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750例妊娠期妇女及86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孕妇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随孕期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早、中、晚孕期妇女叶酸的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中、晚孕期妇女血清铁蛋白和维生素B12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中、晚孕期的孕妇体内存在铁蛋白和维生素B12缺乏,但并不缺乏叶酸。在重视补充叶酸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铁和维生素B12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不同孕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和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以妊娠期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OGTT试验结果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健康孕妇,研究组为GDM孕妇,对两组中孕期和晚孕期孕妇的全血CRP、HbA1c和血清维生素B12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中孕期和晚孕期GDM的全血CRP和HbA1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中孕期相比,两组晚孕期全血CR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孕妇全血HbA1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研究组晚孕期全血HbA1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孕期和晚孕期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中孕期相比,对照组孕妇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研究组晚孕期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中孕期和晚孕期CRP水平与HbA1c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正常孕妇中孕期和晚孕期的CRP水平和HbA1c、维生素B12水平均未呈现相关性(P>0.05)。结论:GDM孕妇中孕期和晚孕期的全血CRP、HbA1c和血清维生素B12均存在异常,且CRP水平与HbA1c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水平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湘潭地区妊娠期妇女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及缺乏情况,为孕妇合理地补充血清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孕期保健,减少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的目的.方法:将255例观察组孕妇按妊娠时间分成早孕组(≤12周),中孕组(>12~<28周),晚孕组(≥28周),同时选取45例的健康非妊娠妇女作对照;并且根据年龄将观察组孕妇分为30岁以上组(年龄≥30岁)和30岁以下组(年龄<30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孕妇血清铁、钙、锌、镁、铜5种元素的含量,并统计出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孕妇5种元素的缺乏情况.结果: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孕妇各种微量元素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微量元素的失衡程度与年龄和孕期有关.各孕期铁锌钙的缺乏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以上组中铁、钙、锌与30岁以下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湘潭地区妊娠期孕妇不同孕期、不同年龄间微量元素含量存在着一定差异,孕妇应根据孕周和年龄的不同合理加强对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的补充,以避免孕期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辅助剂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治疗中,对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2011 年6 月-2015 年6 月接诊的50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 A 组(亚砷酸钠治疗组)和B 组(亚砷酸钠联合ATRA)。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铁蛋白、EPO、叶酸和维生素B12 恢复情况。结 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所有血清EPO、铁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 05);治疗后B 组患者中EPO、血清B12、血清铁蛋白和叶酸恢复正常水平者明显多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辅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清EPO、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 的异常,对于疾病 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对儿童癫痫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接受治疗的98例儿童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频率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选择临床一线治疗药物进行抗癫痫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添加0.4 mg叶酸+100 μg维生素B12进行辅助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后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比较两者患者干预前后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两者患者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干预1个月、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而对照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出现增高现象(P<0.05),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未观察到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有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对儿童癫痫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Hcy水平,降低癫痫发作频率,缩短癫痫发作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分析叶酸、维生素D等水平与妊高症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市院区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简称妊高症)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妊高症分型分为三个亚组: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轻度子痫前期(36例)、重度子痫前期(3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的正常孕妇126例为对照组。采用24h回忆法统计孕妇膳食状况,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D、血清钙、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分析影响PIH的相关因素。结果:孕妇不同膳食结构中,谷类、乳类、蔬菜类、鱼虾类、水果类摄入量均不足,豆类和油脂类摄入量适宜,畜禽肉类和蛋类摄入过量;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叶酸、维生素D以及血清钙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中各亚组患者,随着妊娠高血压程度的不断加重,观察组中各亚组血清中叶酸、维生素D以及血清钙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最高,正常对照组血清Hcy水平最低,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对影响PIH的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在年龄、BMI、血清叶酸、维生素D、血清Hcy和血清钙水平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BMI、血清Hcy为PIH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D、血清钙为PIH的保护因素。结论: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的膳食营养结构不均衡,谷类、乳类、蔬菜类、鱼虾类、水果类摄入量均不足,畜禽肉类和蛋类摄入过量,营养结构有待改善。PIH的发生与维生素D、叶酸和血清钙水平密切相关,BMI、Hcy是影响P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D和血清钙是PIH的保护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间补充叶酸、维生素D、血清钙和控制能量过度摄入,对预防和降低PIH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和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水平。研究组根据冠脉造影情况进行SYNTAX评分评价,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确定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研究组SYNTAX低分组(1~22分)、中分组(23~32分)和高分组(≥33分)患者上述各指标水平,并分析研究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其血清NT-proBNP 水平、SYNTAX评分和LVEF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升高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P<0.05)。研究组SYNTAX评分和LVEF分别为(28.76±6.58)分和(47.33±8.66)%,SYNTAX中分和高分患者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高于SYNTAX低分患者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和LVEF则低于SYNTAX低分患者,SYNTAX高分患者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高于SYNTAX中分患者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和LVEF则低于SYNTAX中分患者(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清Hcy水平与其血清NT-proBNP 水平、SYNTAX评分均呈正相关(r=0.881,0.793,P<0.05),与其LVEF则呈负相关(r=-0.876,P<0.05);而其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其血清NT-proBNP 水平、SYNTAX评分均呈负相关(叶酸:r=-0.786,-0.825;维生素B12:r=-0.884,-0.818,P<0.05),与其LVEF则呈正相关(r=0.893,0.859,P<0.05)。结论:血清Hcy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其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早期妇女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孕早期(≤12周)妇女90例为观察组,根据妊娠时间将观察组分为A组(4-6周)、B组(7-9周)和C组(10-12周),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3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的25(OH)D、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并分析观察组妇女血清25(OH)D水平与TSH、FT4、FT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C组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低于对照组,C组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由低到高分别为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低T4血症,且A组、B组、C组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及低T4血症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清25(OH)D水平的观察组孕妇血清中TSH、FT4、FT3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中25(OH)D水平与TSH、FT4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FT3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中25(OH)D水平与TSH、FT4、FT3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孕早期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血清25(OH)D水平及与甲状腺功能无明显相关性,但仍应注意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孕妇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正规产检并分娩的非孕前糖尿病孕妇,在其建卡初检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妊娠24-28周行糖筛查及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收集并整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测定孕周与测定季节、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信息。结果:1000例孕妇中,GDM发病率为11.5%,维生素D缺乏比例占67.4%;其中,约有54%孕妇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约含维生素400 IU/天,10%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GDM孕妇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维生素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维生素D水平较高组的1.944倍,且在秋冬季更易发生GDM。可以考虑在孕14-16周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早期测定。结论:孕妇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妊娠早期孕妇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孕妇胰岛素抵抗及孕期发生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维生素B补充治疗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癫痫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在我院诊断明确的癫痫患者264例,其中伴轻度高Hcy(15.0~30.0μmol/L)150例,伴中重度高Hcy(30.0μmol/L)114例。以接受维生素B补充治疗的16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接受维生素B补充治疗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检测Hcy、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水平,记录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抑郁症状、认知功能改变情况。结果中重度高Hcy患者的年龄、癫痫发作频率、癫痫持续状态、AEDs≥2种治疗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比例,Hcy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高Hcy患者,叶酸水平、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轻度高Hcy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Hcy水平与维生素B6、维生素B12无明显线性关系。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Hcy水平、癫痫发作频率、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水平和认知功能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Hcy水平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轻度高Hcy的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与对照组比较,Hcy水平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频率、抑郁症状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中重度高Hcy的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与对照组比较,Hcy水平、癫痫发作频率、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认知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中重度高Hcy癫痫患者给予维生素B补充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改善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轻度高Hcy癫痫患者不必立即给予维生素B补充治疗,应密切监测Hcy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时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内科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和门诊的PD患者50例(病例组),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差异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B12和左旋多巴剂量和PD患者评分(UPDRS评分)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的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以及维生素B12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剂量将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高剂量组(≥14μmol/L)和低剂量组(14μmol/L),两亚组叶酸、维生素B12、左旋多巴剂量和UPDRS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B12以及UPDRS评分呈负相关(r=-0.545,-0.337,-0.233,P=0.001,0.009,0.013),与左旋多巴剂量呈正相关(r=0.518,P=0.001)。结论:左旋多巴治疗PD可使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并降低叶酸、维生素B12的含量,临床上应加强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在胃癌及癌前疾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10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包括41例胃炎、34例胃溃疡、25例胃息肉(癌前病变组),并于同期随机选择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三组的血清Hcy,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癌前病变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胃癌组血清Hcy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癌前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Hcy水平高于Ⅰ+Ⅱ期,进展期患者Hcy水平高于早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Hcy水平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表达与性别、年龄、病变位置以及分化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维生素B12的表达在胃癌患者中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病变位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在胃癌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而叶酸及维生素B12呈低水平表达,联合检测三种指标有助于早期区分胃癌及癌前病变,同时血清Hcy还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Hcy、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对孕期营养相关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产科建档的单胎妊娠妇女,营养干预组为预产期2019年2-5月产科建档孕妇,选取2018年同月份生产孕妇作为历史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制定孕期全程营养管理流程,干预组孕妇在产科随访的基础上,分别在孕早期(8周前)、孕中期(12周)、孕晚期(28周)接受孕期营养随访共3次。历史对照组接受产科常规管理。全程监测和记录两组孕妇孕期增重,出现胎儿生长受限(IUGR)、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GDM)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分娩方式、胎儿体重的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GDM的发病率为10.8%,低于历史对照组的22.9%(P<0.01);孕28周贫血率为19.7%,明显低于历史对照组的30.2%(P<0.05);干预组孕期增重(14.4±3.5)k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4)kg(P<0.05)。干预组孕妇剖宫产的比例为36.1%,虽低于对照组的38.1%,但未见显著性(P=0.529)。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对比分别为0 vs 0.7%、3.3% vs 5.2%(P>0.05),两组胎儿为低体重儿的比例为3.8% vs 3.2%,胎儿巨大儿比例为4.9% vs 5.9%(P均>0.05)。结论: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妊娠糖尿病和孕期贫血的发病率,有利于控制孕期增重,而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和巨大儿的比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孕期对孕妇进行孕期膳食管理对孕妇体重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女性共92例纳入研究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健康宣教,观察组接受孕期膳食管理;比较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变化情况、自然分娩率、巨大儿发生比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妇孕25±2周时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孕33±2周及分娩前体重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膳食管理应用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改善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及巨大儿发生情况,降低临床不良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不同孕期维吾尔族孕妇膳食营养和叶酸缺乏状况,为今后开展该地区孕妇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喀什妇幼保健院426例孕妇进行膳食和叶酸缺乏状况调查。结果:孕早、中晚期孕妇营养素摄入偏高的是能量、蛋白质和钠,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10517%和11460%、12450%和11915%、20175%和23608%;摄入偏低的营养素是钙、钾、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量严重不足的是碘和叶酸,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3614%、3711%和1527%、1679%;不同孕期的孕妇叶酸缺乏检出率有差异(P<001)。结论:孕妇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增加含碘、叶酸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指标及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我院产检及住院分娩的722例妊娠妇女,选取94例子痫前期的妊娠妇女作为A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2例作为A1组,重度子痫前期62例作为A2组,并从剩余的628例正常妊娠者中选取126例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妊娠妇女作为B组。收集并记录妊娠妇女的临床指标,包括入院时的孕周、孕次、产次、流产次数、血脂代谢指标、血清维生素A、E水平,分析血脂代谢指标、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孕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A2组的TC、TG、LDL、HDL、ApoA、ApoB、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2组TG、LDL高于A1组,而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低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C、TG、LDL、ApoB水平与子痫前期呈正相关(r=0.214,0.432,0.517,0.226,P=0.012,0.008,0.005,0.012),HDL、ApoA、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与子痫前期呈负相关(r=-0.282,-0.357,-0.539,-1.217,P=0.010,0.009,0.003,0.000)。结论:血脂代谢指标、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在子痫前期孕妇中表达异常,且这些指标与子痫前期密切相关,应重视妊娠期孕妇的血脂代谢指标、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的监测,并控制其水平,从而有效防治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期妇女钙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35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抽取母体血清样本检测血清中微量元素钙的含量。另外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同样检测母血中钙的含量。比较两组孕妇的血钙含量,且对观察组孕妇进行补钙治疗后,检测其血压值的变化,探讨孕期妇女钙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11±0.24)mmol/L,中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03±0.21)mmol/L,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1.98±0.25)mmol/L。观察组中孕妇平均钙离子浓度为(2.05±0.22)mmol/L,而对照组中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40±0.28)mmol/L。对照组孕妇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孕妇(P〈0.05)。在观察组孕妇随着血压值的上升,血清钙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补钙治疗后的原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中度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孕妇血钙含量有关,加强孕期微量元素钙的摄取,为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出血性卒中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2月到2021年4月选择在本地区诊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随访判定患者的出血性卒中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访调查1年,220例患者中出现出血性卒中20例(出血性卒中组),占比9.1 %。出血性卒中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明显低于非出血性卒中组(P<0.05)。两组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出血性卒中组的TT基因型、等位基因T占比分别为70.0 %、80.0 %,都显著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的24.0 %、35.0 %(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为导致H型高血压患者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H型高血压在随访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性卒中,也伴随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含量异常,MTHFR C677T的T基因型、等位基因T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维生素B1、B2、PP对急性低氧暴露小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以及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对照组2、倍、4倍及8倍维生素B1、B2、PP补充组,各组动物以相应饲料喂养2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以减压缺氧方式模拟6 000 m高度停留8 h,分析血糖、肝糖原、血清丙酮酸、血乳酸、血清尿素氮、血清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全血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变化。结果:急性低氧暴露后,小鼠血糖、肝糖原、血清丙酮酸、血乳酸、血清游离脂肪酸,β-羟丁酸,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全血ATP含量下降;补充维生素B1、B2、PP对急性低氧导致的以上生化指标的变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急性低氧暴露后,机体三大营养素代谢发生改变,补充维生素B1、B2、P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低氧对机体带来的代谢变化,4倍补充剂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孕妇维生素D(25(OH)D)含量与新生儿湿疹的关系,为改善孕期维生素D缺乏,预防婴儿湿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生产的孕妇及所生的新生儿,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采集孕妇的静脉血进行25(OH)D含量测定,并诊断新生儿湿疹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妇25(OH)D含量的中位数是15.17 ng/m L,新生儿湿疹的发病率是26.1%。孕妇不同含量25(OH)D水平与孕中晚期补充复合维生素、服用奶制品、摄入鱼蛋类次数、每天晒太阳时间等有关(P0.05);孕妇25(OH)D含量20 ng/m L会增加子女6个月内患湿疹的风险(OR=3.19,95%;CI:1.54,4.21)。结论:孕妇25(OH)D含量缺乏会增加新生儿湿疹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