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这种病毒首次在乌干达西尼罗河省被发现 ,故称西尼罗病毒 (westnilevirus) ,属于黄热病毒属成员。同属这一科的还有登革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以及丙型肝炎病毒等。由于此病毒的宿主为各种鸟类。因此 ,该病毒也称之为“鸟病毒” (1 937年 )。它通过蚊子叮咬或输血传播给人类或其它牲畜 ,大有蔓延之势。当蚊子叮咬宿主后立即受到感染 ,病毒存在于唾腺内 ,经 1 0~ 1 4d的潜伏期 ,它能攻击人的神经系统和脑组织 ,一般有 3~ 1 2d的发病潜伏期 ,病发后出现肌肉无力 ,不辨方向 ,头痛 ,类似感冒等症状 ;重者则出现致命性脑炎和脑膜炎。 1 997年…  相似文献   

2.
王言贵 《微生物学报》1963,3(3):261-266
圣路易脑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型脑炎),在临床、传播媒介、流行季节和病毒性质上都很类似。在免疫血清学上虽有一定区别,但对实验室常用的动物中,主要只有小白鼠有高度的易感性,而在易感程度、感受途径和症状上,两者都没有显著区别。在免疫血清学方面,不仅操作比较麻烦,并且二者的抗原构造也有相似的部分,出现某种程度的交叉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寻找对这两型病毒在易感性上有区别的动物种,对病毒生物学性质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东北三省六地396份人血清虫媒病毒抗体的调查结果。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三省均有分布;森林脑炎病毒抗体阳性见于吉林省;从黑龙江省伊春林区人血清中检出辛德毕斯病毒抗体,滴度达1∶160。提示东北地区除已知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外尚有辛德毕斯等其它虫媒病毒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日本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研究小组和荣研化学公司最近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仪器 ,在 1小时以内即可断定人体是否感染了 SARS病毒。非典的初期症状有发烧、咳嗽等 ,与感冒类似 ,因此难以迅速、准确地诊断。新仪器与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的原理相同 ,都是先使被检测样本中的 SARS病毒部分基因增殖 ,然后再检测出病毒。但是与目前常用检测方法相比 ,新仪器可使增殖速度提高 1 0 0 0倍。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取一些人体血液、喉咙黏液与试剂混合 ,并在约 65℃的环境下放置 30分钟。如果混合液中含有 SARS病毒 ,混合液就会变白并更加混浊。…  相似文献   

6.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隶属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为三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其主要通过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可引起大批孕畜流产和幼畜的死亡,人感染RVFV后,可出现出血热、脑膜脑炎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RVF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毒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现就近年来RVFV疫苗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虫媒黄病毒嵌合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永新 《中国病毒学》2004,19(4):413-417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70多种病毒,分为几种抗原复合组,大多数黄病毒为节肢动物传播的,其中40%以上的病毒对人有致病性,最重要的疾病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DHF),日本脑炎(乙型脑炎,JE),黄热(YF),西尼罗热(WNF)和璧虱传播脑炎(森林脑炎,TBE)等.登革热每年约有数千万至1亿病人,数十万人发生严重的登革出血热.乙脑每年约发生4~5万病例,病死率25%,45%的患者发生神经学或生理学上的后遗症.当前对黄热病已有减毒活疫苗,对登革热还没有疫苗,对乙脑已有鼠脑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对璧虱脑炎已有灭活疫苗,但各种疫苗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新英  彭文明  高轩 《病毒学报》2004,20(2):190-192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相似文献   

9.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为有包膜的DNA病毒,能引起皮肤性疱疹、角膜炎、脑炎等症状.HSV-1感染细胞后,要么进入裂解性感染阶段,要么进入潜伏感染阶段.受感染的细胞常会启动免疫系统抵抗病毒,而病毒却通过某种机制巧妙地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并进入潜伏.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的病毒又会因机体受某种刺激而被激活进入裂解感染期.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的病毒蛋白一间层蛋白(Viral protein 16,VP16)和内膜蛋白(Virion host shutoff protein,VHS)倍受关注,它们既是HSV-1的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晚期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同时又作为重要的功能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转录调节功能.下面就这两个蛋白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