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信息     
《蛇志》2005,(1)
龟鳖蛇无沙土产卵孵化设备已投入批量生产  由武汉市江夏区退休人员李永安发明的专利产品 :龟鳖蛇卵无沙土、无互扰层叠式孵化设备 (兼作产卵设备 ) ,目前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设备可叠放 2 0层以上 ,每平方米可孵化龟鳖蛇卵一万枚以上。可节约平面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 80 %以上 ,可节约层架式立体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 60 %以上。可节约基建投资 ,节约增温能源 ,省去沙土筛选、翻晒、消毒、搬放的麻烦 ,减轻劳动强度。每一枚卵都可单独放在一个无毒透明塑料孵化套内 ,孵化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到每一枚卵的发育状况。可消除沙土孵化法中易感染…  相似文献   

2.
《蛇志》2003,(1)
由武汉市江夏区退休人员李永安发明的专利产品 :龟鳖蛇卵无沙土、无互扰层叠式孵化设备 (兼作产卵设备 ) ,目前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设备可叠放 2 0层以上 ,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可孵化龟鳖蛇卵 1 0 0 0 0枚以上。可节约平面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80 %以上 ,可节约层架式立体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60 %以上。可节约基建投资 ,节约增温能源 ,省却沙土筛选、翻晒、消毒、搬放的麻烦 ,减轻劳动强度。每一枚卵都可单独安放在一个无毒透明塑料孵化套内 ,孵化过程可随时方便地观察到每一枚卵的发育状况。出苗后不能自动爬出。可消除沙土孵化法中易感染霉菌…  相似文献   

3.
《蛇志》2005,17(2):i001-i001
由武汉市江夏区退休人员李永安发明的专利产品:龟鳖蛇卵无沙土、无互扰层叠式孵化设备(兼作产卵设备),目前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设备可叠放20层以上,每平方米可孵化龟鳖蛇卵一万枚以上。可节约平面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80%以上,可节约层架式立体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60%以上。可节约基建投资,节约增温能源,省去沙土筛选、翻晒、消毒、搬放的麻烦,减轻劳动强度。每一枚卵都可单独放在一个无毒透明塑料孵化套内,孵化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到每一枚卵的发育状况。可消除沙土孵化法中易感染霉菌和由于湿度、通气条件不当造成的苗卵损失。可避免一般的有…  相似文献   

4.
《蛇志》2003,(2)
由武汉市江夏区退休人员李永安发明的专利产品 :龟鳖蛇卵无沙土、无互扰层叠式孵化设备 (兼作产卵设备 ) ,目前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设备可叠放 2 0层以上 ,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可孵化龟鳖蛇卵1 0 0 0 0枚以上 ,可节约平面沙士孵化法使用面积 80 %以上 ,层架式立体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 60 %以上 ;还可节约基建投资、增温能源 ,省却沙土筛选、翻晒、消毒、搬放等麻烦 ,减轻劳动强度。使用该设备孵化的每一枚卵都可以单独放在一个无毒透明的塑料套内 ,孵化过程可随时方便地观察到每一枚卵的发育状况 ,刚孵出幼苗不能自动爬出 ,避免感染霉菌或由…  相似文献   

5.
《蛇志》2003,(3)
由武汉市江夏区退休人员李永安发明的专利产品 :龟鳖蛇卵无沙土、无互扰层叠式孵化设备 (兼作产卵设备 ) ,目前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设备可叠放 2 0层以上 ,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可孵化龟鳖蛇卵1 0 0 0 0枚以上 ,可节约平面沙士孵化法使用面积 80 %以上 ,层架式立体沙土孵化法使用面积 60 %以上 ;还可节约基建投资、增温能源 ,省却沙土筛选、翻晒、消毒、搬放等麻烦 ,减轻劳动强度。使用该设备孵化的每一枚卵都可以单独放在一个无毒透明的塑料套内 ,孵化过程可随时方便地观察到每一枚卵的发育状况 ,刚孵出幼苗不能自动爬出 ,避免感染霉菌或由…  相似文献   

6.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人工室外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福生  刘军  周剑涛  陈景辉 《蛇志》2002,14(4):10-12
目的 研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的孵化成活率。 方法 试验于 2 0 0 1年 6~9月在湖南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试验蛇场内进行。试验基地室内外结合室内面积为 4 m× 3 m,建成多层立体式蛇窝。室外面积为 1 5 m× 1 0 m,灌木和杂草覆盖度 90 %以上 ,有 1个 3 m× 2 m的饮水池 ,供蛇饮水。种蛇 1 5条。孵化湿度 75 %~ 85 % ,温度比场外自然环境温度略低 2~ 3℃。 结果 尖吻蝮蛇平均产卵数为 1 4 .3枚 ;平均孵化天数为 2 2 .5天 ,孵化率为 95 %以上。 结论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以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 ,而且受精良好的雌尖吻蝮蛇卵出壳率高  相似文献   

7.
《蛇志》2003,(3)
在龟鳖蛇的养殖过程中 ,有时为了科研和选育良种 ,需要了解龟鳖蛇的繁殖谱系。在孵化时需要对卵进行编号登记。因此 ,在龟鳖蛇卵无沙土孵化设备中 ,每一个孵化套的盖子上 ,都设计了一个五角星。这是用于钻孔标记法编号的标记。在五角星所在的同一圆周上有 1 8个格。从五角星的左边算起 (顺时针方向 ) ,依次为第 1格 ,2格 ,3格 ,4格 ,5格……第 1 8格。从第 1格起 ,如在上钻有孔 ,则分别依次表示的编号数为 :1 ;2 ;4;7;1 0 ;2 0 ;40 ;70 ;1 0 0 ;2 0 0 ;40 0 ;70 0 ;1 0 0 0 ;2 0 0 0 ;40 0 0 ;70 0 0 ;1 0 0 0 0 ;2 0 0 0 0。如在这 1 8个格…  相似文献   

8.
灰鼠蛇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松 《四川动物》2000,19(1):45-46
本文报道灰鼠蛇蛇卵的孵化及幼蛇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9.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10.
孵化水热环境对渔异色蛇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渔异色蛇卵孵化时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卵质量的增加与初始卵质量和孵化基质湿度有关。较大幅度的孵化基质湿度变化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胚胎动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孵出幼体的性比、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显示极强的窝间差异。温度对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影响,但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质量、躯干和剩余卵黄的质量。孵出幼体总长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雌体体长大于雄体而尾长小于雄体。32℃不适于孵化渔异色蛇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不良,剩余孵黄较多,尾部均呈畸形,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低。24℃和26℃中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高,各项被测定的幼体特征指标均极相似。  相似文献   

11.
王德青  杨典成  崔俊生 《蛇志》2012,24(1):41-42
目的探讨室温条件下虎斑颈槽蛇的孵化及幼蛇饲养情况。方法选用同一条虎斑颈槽蛇产的同窝蛇卵31枚,随机为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A组16枚,B组15枚。两组蛇卵分别置于2个完全相同的打孔整理箱中进行孵化,孵出幼蛇用小泽蛙饲养。结果在室温条件下,孵化期58天,孵化率为96.77%。出壳后7~9天,幼蛇第1次蜕皮,蜕皮周期在11~16天不等。结论对虎斑颈槽蛇进行工厂化人工养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孵化温度所驱动的爬行动物的表型变异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为实验动物,检验了24℃和28℃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速率、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孵出幼体代谢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卵重和胚胎的呼吸代谢均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28℃下胚胎代谢速率大于24℃;幼蛇孵出15 d内体重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减小,24℃孵出幼体的代谢速率大于28℃孵出幼体,两温度下孵出幼体的呼吸代谢速率和生长时间无显著关系;28℃孵出幼体的疾游速和吐信频次均大于24℃;两孵化温度孵出幼体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但在消耗完体内的剩余卵黄后28℃孵出幼体有60%的个体摄食,而24℃孵出幼体无摄食个体。总体而言,王锦蛇28℃孵出幼体适合度优于24℃孵出幼体。  相似文献   

13.
棕黑锦蛇卵的孵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玉峰 《动物学杂志》1995,30(6):37-38,52
从1975-1990年,观察了棕黑锦蛇卵在室内的孵化。共获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棕黑锦蛇51条,其中雌蛇26条。收集卵83枚,在室温下孵化,孵化期为45-62天。仔蛇第一次蜕皮后即可饮水捕食。投饲乳鼠(每只重2.5-3.5克)咬住猎物不松口,并缠绕挤压,然后寻其头部吞食,如食物丰富,仔蛇易成活。  相似文献   

14.
李丕鹏  陆宇燕 《四川动物》2008,27(2):220-222
1990~2007年,对虎斑颈槽蛇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产卵、孵化条件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虎斑颈槽蛇的产卵期为6月~7月中旬,一年一次性产卵6~22枚, 孵化期为41~43天,胚胎发育分为16期.卵产出时胚胎已发育到第10~11期,孵化至37天时仔蛇已基本发育完全.详细描述了11~16期胎蛇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  相似文献   

15.
乌梢蛇的人工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乌梢蛇的人工繁殖率,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乌梢蛇的自然资源。方法采用重复实验法、观察法和对比法等方法对乌梢蛇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的研究。结果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乌梢蛇的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数量为7~16枚(平均为11枚);最佳孵化温度为28~32℃,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70%~85%,乌梢蛇的人工孵化率为75%6~100%,平均为83.84%。结论只要能满足乌梢蛇卵孵化温度和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等条件,就能够使乌梢蛇的人工孵化率平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体型是动物重要的形态特征,影响动物的生境利用。为揭示龟鳖类体型与生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收集331种龟鳖(龟鳖目Tesudines总物种数的98.8%)的最大背甲长及其生境信息,将生境分为海洋、淡水、岛屿性陆地和大陆性陆地4种类型,再将淡水生境分为大静水、大流水、小静水、小流水和所有水域5种亚类型,大陆性陆地生境分为高地、平地和荒漠3种亚类型,从而比较不同生境类型或亚类型之间龟鳖类体型的差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海龟体型最大,岛屿性陆龟次之,淡水龟鳖和大陆性陆龟体型最小,且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淡水龟鳖类的体型在5种亚类型生境间存在差异,大静水和大流水水域的体型均显著大于小静水和小流水水域,而体型在大静水与大流水水域、小静水与小流水水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淡水龟鳖类体型与水域面积有关,而与水域是静水或流水无关。广布所有水域的淡水龟鳖类体型趋于中间型,且与其他4种亚类型生境中的体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大陆性陆龟的体型从高地到平地再到荒漠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揭示龟鳖类的保护对策需要考虑其体型和生境面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火赤链游蛇卵孵化的进一步研究兼评孵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2,48(1):35-43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重量变化并导致卵内水环境的相应变化。同一湿度下 ,低温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高温孵化卵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低湿度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的影响。2 4℃和 30℃中均有畸形幼体孵出 ,但畸形率与孵化温、湿度无关。孵化基质湿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大小(snout ventlength ,SVL)、湿重和躯干干重 ,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SVL和体重较大且躯干发育较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幼体剩余卵黄的干重和灰分含量以及幼体的能量和总灰分含量 ,30℃孵出幼体的剩余卵黄较大、总灰分含量和剩余卵黄灰分含量较高 ,但能量较低。在所有被检测的幼体特征中 ,孵化温、湿度相互作用仅影响剩余卵黄干重。各条件下孵出幼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与其SVL无显著的相关性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孵出幼体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水环境虽然影响部分幼体特  相似文献   

18.
陈慧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11):1852-1858
用恒温(24、27、30和33C)和波动温度(平均26.1C,范围20.1—32.7C)孵化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卵,检测热环境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影响。孵化热环境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对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24、27、30和33C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45.0、32.7、27.3和26.0d,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为37.9d。33C孵化成功率最低(16.7%),胚胎畸形率最高(100%)。孵出幼体总性比(雌性/雄性=0.6)不显著偏离1:1。孵出幼体的尾长显示两性异形,雄性尾长大于雌性;其它被检幼体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24、27和30C以及波动温度孵出幼体的所有被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3C孵出幼体的体重和个体大小小于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躯干、较大的剩余卵黄。33C中胚胎发育的能耗显著大于其它热环境中胚胎发育的能耗。33(‘孵出幼体的灰分含量较低,但孵出卵卵壳较重。33C孵出幼体不能运动;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在跑道上表现良好,这些幼体的不问断运动的最大距离、每分钟运动距离和每分钟停顿次数无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持续将虎斑颈槽蛇卵暴露在33C条件下不利于该种胚胎发育并可能对胚胎具有致死性影响,波动温度孵卵有利于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9.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成活率低的原因,观察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卵大小对尖吻蝮幼蛇的孵化、幼体特征、转化率、幼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不同窝尖吻蝮蛇卵按产卵日期相差不超过1天分为同一组,每组随机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孵化,采用隔水式恒温培养箱进行控温,以常温孵化作为对照试验,幼蛇出壳后采集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在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相同情况下对幼蛇饲养3个月,然后统计各组成活率。结果尖吻蝮幼体的孵化和幼体特征及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有明显相关性,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畸形率越高,蛇卵重量转化为幼体体重的转化率越低,3月龄幼蛇存活率越低。较大的尖吻蝮蛇卵孵出的幼蛇个体较大,生存力较强,存活率较高。结论尖吻蝮幼蛇的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及蛇卵重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4-26℃,蛇卵越大幼蛇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