞经RA处理后,则相反地降低了PTH受体结合率及碱性磷到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yocardin在维甲酸(RA)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神经细胞(NC)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与维甲酸X受体α(RXRa)的相互作用.方法:免疫细胞荧光检测RA诱导BMSC向NC分化;RT-PCR检测Myocardin及RXRa在RA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的表达;萤光素酶活性实验分析Myoc...  相似文献   

14.
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超家族。视黄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s,RORs)由于在基因序列上与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和类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相似而得名。近年来研究陆续发现,核受体RORα不仅在一些代谢组织中表达,而且在脂质代谢,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深入了解RORα与脂质代谢的关系,将为肥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甲状腺素(T3/T4)及维甲酸(RA)对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细胞林甲状旁腺素(PTH)受体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经T3/T4处理后,可显著增高PTH受体结合率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PTH受体mRNA的表达.细胞经RA处理后,则相反地降低PTH受体结合率及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刘军  王绿娅 《生命的化学》2006,26(3):202-205
载脂蛋白A-V(apolipoproteinA-V,ApoA-V)是新近发现的载脂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ApoA-V的基因表达受到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等因子的调控。该文介绍ApoA-V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它的调控机制;深入研究ApoA-V对全面了解载脂蛋白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PPAR基因与脂肪代谢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晓峰  李辉 《遗传》2006,28(2):243-248
过氧化物酶体增值剂激活受体(PPARs)基因属于类固醇/甲状腺/维甲酸受体超家族,有3个亚型,即:PPAR-α、PPAR-β和PPAR-γ。PPARs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调节体内糖平衡等,尤其在脂肪分化、生成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从PPARs基因的结构,表达及功能等方面讨论了其与脂肪代谢调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动物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及其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免疫系统是动物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动物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机制是由一系列PRRs对病原体的识别所启动的。近年来识别和感受病原体的一系列动物PRRs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揭示动物复杂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该文简要介绍动物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的分子特征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核受体超家族介导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BH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69-372
核受体超家族由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甲酸、维生素D等化学信号的受体及配体未明的多种孤儿受体组成,该家族成员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调控代谢、发育、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核受体与启动子和增强子上的激素应答元件及其它DNA序列特异性激活因子结合,而激活或阻遏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调控基因转录需要募集称为辅调控因子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与核受体一起装配成多组分的复合物,它们可提供相关的酶促活性和脚手架功能。通过与基础转录机器的相互作用和对染色质结构的可逆性共价修饰等作用,辅调控因子调控核受体对靶基因转录的激活或阻遏。许多辅调控因子本身受到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锌指状结构的细胞受体,通过配基(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等)的活化,形成二聚体,启动转录,促使急性粒细胞立血病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向成熟终末细胞分化,为白血病治疗开辟了一种不抑制骨髓机能的新疗法-诱导分化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