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叶佩青  檀笑  詹志薇 《生态科学》2011,30(5):541-546
利用解脂假丝酵母对Cr(Ⅵ)、Ni(Ⅱ)和Cu(Ⅱ)共存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及3种实际重金属废水进行了微生物吸附,结果表明,pH、吸附时间和菌浓度等均是显著的影响因素.Cr(Ⅵ)、Ni(Ⅱ)和Cu(Ⅱ)的去除均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理想,证明该菌种对重金属的吸附包括了多个步骤,其中化学吸附是限速步骤.解脂假丝酵母对共存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效果理想,1g·L-1菌体在120min时,对18.7~37.86mg·L-1Cr、2.39~9.21mg·L-1Cu、2.27~9.87mg·L-1Ni和0.43~1.32mg·L-1Zn的去除率分别为81.6%~84.6%、84.0%~100%、84.1%~100%和93.9%~100%.菌体的蛋白质、脂质和多糖均参与了重金属吸附,起作用的主要功能团是-OH、-NH2、-CH2、-CH3、-COOH、-CHO、C=C、-PO43-和-SO3H.  相似文献   

2.
木屑固定除油菌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木屑作为载体的固定化微生物QK-1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原油去除率大大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菌液和木屑的混合物。原油浓度为10.0~30.0g·L-1时,固定化除油菌QK-1的原油去除率为75.5~94.3%,最佳投加量为干重15.0g·L-1。研究表明,除油菌的固定化培养基对其原油去除率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碳源和氮源对其影响较大,pH则不太明显。固定化培养基的优化方案为:蔗糖10.0g·L-1,牛肉膏6.0g·L-1,酵母粉1.5g·L-1,pH8.0。  相似文献   

3.
以四数九里香新生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取材时期、6-BA浓度及生长素种类对外植体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数九里香组织培养适宜的取材时期为4月;外植体腋芽诱导率在6-BA浓度为2.5 mg·L-1时表现较高;IBA是较适宜外植体生长的生长素;活性炭浓度为1.5 g·L-1可有效减轻外植体褐化;组织培养适宜的启动培养基为MS + 6-BA 2.5 mg·L-1 + IBA 0.1 mg·L-1 + GA3 0.3 mg·L-1 + 活性炭1.5 g·L-1。  相似文献   

4.
生物吸附剂-活性污泥法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艳芬  叶锦韶  尹华  彭辉  张娜 《生态科学》2006,25(4):335-338
研究了复合生物吸附剂FY01和活性污泥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铬的生物吸附分为快速15g·L-1污泥对通用电镀废水、康力电镀废水中铬的联合去除率分别高达97.7%和88.1%,比两者单独处理电镀废水的吸附和缓慢吸附两个阶段.FY01具有良好的吸附稳定性,对废水的pH适应能力强,当pH=2.5~6时,10g·L-1FY01和5g·L-1污泥曝气处理2000mL电镀废水2h后,68.6mg·L-1含铬通用电镀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达71.5~75.6%;50.1mg·L-1含铬康力电镀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高达80.0~90.0%.FY01和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10g·L-1FY01和除铬率总和分别高出39.8%、44.6%.  相似文献   

5.
以野生红花白芨成熟蒴果为外植体,建立了白芨植株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白芨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1+NAA 0.1 mg·L-1+AC 0.5 g·L-1;原球茎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KT 1.0 mg·L-1+NAA 0.1 mg·L-1+AC 0.5 g·L-1;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KT 1.0 mg·L-1+NAA 0.1 mg·L-1+AC 0.5 g·L-1;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KT 1.0 mg·L-1+NAA 0.1 mg·L-1+AC 0.5 g·L-1 +土豆汁150 g·L-1,30 d后的芽增殖率达343%;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1+AC 0.5 g·L-1+土豆汁100 g·L-1,生根率达100%;试管苗移栽的最佳方式是以水苔+树皮+椰糠+锯木粉(2∶2∶1∶1,V/V/V/V)为混合基质进行多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6.
石油焦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敏  彭凤仙  邓益群 《生态科学》2005,24(2):146-149
探讨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SAAC)吸附水中CODCr时,活性炭用量、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ODCr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SAAC用量越大,去除CODCr效果越好。当HSAAC用量为2.0g·L-1,pH=3时,去除率达到78%以上;在酸性条件下HSAAC对CODCr的去除效果较好;HSAAC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发生在前30min;CODCr浓度低于60mg·L-1时,处理后CODCr的残余质量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15mg·L-1)。用碱再生HSAAC,一次再生率达94.22%,二次再生率达到了86.90%。说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适宜条件下对CODCr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培养基和光照条件对铁皮石斛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直接接种于培养基上,最适宜培养条件是MS 5.92 g·L-1+2,4-D 5 mg·L-1+IAA 1.5 mg·L-1+KT 0.62 mg·L-1+蔗糖37.5 g·L-1+琼脂0.8% (pH 5.9~6.0),暗培养15 d后再光培养;外植体捣碎后平铺于培养基上,最适宜培养条件是MS 4.74 g·L-1+2,4-D 1 mg·L-1+IAA 1.5 mg·L-1+KT 0.25 mg·L-1+蔗糖30 g·L-1+琼脂0.8% (pH 5.9~6.0),25 ℃持续光培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培养时间、初始pH、温度对禾本红酵母Y-5吸附结晶紫、孔雀石绿的影响,并对吸附剂的解吸和循环利用等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在染料浓度为50 mg·L-1、pH 7.0、摇床转速150 r·min-1、30 ℃、吸附10 h时,红酵母对结晶紫、孔雀石绿的吸附率分别达峰值,为93.8%和87.7%;解吸后的菌体对结晶紫、孔雀石绿的吸附率分别为85.5%和78.5%,说明菌体对染料的吸附是可逆的,循环利用效果良好,菌体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禾本红酵母Y-5对结晶紫、孔雀石绿的脱色机理为吸附作用,染料多被吸附在红酵母表面的羟基(-OH)上,其吸附染料快速、高效、可逆,在染料废水处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改性沸石、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作为固定化载体材料,硼酸和氯化钙作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交联法将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复合固定化制备成微生物小球.通过复合菌配比实验,考察其对氨氮的去除率以及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累积量;对制成的固定化小球做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不同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率.结果表明,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配比为3:2时,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2.32%,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累积量为0.032mg·L-1和0.053 mg·L-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沸石投加量为2g·100mL-1、温度为30℃、pH值为7.5、振荡速度为130r·min-1时,对氨氮达到最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90.31%,此法制得的小球机械性能和吸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金线莲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速繁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1.5 mg·L-1+NAA 0.2 mg·L-1;增殖培养基为1/2MS +6-BA 2.0 mg·L-1+NAA 0.5 mg·L-1+香蕉100 g·L-1;增殖系数达6~8倍;生根培养基为1/2MS + IBA 1.0 mg·L-1+NAA 0.5 mg·L-1+活性炭0.2 g·L-1,生根率可达95%。将生根苗移栽入滤水性好的细兰石与炭渣混合基质中,盖膜保湿。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1.
田斐  何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13,32(4):401-407
近年来,海洋环境激素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考察环境激素对海洋微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丁基氯化锡三种环境激素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tal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环境激素均可显著抑制该4种微藻的生长。三氯卡班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08.19 μg·L-1、63.21 μg·L-1、60.73 μg·L-1和57.58 μg·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42 mg·L-1、1.02 mg·L-1、1.47 mg·L-1 和1.21 mg·L-1;三丁基氯化锡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3.5 μg·L-1、4.36 μg·L-1、0.6 μg·L-1和0.6 μg·L-1。三种环境激素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毒性强弱顺序为三丁基氯化锡>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相似文献   

12.
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0.2m之间,龙须菜的生长速率较高。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后,养殖海域的无机氮(IN)平均值为133.40±15.18μg·L-1,对照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值为153.81±11.97μg·L-1,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无机磷(IP)平均值为13.16±1.38μ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15.55±1.05μg·L-1,养殖海域的显著低于对照海域的(p<0.05)。养殖海域叶绿素(Chl-a)的平均值为1.86±0.23mg·m-3,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2.44±0.30mg·m-3,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透明度平均值为1.76±0.09m,对照海域的透明度为1.41±0.15m,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溶解氧(DO)平均值为9.55±0.46m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8.90±0.37mg·L-1,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研究表明,构建龙须菜海藻场可以显著增加海水中DO浓度,抑制微藻生长繁殖,吸收水体营养盐,改善水质质量。  相似文献   

13.
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至8月,利用原位围隔实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围隔中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动范围分别是(2.95~102.43)×105 cells·L-1和0.0-7.39 mg·L-1,优势种类为鱼腥藻属(Anabae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圆筒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其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82 mg·L-1、0.66mg·L-1和2.98 mg·L-1,均出现在3月或4月.在巢湖湖水中,春季(3~5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5.43mg·L-1,其中绿藻占47.59%、硅藻占40.81%、蓝藻占10.18%,优势种类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梅尼小环藻;而夏季(6~7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7.89mg·L-1,其中蓝藻占58.7%、绿藻占2.77%、硅藻占11.4%,优势种类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磷和枝角类滤食对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姚洁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0,29(2):147-151
鱼类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可以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杂食性鱼类由于可摄食不同生境中的食物,可使生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发生变化。罗非鱼是我国南方很多水体的优势种,食物包括敞水生境的浮游植物和基质表层生境的附着藻类等。为了解罗非鱼对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的影响,实验在室外模拟条件下,分别设置罗非鱼组和无鱼对照组的两组处理,分析了罗非鱼对附着藻类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罗非鱼显著地降低了附着藻类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附着藻类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0.15 m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1.26mg·cm-2;(2)罗非鱼显著地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值为31.99μg·L-1,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14.99μg·L-1。研究结果显示,杂食性的罗非鱼可以促进系统的附着藻类向浮游植物转化。从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角度看,湖泊等水体的管理应该对罗非鱼密度加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杨松  王志香  周光益 《生态科学》2009,28(4):305-310
选择三种乡土树种樟树、大头茶和红鳞蒲桃,喷洒含有不同浓度的Cu和Pb溶液,同时设置一个没有喷洒重金属的空白实验.设置的浓度梯度Cu为0 mg·L-1、50 mg·L-1、150 mg·L-1、250 mgL-1;Pb为0 mg·L-1、10 mg·L-1、20 mg·L-1、30 mg·L-1.培育期结束后测量三个树种的树高;根、茎、叶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叶片生物膜的透性和SOD的活性.结果表明(1)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三种乡土树种的高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都受到了显著的抑制,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相较而言红鳞蒲桃长势较好.(2)随着Cu、Pb浓度的升高,植物叶片的质膜透性变强,受到的伤害增大.Cu250 mg·L-1下樟树叶片生物膜受到伤害最大,而在Pb30 mg·L-1下大头茶叶片质膜受到伤害最大.(3)SOD活性在Cu的胁迫下呈现随着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规律,但大头茶的SOD活性在一直增加.(4)在Pb的胁迫下,SOD的活性随胁迫的浓度的升高一直下降,只有红鳞蒲桃在后期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